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贯穿于我们整个数学教学中的主线,在教学中关注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小学阶段,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它以“形”辅“数”,以“数”解“形”,“数”与“形”有效统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数形的转化,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和问题用简洁、清楚的图示来表现出来,使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形象、生动,数量关系变得直观,容易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华罗庚教授的精辟概述:“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如何在教学中抽丝剥茧,逐步细化渗透和落实数形思想?下面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画线段图描述和分析问题》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意在与同行们互相探讨和交流。
一、想不想画图—创造问题,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
要想让学生产生“我要画图”的心理倾向和需要,那就要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建立画图的意识。
三年级研究和倍、差倍的问题时学习了画线段图的策略,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与之对比,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如可以这样做:
1.出示:小宁和小春是集邮爱好者,这是他们的集邮情况: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知道小宁和小春各有邮票多少枚吗?
2.出示:小宁和小春的邮票相等,他们共有72枚邮票。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你能画出线段图并解答出来吗)
两道小复习题,一道看图获信息解答,唤醒旧知。一道读文画图解答。两者互逆出现和运用,让学生有了初步体验,且题中两人邮票相等的情况下怎么解决问题是学习新知的关键。接着更改题中的条件,把题目变为:
3.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出示题后,让学生读题,并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较一下它和复习题的第2题有什么不同?新知中的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出来吗?你打算用列表的策略还是画图的策略?
因为有了教学伊始情境的铺垫,学生联想到刚才的解题经历,容易的想到了用画图的方法来解答。在富有变化的问题中,学生感受到了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有了我要尝试去画一画图的欲望。
二、会不会画图—引导学生掌握画图的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画图技能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把图画出来,这是我们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因此,在画图前我们要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
①你打算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量?
②怎么表示出小宁和小春邮票相差的数量及他们的和?
③怎么表示出要解决的问题?
在画图中让学生理解:题中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是两个不同的量,所以我们用两条线段表示,因是小春的邮票和小宁的作比较,所以我们先画出表示小宁邮票数量的线段再画表示小春邮票数量的线段,小春比小宁的邮票多12枚,表示小春邮票数量的线段就要比小宁的长一些,并在长的部分标出多12枚,再用大括号把表示两人邮票数量的线段括起来,在后面写上两人邮票的总数,最后用大括号把表示小宁和小春邮票数量的线段括起来,标上“?”号,表示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画图后引导学生比较线段图和文字叙述,线段图的优势在哪?让学生体会到线段图能直观、清楚地看出条件和问题。
三、懂不懂读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抽象出图形后,要借助好线段图这根拐杖,引导学生去读图、会读图、读懂图,借助图形抓住问题的关键来分析数量关系,展开有效的思考,从而正确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是我们的目标。从上下排的线段图中可以形象地看出若使两人邮票的数量变得一样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难看出:
①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就可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再算小春的;
②两人邮票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就可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再算小宁的;
③把小春比小宁多的 12 枚平均分成两份,每份 6枚。将其中的一份送给小宁,两人的邮票枚数也变得相等,总数还是72枚,平均分,分别是36 枚。小宁借来的6枚去掉,小春借出的6枚再要回来,就能求出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后,启发学生讨论“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的方法并独立完成检验。这就既帮助学生掌握了检验方法,又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不同的方法中,都是把不相等的两个量变得相等,在不等变等的过程中,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帮助学生对于已经积累起来的画图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上升到策略的层面,进而获得对策略深刻的体验。
四、能不能画图—培养学生建立模型
在学生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画图这个策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后,要继续引导学生尝试基础练习和对比练习,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进一步体会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练习八中第1~4题,既有与例题结构基本相同的题,也有例题的变式,更有数量关系隐蔽需要画图后数量关系才明朗的题,这些题目是学生建立模型的好素材,它有利于讓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主张。
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把握知识本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化和可视化,它启迪着学生的思维和改变着学生思维的方法。但是思想方法光靠教师传授是不行的,它不是听了就能接受的东西,它需要学生不断的去感悟、潜移默化才能积累。因此,我们要把握教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组织好教学活动,适时、适量、适度地加以渗透。持之以恒,才能“积跬步,至千里”。
一、想不想画图—创造问题,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
要想让学生产生“我要画图”的心理倾向和需要,那就要选择合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建立画图的意识。
三年级研究和倍、差倍的问题时学习了画线段图的策略,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整理条件。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与之对比,积累经验,打好基础,如可以这样做:
1.出示:小宁和小春是集邮爱好者,这是他们的集邮情况: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知道小宁和小春各有邮票多少枚吗?
