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中,最为多用的教育形式便是语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能够渗透进语言教育领域,关键原因就是语言教育可以涵盖多方面内容,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单独出现并得到应用。因此,在幼儿语言教育领域,培养幼儿的心理认知水平,帮助幼儿完善自身感情与个性发展,健全自身人际交往观念,培养健全的品格,无疑是最为紧迫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一、幼儿语言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首先,明确幼儿语言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结合语言领域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幼儿阶段的心理认知水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结合这两方面进行思考,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并在语言领域得到应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认知目标,帮助幼儿提高思考、想象、记忆等各类认知水平;二是情感目标,帮助幼儿分辨喜悦、孤独等各类情绪,学会自己采取行动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变得更为开朗;三是习惯目标,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各类良好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礼貌待人、说话文明等良好习惯,在待人接物上彬彬有礼等。
二、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在课上所用的语言教材就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习惯目标三类。在幼儿语言教材中,《吹泡泡》便是很好的认知目标教育的文章,幼儿们可以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习,对吹泡泡这一活动产生深刻认识与理解,学习对吹泡泡这件事做出恰当的语言表达。同时,幼儿还将主动思考吹泡泡的科学原理,通过那些色彩斑斓的泡泡增强想象力。《我的好妈妈》文章适合于情感目标教育,通过对孩子与母亲之间亲情的描述,幼儿能够沉浸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受乐观、向上的情感力量,从而学会通过语言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小猪变干净了》文章适合于习惯目标,帮助幼儿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学会餐前洗手,上厕所之后洗手,日常不触摸不干净物品,保持自身的干净整洁。幼儿们会在老师的教育下了解到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应的习惯。
幼儿语言教材中有大量的儿歌、童话与故事,领域涵盖广泛,内容浅显易懂,有利于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不同侧重点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元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结合语言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键在于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儿歌、童话与故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基础上,通过对语言感染力的把握与角色情感色彩的描述,使得幼儿产生情感上的体验,从而主动学习教材中的角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而言,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的就是谈话与讲述。
在谈话中,教师可以要求幼儿保持安静,听其他人讲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授大家如何掌握谈话者的声音特征、观点内容与思想感情,进而能够培养幼儿安静、专心、耐心的好习惯。目的在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目标与习惯目标,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同时练习幼儿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学习组织语言表达自己想法,进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发现乐趣所在。
在讲述中,幼儿通过思考要表达的内容,学习利用思考、感知、記忆能力,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在讲述过程中,幼儿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人物情感、事件内容与故事逻辑,增强观察能力与认知水平。同时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广大幼儿增强心理健康程度,培养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幼儿园阶段语言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考虑幼儿实际年龄及认知水平,确定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在语言教材、语言教育活动及日常语言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心理认知,维护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八保育院
一、幼儿语言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首先,明确幼儿语言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高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结合语言领域的实际运用,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幼儿阶段的心理认知水平。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结合这两方面进行思考,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并在语言领域得到应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认知目标,帮助幼儿提高思考、想象、记忆等各类认知水平;二是情感目标,帮助幼儿分辨喜悦、孤独等各类情绪,学会自己采取行动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变得更为开朗;三是习惯目标,帮助幼儿从小养成各类良好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礼貌待人、说话文明等良好习惯,在待人接物上彬彬有礼等。
二、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在课上所用的语言教材就是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具体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习惯目标三类。在幼儿语言教材中,《吹泡泡》便是很好的认知目标教育的文章,幼儿们可以通过对这篇文章的研习,对吹泡泡这一活动产生深刻认识与理解,学习对吹泡泡这件事做出恰当的语言表达。同时,幼儿还将主动思考吹泡泡的科学原理,通过那些色彩斑斓的泡泡增强想象力。《我的好妈妈》文章适合于情感目标教育,通过对孩子与母亲之间亲情的描述,幼儿能够沉浸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受乐观、向上的情感力量,从而学会通过语言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小猪变干净了》文章适合于习惯目标,帮助幼儿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学会餐前洗手,上厕所之后洗手,日常不触摸不干净物品,保持自身的干净整洁。幼儿们会在老师的教育下了解到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应的习惯。
幼儿语言教材中有大量的儿歌、童话与故事,领域涵盖广泛,内容浅显易懂,有利于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从不同侧重点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元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从根本上来说,结合语言教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关键在于潜移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挖掘儿歌、童话与故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基础上,通过对语言感染力的把握与角色情感色彩的描述,使得幼儿产生情感上的体验,从而主动学习教材中的角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观念,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三、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对于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而言,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的就是谈话与讲述。
在谈话中,教师可以要求幼儿保持安静,听其他人讲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教授大家如何掌握谈话者的声音特征、观点内容与思想感情,进而能够培养幼儿安静、专心、耐心的好习惯。目的在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情感目标与习惯目标,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同时练习幼儿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学习组织语言表达自己想法,进而不断增强自信心,在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发现乐趣所在。
在讲述中,幼儿通过思考要表达的内容,学习利用思考、感知、記忆能力,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目标。在讲述过程中,幼儿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人物情感、事件内容与故事逻辑,增强观察能力与认知水平。同时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个性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语言教育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广大幼儿增强心理健康程度,培养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幼儿园阶段语言领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考虑幼儿实际年龄及认知水平,确定教育目标,有针对性地在语言教材、语言教育活动及日常语言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心理认知,维护心理健康。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八保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