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思想方法探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思想方法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统帅与灵魂。近年来,中学语文界一直都在探讨语文学科的思想方法,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也都言人人殊。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然而,鉴于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人们又难以总结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科思想方法统领语文教学。据笔者所知,数学界、物理界等早已就其学科思想方法达成了共识,比如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函数与方程、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物理学科中的理想模型、类比、对称、等效等思想方法。有了这些思想方法的指导,学科教学就变得有序而高效;而忽视思想方法的指导,教师和学生永远都只能在书山题海中苦苦挣扎。因此,统一对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一套理论认识,当然,学术领域,百家争鸣,自古而然。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不揣简陋,将平时的一点点粗浅想法形成文字,以期方家指正。
  首先,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一定要传递给学生“大语文”的思想,这应该是学科思想的起点。所谓“大语文”,它不仅仅是指每周几节课,每节课讲什么内容,每课内容由课本来决定,而是对语文有更长远的认识——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可以作为语文教学的对象,说直白一点,语文就是教人如何体面的生活,如何生活得有品位、有质量。我们以生活中最常见的座位顺序为例,在任何情形下,座次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很讲究的,这是生活礼仪,也是语文。无论是去别人家做客,还是在酒店用餐,我们都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份来确定相应的座位。主人坐哪里,客人坐哪里,长辈坐哪里,晚辈坐哪里,自己要心中有数,切不可贸然随意落座,否则只会显得没有教养。这当然属于生活的范畴,但它却与语文直接相关。语文教师在讲授《鸿门宴》时,有必要将现代人的座次习惯讲清楚,让学生明了座次的“潜规则”。再比如,美国作家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主要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课文内容我们语文教师则可以适时引出当下家庭问题的讨论。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这对矛盾已渐渐演变为一类社会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可以很自然的就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语文教育的精髓应该是情感教育。唤醒人的情感,规范情感内容,引导情感的方向,这些都应该涵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语文,是文学,更是人学,对人自身的关注应该是它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仅仅将语文看作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认识上的误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应该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独立的个性特征,丰富的精神内涵,高雅的审美情趣,至真的人文关怀,无不从语文学科中获取养分,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首先建立“大语文”的思想,不能仅局限于课本上的一点内容,而要根据实际联系拓展到人的生活层面、人的培养层面,也不能仅以提高语文考试分数为学科目标,而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最高目标。
  其次,我们的语文学科思想要有个性意识、独立意识。尊重事实,坚持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个人的独立思想。任何语言,都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一定的意义,离开了相应的语境,语言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含义。我们传统的教学过程,常常习惯于断章取义,对文章进行过度的解读,段落层次的划分,中心思想的探讨,构思技巧的成熟,语言表达的精炼,似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得到所谓的合理化的解释,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前难道将这许多的问题都已考虑清楚?前几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以《中国周刊》编辑林天宏的一篇文章为原型,高考过后,作者出于好奇将该题做了一遍,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不及格。这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笑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严重脱离了阅读本身的趣味性,脱离了思想交流的互动性,转而过分的去推测作家的创作意图,对作品缺少个性化解读,盲目追求千篇一律的答案,舍本而逐末。长此以往,姑且不论是否能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就连学生仅有的一点点自主思维能力也被抹杀掉了。一切都以出题人的想法为想法,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味迎合他人意图,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下,学生又何来的创新思维?怎样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标准不作出相应的调整,创新教学只是一句空话,所以,新时期的语文学科教学必须提倡个性意识、独立意识。个性意识不是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而是在语文学科知识的框架内,在合理化思维的引导下,对诗文做个性化解读,更多的关注“我”读出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思考。简单的说,就是不以“他”为自己考虑问题的出发点,而是以“我”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作者怎样想的,我们只能猜测,而自己怎样想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以猜测的答案去掩盖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是对个性意识的贬低和蔑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具有独立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理解决问题的思维个体,太多的“规范”堵塞了学生自由思考的渠道,长期的规范化教学浇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最后,语文是培养“人”的学科,如何成为一个思维活跃,情感健康的“人”?语文学科应该大有作为。当然,社会对“人”的要求是什么,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合适的标准,但语文教学传递给学生的认识论思想,我们却不容忽视,其中的辩证法应该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笔者认为,语文学科的辩证法思想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二是独立与合作的结合,三是小我与大我的结合,四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第一,人的理性根源于人的理智。一切的教育,无非是唤醒人理智的过程。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明确生存的价值,丰富生活的内容,探索生命的真谛,这些都是理智的范畴。拥有理智,人就能智慧的处理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凡事不可过于感性,也不可全凭理性,需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全面地认识事物。学会控制自己,无论是情绪上还是思想上,要做到收放自如,进退有度,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未来,这些应该都是语文课所传递的思想。
  第二,独立思维与合作探究的结合。独立思维的形成并不是依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长期的思维习惯的训练。从时间上说,学生在婴孩时期,从懂事时开始,家长就要引导孩子独立地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任何问题都给予孩子答案,家长要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抱有持续不断的好奇心。同样,在学科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也不应该将任何问题都提前设置好答案,而应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问题,教师只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就各自的意见进行讨论,形成集体的结论。所谓正确,就是要求集体讨论的结果能够经得起不断的质疑和推敲。我们既不片面拔高独立思考的作用,也不贬抑合作探究的意义,而是两者需有机的结合,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让学生在这种思维习惯的指导下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   第三,小我与大我的结合。所谓小我,即指学生个人,而大我则是国家社会。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就是要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树立完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和回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意识。语文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现代公民意识,明确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而社会的进步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奋斗。将国家观念、社会责任与个人奋斗结合起来,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基本要求。作为母语的汉语,是遗传在每个人身上的文化基因,它孕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奋进的华夏儿女,强烈的家国意识,又是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体现。
