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只有在感兴趣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学好数学。活动和思维密不可分,要想抓住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课上不分神,课堂教学就必须让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参与进来。因此,教师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喜好,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他们喜欢的东西来呈现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打造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教学情境的表达形式和创设时机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就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导入性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还可以创设探索性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有时也存在对老师的依赖。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准备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趣。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要孩子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经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会有针对地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做足课堂预设,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应对自如,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探索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评价要及时有效,并且有激励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强学习活动的吸引力,调节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韩立福 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3.黄爱华 著《怎样上出好课》.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4.杨庆余 著《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徐素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1期 。
6.王冬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吉林教育:综合》,2010,第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一、在情境中学数学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现代教学论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教学情境的表达形式和创设时机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性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就一节课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导入性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情趣,激发学习的动力;还可以创设探索性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有时也存在对老师的依赖。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准备的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地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家吴正宪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让学生养成好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只能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选取最能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但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做学习的主人。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要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老师要在学期之初对整册教材进行研究、分析,找到知识的孕伏点,规划知识的孕伏周期,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的有效沟通,让学生经历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感受”之后再学习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趣。比如,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内容,要孩子每天记下自己晚上睡觉和第二天起床的时间,第二天来校后告诉大家。几周的时间,每天看两次钟表,无形中对钟表就已经很熟悉了,这些活动又是学生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会有针对地选择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特点做足课堂预设,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应对自如,给学生必要的及时的帮助。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提高学生探索学习的有效性。课堂评价要及时有效,并且有激励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强学习活动的吸引力,调节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韩立福 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3.黄爱华 著《怎样上出好课》.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4.杨庆余 著《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徐素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第1期 。
6.王冬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吉林教育:综合》,2010,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