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教学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本文主要就如何加强科组建设来促进课堂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进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科组建设;课堂改革;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全力推进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四化”管理,促进科组建设
1.管理精细化,促科组建设有序发展
在科组建设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是工作的标准。根据学校的理念:“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全校教职工的岗位工作每一步都应精心创设、每一個工作环节都要做到精细、每一项负责的任务都以出精品为目标。
①制度是保障。学校制定了《科组发展规划》《科组长职责》《优秀科组评比方案》等管理制度,将科组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在每一个学期工作计划中,都应有用心准备的详细的科组建设报告。
②组长是关键。作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科组长担任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引导、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完成以及科任教师的成长。因此,教研组长的人选一定是具备业务水平能力高、善于组织协调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科组长首先要有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热情,其次需要有独立完成学科的钻研能力,要有创新思维,引导整个团队,同时还需要有非常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奉献精神。
③以学校教研室为龙头,强化科组的管理。学校整合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的力量,形成了由校长负责,分管校长直接抓,教务处、教研室具体抓的管理模式。各科组都有挂级行政,挂级行政参与到科组活动中去。
④实施评价制度,调动竞争意识。学校为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科组、备课组的竞争意识,从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年度规划以及工作绩效出发,从常规管理、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校本课题等方面评价各科组建设水平,实行科组的学、教、研、考整体评价、捆绑式评价。为此制定了《优秀科组评比方案》,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科组、先进备课组,并颁发奖状。如此一来,增强了科组成员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教师的责任感大大提高。
2.交流多元化,促科组建设内涵发展
为促进科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应当始终以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研为主,激发本校教师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借鉴外部同行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支优秀、稳定,有创新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的高效、特色、和谐课堂服务。
①“让教师走出去”。精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外出参加省、市、县各级学习考察、观摩活动。要求各位外派教师外出学习归来后,给全校老师作汇报,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材处理、问题设计、练习处理等方面谈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经验惠及更多教师。
②“将专家请进来”。近几年来,学校不断请进专家学者来讲学,到学校指点迷津,学习专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吸取专家的教学智慧,辅助教师将理论知识结合教学实践,补充内需,提升综合素养。
③“让校内动起来”。学校的一些骨干优秀教师是绿叶,默默奉献,不争春晖。学校为了表彰这些典范,每学期会在校级和学科层面推出一些示范课,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交流会,给予他们发光发热的平台,带动其他学科老师。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了带动工程,一是将优秀教师与新任教师相配对,二是创建优秀课程交流、特色汇报课和优课评价制度,三是开展校内“教学先进个人”评选活动等。
3.教研制度化,促科组建设稳定发展
①科组教研活动制度化。学校教研室明确要求,由教研室统一为各学科教研活动定好每周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挂科组行政必须参与其中。各科组长、备课组长将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并做好活动记录。各科组成员每学年至少上一节公开课,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示范课等。
②集体备课制度化,教学落实“四个有效”。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没有准备的课程是无法完成好教学质量的。学校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各个备课组都能按以下流程开展活动:主备人构思——集体研讨——个性化修改——课后反思提高。然后,备课组的教师们在结束教学之后开展交流讨论会,根据教学情况,总结反思,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如此,在反思教学中,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落实在书面,成为教学后记,分析成败,周而复始,从感性体验上升至理性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综合学科素养。开展集体备课时我校始终要求备课组坚持做到“四定”“四统一”。“四定”: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四统一”:统一授课内容,统一练习、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内容。在做好集体备课基础上,教学中严格落实“四个有效教学”,即有效备课、有效授课、有效作业和有效辅导。从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来看,学校的集体备课从流于形式到逐渐规范化,备课组真正抓好集体备课活动,集中集体的智慧,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提高学科教学成绩,集体备课成效渐显。
③听课评课制度化。以往,听课评课活动是学科组的日常教研活动。如今,学校把这项活动优化后,成为促进教研组建设的校本研训的重要形式,有效地推动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同一学科组、不同学科组互相听课、听推门课已成为老师们的习惯。课后听课老师与授课老师互相交流,让教师在交流中共同领悟、共同成长。
4.引领科学化,促科组建设持续发展