  第四,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这里所提到的继承与创新,并非传统意义的在语文学习上批判的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拓展新的语文知识,而是要树立继承与创新的思维。对于任何的学科知识或技能,首先是要继承前人已反复证明其正确性的知识。没有基本的知识积累,创新无从谈起,守旧的思维模式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要有创新意识。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观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意识。没有创新,也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也就意味着灭亡。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从继承开始的,当继承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创新的质变也就慢慢开始产生,创新型思维模式逐渐拉开了帷幕。语文教学便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语文学科学习是这样,其他任何科目门类的学习都是这样。
  以上是笔者对语文学科思想的一点浅陋认识,而关于语文学科方法,笔者认为,它与学科思想是统一的,正如硬币的两个面一样,彼此互为补充。如果说语文学科思想是指导语文学习的总思路,是语文学习的理论内核,那么语文学科方法则是语文学习的具体表现,是语文学习的外显。离开了思想,方法是盲目的;离开了方法,思想是空洞的。就方法而论,笔者认为,在传统的“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还要加上“记、悟、见”,“记”不用多说,语文学习,多记多背必不可少,因为积累是基础。“悟”则是要求学生多感悟,多领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经历,多从文字中领悟思想,对语言文字要有一种整体的把握能力,在理解“字、句、段”的基础上,重点把握“篇”的内涵。“见”即“见识”,学习语文要见多识广,多见地理风物,多见人情世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界要开阔,切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综上所论,语文学科思想方法看似驳杂,实则统一,其统一并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趣,改变学生旧有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相应的学科贡献,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代伟、邱萌,教师,现居湖北孝感。
其他文献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不尽人意。学生从口述为主转化到以笔述为主之后,再要求他把文章口述出来,就感到十分为难了。但是语文写作能力乃至语文能力的全面形成恰恰又是按由“口头”到“书面”,再由“书面”到“口头”这一规律逐渐形成的。语言发展这一规律还受到年龄递增及心理因素及思维能力的制约,所以有的学生在小学里还能言善讲,到了初中仅习惯书面作文,讲起话来,语无伦次,到了高中作文搜肠刮肚,讲
[教学内容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确定支持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品读“雪后小山”一段,破口导入,兼顾上下(左邻右舍)段,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景物描写的方法。  2.以上品读过程贯穿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让学生体会老舍的语言之妙。  3.诵读美妙的写景句,体会作者“景语”中的“情语”,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来发挥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通过提问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问,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重要手段。一切知识探究活动都源于问题,如何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主义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的优化   在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要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优化提问的内容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写道:“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然而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对时下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方向有茫然而无所适从的情况:迷路了,这些语文老师没有充分享受到做语文教师的幸福感。  大家都知道对语文教学制约、影响最烈的因素是“中高考”,对教师成绩评价的标准是分数。迫使我们语文教学不能按自身规律进行,教师、学生违心地跟着“分数”这根指挥棒转,教师和学生一起在题海里苦苦挣扎。他们找不到方
语文来自生活,又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育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拓展教学思维,更好地提高初中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初中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深入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把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效融合在一起,建立起生活化的初中语文教育模式。   一、拓展教学思维、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初中
语文教学是美、和谐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牢牢地吸引着孩子,用跳动着音符的指挥棒,引导孩子进入知识的海洋,让每个孩子在语文的百花园里自由徜徉,充分领略语文的丰富多彩。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1.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大胆表现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享受语文,首先要让他们享受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
语文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这个识字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汉字如此之多,没有基础,不知规律,不会方法,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呢?教师要交给学生三把“钥匙”,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识字,开阔视野,提高识字能力。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教材上的字是有限的,虽然学生通过认、读和背诵的方式可以记住,但是脱离了语境,就会忘记这个字怎么读,也不会使用。教师要树立“大语
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样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朱自清的散文上。《荷塘月色》虽然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但作者突出了自己的空间转移轨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成一个圆浑完整的结构。将诗歌创作手法渗透在散文创作之中,文中处处是景致,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画面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美轮美奂的画面  例如,作者写荷叶,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因此,文言文也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几块园地中,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显得沉寂冷清,绿意难寻。“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表达和交流”中如是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对照这些写作要求,散文文体最为合适。然而散文写作在苏教版教材的写作指导中,零星琐屑;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往往语焉不详,任学生自由发挥。本文试图站在较高处俯瞰散文教学,让师生意识到散文写作升格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让散文这种文体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