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复合型人才,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要重视创新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综合素质的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能力;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4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已不仅是传授给学生某种专门知识和谋生就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迎接竞争和挑战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高校应积极探索与建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放到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才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有诸多因素,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培养体系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一味地注重理论和基础,看中考试成绩和表现;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高等教育逐渐远离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则更加低下。我国学生勤奋刻苦、礼貌待人、基础扎实,但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意识等方面却不如美国学生。普通高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一般为2-3∶1甚至更高,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和时间少,在实验课内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时间太少,实验教学效率较低;我国部分高校至今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是“要我学”;而美国教育体制对学生的作用是“我要学”。这种只注重理论教授而不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造成了我国相当数量的莘莘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虽然大学毕业了,却很难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站稳脚跟,很难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洗礼。造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上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存在着“重理轻工,重科学轻工程;重学轻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综合素质;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重统一模式轻多样化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措施和思路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意义。从教育体制和模式上注重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舆论宣传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二)积极创造条件开辟适当的规模的实践场所,增添必要的实践设施。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力度,除必备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设施外,对开放实验室、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设备、实习工厂都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创造条件开发和建设新的实习、实践基地。
(三)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和保证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加大其中的实践动手环节比例,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四)师生共同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参与实践,不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教师如果不积极参与实践,就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也难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课题、师生共同参与工矿企业的横向课题、自制教学实验设备等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综合素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理调整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以机械工程学科为核心,紧紧抓住“工程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注意保证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和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都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习,对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尽可能设置课程设计。通过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组织建设,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下设汽车科技小组、农机科技小组、计算机科技小组、热能科技小组、机电科技小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环境保证。学院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师生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积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以修理农机具、家电、农机技术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
学院通过近几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推出创新工程,修订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和学生科技活动计划,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成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效果成果显著。 (一)通过建立立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科研能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作系列学术报告等一系列创新工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提高了教师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学生图书借阅率、晚自习率、科技活动创新率等几项数据逐年提高。
(二)通过成立大学生科技些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热情有了较大的提高;毕业设计创新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专利申请和获奖等数据表明:我院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科研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如我院大学生科技协会开展的汽车维护保养专用工作灯、电动洗菜滚筒、多功能厨房保姆、高效冲洗节水装置、混合动力蓄能摩托车、三合一点滴保姆、新型手机防盗报警装置等科技发明、创作活动,获国家专利8项,《水风二合一联合发电系统》、《可变度数镜架》等项目在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多项,省级奖励十余项。
(三)通过对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调查表明: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近几年有所提高。这主要表现在: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技术创新型课题;在技术方案设计阶段能自觉地应用发散思维,提出集中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分析;敢于突破设计图册上的传统结构进行创新设计,开始改变过去“依葫芦画瓢”的模仿设计习惯,并通过自我评估,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促进了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科技新星不断脱颖而出。
(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参与科研、助研活动和科技竞赛,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给学生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方面的指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措施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并缩短了大学生到工程师之间的适应周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有较大提高。
总之,通过我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等院校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力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对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影.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2).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4]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5]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2).
[6]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
关键词:创新人才;实践能力;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046-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等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已不仅是传授给学生某种专门知识和谋生就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迎接竞争和挑战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高校应积极探索与建立适应21世纪需要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放到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地位。加强人才创新素质教育的培养有诸多因素,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意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培养体系改革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一味地注重理论和基础,看中考试成绩和表现;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高等教育逐渐远离了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一些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则更加低下。我国学生勤奋刻苦、礼貌待人、基础扎实,但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创业意识等方面却不如美国学生。普通高校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一般为2-3∶1甚至更高,学生接触仪器设备的机会和时间少,在实验课内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时间太少,实验教学效率较低;我国部分高校至今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学生的影响是“要我学”;而美国教育体制对学生的作用是“我要学”。这种只注重理论教授而不注重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造成了我国相当数量的莘莘学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作缺乏独立性、开拓性和创造性,虽然大学毕业了,却很难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站稳脚跟,很难经受住市场经济的洗礼。造成这样的一种局面,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对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模式上的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存在着“重理轻工,重科学轻工程;重学轻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综合素质;重平均发展轻个性发展;重统一模式轻多样化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措施和思路
(一)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意义。从教育体制和模式上注重学生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舆论宣传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二)积极创造条件开辟适当的规模的实践场所,增添必要的实践设施。加大实践经费的投入力度,除必备的基础性、验证性实验设施外,对开放实验室、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设备、实习工厂都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创造条件开发和建设新的实习、实践基地。
(三)拓宽学生参与实践的方式,增加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时间和机会。增加和保证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时间,加大其中的实践动手环节比例,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课题、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四)师生共同实践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不参与实践,不能与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教师如果不积极参与实践,就很难提高教学水平,也难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环节的学习;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实际科研课题、师生共同参与工矿企业的横向课题、自制教学实验设备等方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效果。
三、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综合素质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合理调整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是以机械工程学科为核心,紧紧抓住“工程性”、“应用性”这个内涵,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注意保证较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在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在教学与培养过程中坚持重视动手实践的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和保证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专业都设置了相当数量的实习,对贴近工程实际的主干课尽可能设置课程设计。通过设置立体的实践培养方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三)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有计划地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完善学生科技创新组织建设,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下设汽车科技小组、农机科技小组、计算机科技小组、热能科技小组、机电科技小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加各种创新竞赛,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支持和奖励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系统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我院学生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
(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构筑基地化依托,鼓励师生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环境保证。学院建成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全天候为学生开放,成为学生动手实践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现已开出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试验项目近40个,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增强师生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积极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院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以修理农机具、家电、农机技术知识讲座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下乡活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切实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效果
学院通过近几年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推出创新工程,修订了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理论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和学生科技活动计划,加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建成了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协会,形成了一套适合学校自身特点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思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实践效果成果显著。 (一)通过建立立体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科研能力,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作系列学术报告等一系列创新工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也提高了教师创造性教学的能力,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学生图书借阅率、晚自习率、科技活动创新率等几项数据逐年提高。
(二)通过成立大学生科技些会,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热情有了较大的提高;毕业设计创新率、用人单位满意率、专利申请和获奖等数据表明:我院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科研能力有了显著的进步。如我院大学生科技协会开展的汽车维护保养专用工作灯、电动洗菜滚筒、多功能厨房保姆、高效冲洗节水装置、混合动力蓄能摩托车、三合一点滴保姆、新型手机防盗报警装置等科技发明、创作活动,获国家专利8项,《水风二合一联合发电系统》、《可变度数镜架》等项目在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多项,省级奖励十余项。
(三)通过对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调查表明: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近几年有所提高。这主要表现在:能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技术创新型课题;在技术方案设计阶段能自觉地应用发散思维,提出集中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分析;敢于突破设计图册上的传统结构进行创新设计,开始改变过去“依葫芦画瓢”的模仿设计习惯,并通过自我评估,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促进了创造性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科技新星不断脱颖而出。
(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参与科研、助研活动和科技竞赛,引导学生深入科学探索,培养科技创造力,给学生提供资金保障和技术方面的指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措施使得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并缩短了大学生到工程师之间的适应周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有较大提高。
总之,通过我院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高等院校建立科学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力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形成创新型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对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级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影.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2).
[3]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4]张国梁,朱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机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5]杨雁斌.创新思维法[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12).
[6]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