①以名师引领,提升科组教师素质。学校有一批县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为了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实施“师徒结对”活动,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教学相长”。教研组协助安排、确定培育对象和导师,教研室负责考核。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导师五节课、一节汇报课、研读导师推荐的一本教育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学校每学期将举办一场师徒结对汇报会,如此既发扬了教师“一带一路”精神,又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②以课题引领,促进科组内涵发展。在科组建设上,学校近年来以课题来带动科组的建设,先后完成了省、市、县级的课题,如“过程取向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乡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途经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研究”等。另外,我校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开展校级小课题实验。要求没有县级以上课题的科组结合本组实际进行小课题实验。做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勤探索。科组老师还能努力创新,深化课题实验,在实验中学习理论,在实验中积淀经验,在实验中提升水平,努力提升科组的研究能力和内在品质。
③以品牌引领,创建科组特色。学校以创建科组特色为切入点,向内涵发展,创学习动力,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了“一科组一品牌”活动。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一科组一品牌”活动。结合学校、科组的实际,发挥优势和特长,大部分学科组已初步形成学科组的特色。如教学特色方面有:小语高段文科组的“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模式,中学数学科组形成了“自学、导学”式的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特色方面有:英语科组的“小学升初中英语衔接”,政史科组的“时事大家谈”等;集体备课特色方面有:英语科组的“共案加个案”,数学科组的“学案”等;兴趣活动特色方面有:语文学科的文学周,英语学科的英语周,综合科组的“小制作发明兴趣小组”,体育科组的“大课间”活动和艺术科组的“一人一品”:开设了舞蹈、科技实践、琴、棋、书、画、合唱、电脑制作、篮球、乒乓球等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这些科组特色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校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丰富课外生活,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二、建立“大科组概念”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建立“大科组概念”教学模式。针对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一直坚持“大科组概念”教学模式的尝试、摸索,在教师培训、职业发展方面本着改变观念、全面提高教学素养的宗旨,达成共识,彻底打破传统的中、小学界限,形成低年段与高年段之间的学科教学上的互补、渗透,把全校的教学作为统一的一盘棋,在听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教学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实现了“合理统筹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
①通过中小学师资的优化组合,达到任课配置专业化,并使师资整合与教师培养相得益彰,形成互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将分配给教职工的工作量均衡,任课配置更趋向专业化,特别是音、体、美以及信息课,实行专职任教的方式,培养特长生。仁化县实验学校创办至今,在教师培养方面可称成绩斐然,一大批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不断成长,这正是充分利用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整合、优化的运作来激励、推动教师素养提高的结果。
②加强中小学教师交流。走出去才能知道自己的欠缺,学校非常重视培养教师的能力提升。经常组织各种交流会、座谈会让中小学教师在同行里切磋教学方法,将“教”的资源共享,放大教学范畴。如,一是建立听课评课制。让中小学教师轮流进入对方课堂,通过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方法等,了解并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对不同职称、不同学科的教师落实相应数量的听课、评课任务,由教务处在每学期结束前以书面记录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通过汇报课、评优课、说课、赛课等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互相交流学习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优点,形成“主动、开放、踏实、严谨”的教学特色。在总结各自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之间开始在教学方法上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方法得到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2.推进“三三” 减负增效课堂。学校以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着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减负增效为宗旨,努力构建“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减负增效”主题,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人人讲好一节常规课”“同课异构”等一系列活動,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积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途径。在教学中,我校还加强了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的力度,针对各年级、各学段的教学特点,找准教学重点,强化年级教学特色,因材施教,注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力求把每一堂课上成“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自己”的好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减负增效”高效课堂。在摸索中,学校逐步总结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三创设”“三处理”“三体现”。“三创设”即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中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三处理”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三体现”即课堂教学体现基础性、民主性、趣味性。仁化县实验学校推进的“三三”课堂,既抓住了教材要点,又抓住了学生特点,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从而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工作增强了主动性,注重了实效性,做到了针对性,强化了督查性。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精细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科组建设;课堂改革;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学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全力推进教育教学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四化”管理,促进科组建设