2.出示:小宁和小春的邮票相等,他们共有72枚邮票。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你能画出线段图并解答出来吗)
两道小复习题,一道看图获信息解答,唤醒旧知。一道读文画图解答。两者互逆出现和运用,让学生有了初步体验,且题中两人邮票相等的情况下怎么解决问题是学习新知的关键。接着更改题中的条件,把题目变为:
3.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出示题后,让学生读题,并说说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比较一下它和复习题的第2题有什么不同?新知中的两个问题能直接求出来吗?你打算用列表的策略还是画图的策略?
因为有了教学伊始情境的铺垫,学生联想到刚才的解题经历,容易的想到了用画图的方法来解答。在富有变化的问题中,学生感受到了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有了我要尝试去画一画图的欲望。
二、会不会画图—引导学生掌握画图的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画图技能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重要内容。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把图画出来,这是我们要深思熟虑的问题。因此,在画图前我们要让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
①你打算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量?
②怎么表示出小宁和小春邮票相差的数量及他们的和?
③怎么表示出要解决的问题?
在画图中让学生理解:题中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是两个不同的量,所以我们用两条线段表示,因是小春的邮票和小宁的作比较,所以我们先画出表示小宁邮票数量的线段再画表示小春邮票数量的线段,小春比小宁的邮票多12枚,表示小春邮票数量的线段就要比小宁的长一些,并在长的部分标出多12枚,再用大括号把表示两人邮票数量的线段括起来,在后面写上两人邮票的总数,最后用大括号把表示小宁和小春邮票数量的线段括起来,标上“?”号,表示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画图后引导学生比较线段图和文字叙述,线段图的优势在哪?让学生体会到线段图能直观、清楚地看出条件和问题。
三、懂不懂读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抽象出图形后,要借助好线段图这根拐杖,引导学生去读图、会读图、读懂图,借助图形抓住问题的关键来分析数量关系,展开有效的思考,从而正确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是我们的目标。从上下排的线段图中可以形象地看出若使两人邮票的数量变得一样多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难看出:
①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就可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再算小春的;
②两人邮票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就可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再算小宁的;
③把小春比小宁多的 12 枚平均分成两份,每份 6枚。将其中的一份送给小宁,两人的邮票枚数也变得相等,总数还是72枚,平均分,分别是36 枚。小宁借来的6枚去掉,小春借出的6枚再要回来,就能求出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列式解答后,启发学生讨论“把得数代入原题”检验的方法并独立完成检验。这就既帮助学生掌握了检验方法,又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在不同的方法中,都是把不相等的两个量变得相等,在不等变等的过程中,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帮助学生对于已经积累起来的画图描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上升到策略的层面,进而获得对策略深刻的体验。
四、能不能画图—培养学生建立模型
在学生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画图这个策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后,要继续引导学生尝试基础练习和对比练习,感受画图策略的学习价值,进一步体会画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练习八中第1~4题,既有与例题结构基本相同的题,也有例题的变式,更有数量关系隐蔽需要画图后数量关系才明朗的题,这些题目是学生建立模型的好素材,它有利于讓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主张。
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把握知识本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直观化和可视化,它启迪着学生的思维和改变着学生思维的方法。但是思想方法光靠教师传授是不行的,它不是听了就能接受的东西,它需要学生不断的去感悟、潜移默化才能积累。因此,我们要把握教材,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组织好教学活动,适时、适量、适度地加以渗透。持之以恒,才能“积跬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