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的推进使得《品德与社会》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综观这些变化,首要问题是改变其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引领到教学的主渠道上来。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27-01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学中己越显其重要。尤其在当今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普遍下降的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肩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产生实效,这已是摆在广大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材所展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上,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从而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更为有效地参考及指导。然而,对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却发现其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大多数的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教育观念没有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灌输的行为,缺乏变通,对教材的运用也缺乏灵活性。为此,学生们在具体的学习中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性,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到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有所降低,亟待解决。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1.教学目标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搞活、三股洪流冲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冲击着旧的审美观、价值观、时间观、效益观、人才观……引起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更。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啊,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改进。
(1)选择生活中的榜样,激发学生兴趣。榜樣是一个有对比度的强行刺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榜样易于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材中(含校本教材)要多选择生活中的榜样事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新课改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3)开展生活实践,内化学生行为。英国学者麦克非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为此,课前,我们可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3.教学模式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而要改革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的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特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教学评价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着力于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与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
(1)评价内容多项化。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只有教师是唯一有资格的权威评价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而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在消磨,热情在减退。
(3)评价方式多样化。在以往的评价方式中,往往采用“一张试卷定品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评价中反思、悟理、内化,最后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这样,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发展。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合理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127-01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小学《品德与社会》在小学教学中己越显其重要。尤其在当今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普遍下降的形势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肩负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产生实效,这已是摆在广大小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材所展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上,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从而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更为有效地参考及指导。然而,对当前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观察,却发现其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问题:大多数的教师在思想观念上较为落后,教育观念没有在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是一种灌输的行为,缺乏变通,对教材的运用也缺乏灵活性。为此,学生们在具体的学习中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性,实践动手能力也不到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的有效性自然也有所降低,亟待解决。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措施
1.教学目标生活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改革、开放、搞活、三股洪流冲破了原来的社会结构,冲击着旧的审美观、价值观、时间观、效益观、人才观……引起伦理道德的重大转换和生活方式的迅速变更。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是要正视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的影啊,深入学生生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能灵活反映社会现实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目标体系,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但教材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些内容明显滞后,缺乏时代性,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的改进。
(1)选择生活中的榜样,激发学生兴趣。榜樣是一个有对比度的强行刺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先进性和教育性。小学生模仿性强,生动形象的榜样易于感染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教材中(含校本教材)要多选择生活中的榜样事例,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认识。新课改倡导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源于生活,富含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学生的真实生活。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有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参与思辨,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3)开展生活实践,内化学生行为。英国学者麦克非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为此,课前,我们可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
3.教学模式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既是一种公民基本行为规范的教育,也是一种长久的个性品质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教育,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而要改革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灌输和传授为特征的教学,首先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特以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教学评价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品德与社会教学应着力于学生的创造力、意志力、亲和力、判断力及独立人格的培养。因此,教学评价的生活化就是要侧重于学生课堂生活外的真实生活,考查学生的道德行为,分析隐藏在行为后面的道德动机,采取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过程与结果并重,尽可能地作出科学的评价。
(1)评价内容多项化。在学习评价的内容中,强调对学生行为表现和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及成果的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即只有教师是唯一有资格的权威评价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评价接受者,而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否定学生,埋怨学生为主。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在消磨,热情在减退。
(3)评价方式多样化。在以往的评价方式中,往往采用“一张试卷定品行”的方法,这种方法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生活化的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评价中反思、悟理、内化,最后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这样,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发展。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此,教师需要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合理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以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