1.管理精细化,促科组建设有序发展
在科组建设工作中,精细化管理是工作的标准。根据学校的理念:“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全校教职工的岗位工作每一步都应精心创设、每一個工作环节都要做到精细、每一项负责的任务都以出精品为目标。
①制度是保障。学校制定了《科组发展规划》《科组长职责》《优秀科组评比方案》等管理制度,将科组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在每一个学期工作计划中,都应有用心准备的详细的科组建设报告。
②组长是关键。作为校本教研的组织者,科组长担任了非常关键的角色,引导、促进教学实践活动的完成以及科任教师的成长。因此,教研组长的人选一定是具备业务水平能力高、善于组织协调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科组长首先要有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热情,其次需要有独立完成学科的钻研能力,要有创新思维,引导整个团队,同时还需要有非常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奉献精神。
③以学校教研室为龙头,强化科组的管理。学校整合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的力量,形成了由校长负责,分管校长直接抓,教务处、教研室具体抓的管理模式。各科组都有挂级行政,挂级行政参与到科组活动中去。
④实施评价制度,调动竞争意识。学校为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科组、备课组的竞争意识,从学科建设的整体目标、年度规划以及工作绩效出发,从常规管理、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校本课题等方面评价各科组建设水平,实行科组的学、教、研、考整体评价、捆绑式评价。为此制定了《优秀科组评比方案》,每学年评选一次先进科组、先进备课组,并颁发奖状。如此一来,增强了科组成员间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教师的责任感大大提高。
2.交流多元化,促科组建设内涵发展
为促进科组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应当始终以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研为主,激发本校教师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借鉴外部同行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支优秀、稳定,有创新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的高效、特色、和谐课堂服务。
①“让教师走出去”。精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外出参加省、市、县各级学习考察、观摩活动。要求各位外派教师外出学习归来后,给全校老师作汇报,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材处理、问题设计、练习处理等方面谈学习收获和心得体会。让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经验惠及更多教师。
②“将专家请进来”。近几年来,学校不断请进专家学者来讲学,到学校指点迷津,学习专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吸取专家的教学智慧,辅助教师将理论知识结合教学实践,补充内需,提升综合素养。
③“让校内动起来”。学校的一些骨干优秀教师是绿叶,默默奉献,不争春晖。学校为了表彰这些典范,每学期会在校级和学科层面推出一些示范课,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交流会,给予他们发光发热的平台,带动其他学科老师。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了带动工程,一是将优秀教师与新任教师相配对,二是创建优秀课程交流、特色汇报课和优课评价制度,三是开展校内“教学先进个人”评选活动等。
3.教研制度化,促科组建设稳定发展
①科组教研活动制度化。学校教研室明确要求,由教研室统一为各学科教研活动定好每周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挂科组行政必须参与其中。各科组长、备课组长将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并做好活动记录。各科组成员每学年至少上一节公开课,骨干教师每学期要上示范课等。
②集体备课制度化,教学落实“四个有效”。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没有准备的课程是无法完成好教学质量的。学校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各个备课组都能按以下流程开展活动:主备人构思——集体研讨——个性化修改——课后反思提高。然后,备课组的教师们在结束教学之后开展交流讨论会,根据教学情况,总结反思,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如此,在反思教学中,每位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落实在书面,成为教学后记,分析成败,周而复始,从感性体验上升至理性认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和综合学科素养。开展集体备课时我校始终要求备课组坚持做到“四定”“四统一”。“四定”:定时、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四统一”:统一授课内容,统一练习、统一作业、统一考试内容。在做好集体备课基础上,教学中严格落实“四个有效教学”,即有效备课、有效授课、有效作业和有效辅导。从集体备课活动开展来看,学校的集体备课从流于形式到逐渐规范化,备课组真正抓好集体备课活动,集中集体的智慧,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提高学科教学成绩,集体备课成效渐显。
③听课评课制度化。以往,听课评课活动是学科组的日常教研活动。如今,学校把这项活动优化后,成为促进教研组建设的校本研训的重要形式,有效地推动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同一学科组、不同学科组互相听课、听推门课已成为老师们的习惯。课后听课老师与授课老师互相交流,让教师在交流中共同领悟、共同成长。
4.引领科学化,促科组建设持续发展
