改革农业院校化学课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galong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摇篮。当今要求农业人才除了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须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农业技术与生产工作的组织者和实干家,所以农业院校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大学化学作为基础课程既能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各个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对大学化学的教学也做了相应的改革,主要从理论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
  
  大学化学理论课不仅是农业院校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优化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修订教学大纲,调整课程结构
  理论知识是实践能力的基础,我们本着理论教学内容“必需、够用、管用”的原则,重新修订了教学大纲。适当地减少了理论课教学的学时,增加了实验课教学的学时。将原有的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进行整合,将有机化学由原来的56学时减少到48学时。由于分析化学是在普通化学的基础上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分析方法的分支学科,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两大基础课程的优势,我们抓住这两门课的结合点,将其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将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合并成一门课程“大学化学”,由原来的88学时减少到80学时,使学生能够有重点地掌握普通化学和分析化学的精髓,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专业特点,扩展教学内容
  根据农业院校对化学课程的要求,不能将其当成专业理论化学来进行讲授。在重视“化学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我们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将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应用到学生所学的专业中,使学生明确化学在其专业领域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性,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推行“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多采用“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制约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了“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倾听学生的想法及可行建议,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启发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与他们所闻、所见、所知的实际生产相联系,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采用框架式教学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框架,它是学科的精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样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有益于学生终身的发展能力,更是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和工作所必备的能力。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应着重阐述分析知识结构框架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关键内容及重要结论等,中间的演算、一般性的论述和简单问题可以由学生课后自己解决。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重点或难点等关键内容时,要引入恰当的例子。通过实例的讲解,首先使学生清楚所学知识可以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其次重点讲清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得到启迪,能够举一反三,自然地获得了探索知识的主动权,最终转化为自学能力。
  (三)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只能依赖于教材和习题指导,师生间的交流仅限于课堂的弊端,我们开发和应用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网络技术建立了化学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前方便地通过在网络上浏览课件自学,又可以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在化学网络教学平台中还设有网上答疑系统,学生遇到问题可随时提问,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我们每天安排一名老师值班,值班老师会在第一时间回答学生的问题。在答疑系统中,学生不但可以解决自己问题,通过浏览其他同学的问题,也可以帮助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教师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通过网络答疑系统增加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拓宽了学生科学地获取知识的途径。
  
  三、加强实验课教学
  
  (一)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联系
  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理论课中学习到的基本原理需要在实验课中加以验证,而实验课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又需要理论课的理论知识来予以解释。因此必须做到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结合。一方面在教学进度上理论课和实验课进行合理安排,做到理论课讲完某原理和定律,接着实验课就做相关实验进行实践。另一方面,理论课在讲到有关基本原理时,只要涉及实验课所做的实验,一定要注意在理论教学中引入相关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到实验课上进行验证。
  (二)建立分层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
  以往在实验安排上以“菜谱式”“验证式”及孤立性实验居多,探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整体性和系统化的把握,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推形了“四阶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四个阶段为验证性实验阶段、中期考核阶段、综合性设计实验阶段和实验室开放阶段。综合性设计实验阶段又分为四个步骤,即查阅资料拟定方案、综合性设计实验的实施、完成实验给出成绩和实验总结。采用“四阶段式”实验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考核是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为了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建立了师生双向考核评价体系。
  (一)学生综合考核体系
  传统单一的笔试考核模式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并举、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是对学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种更科学的评价体系。理论课考核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情况采用笔试、论文、课堂讨论及平时作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综合评定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课考核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操作考察、综合性设计实验考察、实验报告、实验总结等多方面的量化打分,综合计算出每个学生的实验成绩。
  (二)教师综合考核体系
  我们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采用教学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教学督导根据教师的授课情况,以及与往年相比该教师的进步情况,给任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每学期期末,学生都要对任课教师进行匿名网上评教。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水平、课堂辅导、作业批改及责任心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学生还可以采用留言的形式进行主观评价。每一位教师都很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寻找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通过考核与评价使教师看到工作中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重担,必须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科负责人组织集体备课,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第二,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各类学科建设、教学改革、教材编写、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学术会议,了解化学教学的发展情况;第三,有目地的聘请优秀的教学名师、企业家、科研人员举办讲座,传递最新的信息;第四,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院校做访问学者,以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总之,通过大学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以上仅是我们的一些初步尝试和体会,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其他文献
艺术介入红色乡村景观营建和红色旅游已成为当今红色乡村振兴新趋势,但当前红色乡村景观建设缺乏地域文化、生态共生、红色传承等设计,出现同质化、庸俗化和缺乏特色等现象.
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教师。为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和综合知识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和尝试。其中,建立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成为保证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我国在1995年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明确了教师资格,成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制度上保证了我国教师专业化的
一、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现存的问题——创新的必要性    1.办学定位不明确,照搬母体高校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短,在办学经验、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与公办大学存在明显的差距。当前教育界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共识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然而这种表述过于笼统,一些独立学院也因缺少深入思考而未赋予其实质性的内容,仍然显得目标不明确。另有一些独立学院对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不清晰
一、角色追求目标:表现性角色    新世纪以来,高校招生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普遍出现,学校资源的供给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加上学生自身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得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工作比以往显得更加艰难和复杂,作为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的高校学生干部连接着学校和广大同学,是学校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学生工作政策的具体贯彻落实者,他们不仅要认真完成学业,还要牺牲大
一、引 言    文化这一概念在外语教师素质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很多学者从社会文化背景这一角度来探究与考察外语教师的素质发展。外语教师的素质发展不再是单一的教授学生外语知识以及自身能力的发展,同时还是教师的“自我理解”,即教师对自身以及教师对其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解的反思与建构。此外,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外语教师素质发展的方向、过程以及结果对其所存在的环境尤其是社会文化环境十分依赖。由此,从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我国高教司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各专业必修课程需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
以自建的浙江省精品课程“语文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入手,将线上资源(慕课视频、网络平台、智能工具)和线下课堂(包括微格教室等)有机结合起来,按照
一、学科建设的意义    1.学科的概念  学科的概念有原始意义和派生意义。原始意义的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一定科学领域的知识门类。当科学发展到某一阶段,人们会把某些具有内在联系的、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信息群,构成一个统一的课题或领域,把这一特定的领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时就形成了学科。因此,我们说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在现实
实践教育,是指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从国内外教育发展走势来看,实践教育教学将成为衡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