①以名师引领,提升科组教师素质。学校有一批县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为了进一步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校实施“师徒结对”活动,做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教学相长”。教研组协助安排、确定培育对象和导师,教研室负责考核。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听导师五节课、一节汇报课、研读导师推荐的一本教育书籍,并撰写读书心得。学校每学期将举办一场师徒结对汇报会,如此既发扬了教师“一带一路”精神,又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备课组教研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 ②以课题引领,促进科组内涵发展。在科组建设上,学校近年来以课题来带动科组的建设,先后完成了省、市、县级的课题,如“过程取向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的实验研究”“乡初中英语口语测试的途经研究”“小学语文综合性作业设计的研究”等。另外,我校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开展校级小课题实验。要求没有县级以上课题的科组结合本组实际进行小课题实验。做到了人人有课题、个个勤探索。科组老师还能努力创新,深化课题实验,在实验中学习理论,在实验中积淀经验,在实验中提升水平,努力提升科组的研究能力和内在品质。
③以品牌引领,创建科组特色。学校以创建科组特色为切入点,向内涵发展,创学习动力,促进学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开展了“一科组一品牌”活动。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一科组一品牌”活动。结合学校、科组的实际,发挥优势和特长,大部分学科组已初步形成学科组的特色。如教学特色方面有:小语高段文科组的“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模式,中学数学科组形成了“自学、导学”式的教学模式;校本课程特色方面有:英语科组的“小学升初中英语衔接”,政史科组的“时事大家谈”等;集体备课特色方面有:英语科组的“共案加个案”,数学科组的“学案”等;兴趣活动特色方面有:语文学科的文学周,英语学科的英语周,综合科组的“小制作发明兴趣小组”,体育科组的“大课间”活动和艺术科组的“一人一品”:开设了舞蹈、科技实践、琴、棋、书、画、合唱、电脑制作、篮球、乒乓球等20多个课外兴趣小组。这些科组特色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校教学,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丰富课外生活,一批批有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
二、建立“大科组概念”教学模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1.建立“大科组概念”教学模式。针对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一直坚持“大科组概念”教学模式的尝试、摸索,在教师培训、职业发展方面本着改变观念、全面提高教学素养的宗旨,达成共识,彻底打破传统的中、小学界限,形成低年段与高年段之间的学科教学上的互补、渗透,把全校的教学作为统一的一盘棋,在听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教师教学课程安排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实现了“合理统筹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标。
①通过中小学师资的优化组合,达到任课配置专业化,并使师资整合与教师培养相得益彰,形成互补。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将分配给教职工的工作量均衡,任课配置更趋向专业化,特别是音、体、美以及信息课,实行专职任教的方式,培养特长生。仁化县实验学校创办至今,在教师培养方面可称成绩斐然,一大批年轻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不断成长,这正是充分利用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师资整合、优化的运作来激励、推动教师素养提高的结果。
②加强中小学教师交流。走出去才能知道自己的欠缺,学校非常重视培养教师的能力提升。经常组织各种交流会、座谈会让中小学教师在同行里切磋教学方法,将“教”的资源共享,放大教学范畴。如,一是建立听课评课制。让中小学教师轮流进入对方课堂,通过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求和方式方法等,了解并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对不同职称、不同学科的教师落实相应数量的听课、评课任务,由教务处在每学期结束前以书面记录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计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通过汇报课、评优课、说课、赛课等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互相交流学习中小学教学方法上的优点,形成“主动、开放、踏实、严谨”的教学特色。在总结各自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之间开始在教学方法上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共享,共同提高,教学方法得到丰富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2.推进“三三” 减负增效课堂。学校以课改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着力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以减负增效为宗旨,努力构建“三三”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减负增效”主题,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通过“人人讲好一节常规课”“同课异构”等一系列活動,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积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途径。在教学中,我校还加强了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生的力度,针对各年级、各学段的教学特点,找准教学重点,强化年级教学特色,因材施教,注重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力求把每一堂课上成“对得起学生,也对得起自己”的好课,努力创造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减负增效”高效课堂。在摸索中,学校逐步总结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三创设”“三处理”“三体现”。“三创设”即创设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疑中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趣中学。“三处理”即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三体现”即课堂教学体现基础性、民主性、趣味性。仁化县实验学校推进的“三三”课堂,既抓住了教材要点,又抓住了学生特点,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学习,从而确保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的工作增强了主动性,注重了实效性,做到了针对性,强化了督查性。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精细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