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因此,文言文也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几块园地中,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显得沉寂冷清,绿意难寻。“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与这“荒凉”守旧的现状相比照的是,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分量,把古代作品在教材选文中的比例提高到了40%。这一比例的提高,是基于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而做出的。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当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是充塞于耳。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又常常是从新奇开始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喜欢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精巧等。文言文教学尤其要这样,要想让现代中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是不行的,那只能走向死胡同。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用现代人的故事去理解文言文
如有一次给学生讲《论语》,为了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古文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我结合现代人的故事加以形象的诠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语录,从文字上并无深奥之处,但需深入理解其含义却并非易事。我讲了一则现代的故事: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各国都拿出最能代表本国的美酒参展。其中,中、法、德、美四国同场竞赛。中国人呈献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拿出了几百年陈酝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献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而美国人却什么酒也没带,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前三者呈献的酒中各倒了一些加以混合搅拌,结果一杯色香味无可比拟的美酒——鸡尾酒,呈现在人们眼前。善于学习,博采众长,这就是美国民族的优点。这则近似寓言的故事,实质上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诲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方能不断前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再说,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对这则语录的理解将深刻得多。
二、用现代意识去诠释文言文
课文《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此文。但文中蕴含的哲理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是可能会出现困难,特别是对于文中主旨“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我引用了《南方周末》所载《对死亡说些什么》来探索“死生亦大矣”这个命题。文中主人公陆幼青,在医生断言他只剩下一百天日子后,开始动手写《与死神相约》的日记,并在榕树下网站连载,引起媒体极大关注。其中在陆记者采访时说道:“超生避死是人之常情,但对我而言,今天死和明天死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我死能够换来别人生,我宁愿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赴死……当人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时,就要设法增加其密度。”只有真的猛士,面对死亡的到来,才能如此从容而无畏,陆幼青用他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古老命题加入现代意识,用如此鲜活的眼前的事例如此诠释,我想,一方面学生从中所得的人生感悟发诸于心,浸润于魂,影响其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用现代生活实例去领悟文言文
课文《六国论》,它总结的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何等警示的语言!有报道我们有世界上最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和车队,我们的孩子却不能在明亮的教学楼里上学,5200万留守儿童的悲伤怎能让我们忘却经典?当今时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让我们感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现在很多海归派和一些赞美西方的人,往往把西方国家的巨大社会成就归结于他们良好的制度和科技水平,而忘记了他们的掠夺、强盗行为,以及其它负面的东西。
这种古今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柯炳阳,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与这“荒凉”守旧的现状相比照的是,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分量,把古代作品在教材选文中的比例提高到了40%。这一比例的提高,是基于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而做出的。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当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是充塞于耳。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又常常是从新奇开始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喜欢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精巧等。文言文教学尤其要这样,要想让现代中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是不行的,那只能走向死胡同。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用现代人的故事去理解文言文
如有一次给学生讲《论语》,为了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古文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我结合现代人的故事加以形象的诠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语录,从文字上并无深奥之处,但需深入理解其含义却并非易事。我讲了一则现代的故事: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各国都拿出最能代表本国的美酒参展。其中,中、法、德、美四国同场竞赛。中国人呈献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拿出了几百年陈酝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献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而美国人却什么酒也没带,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前三者呈献的酒中各倒了一些加以混合搅拌,结果一杯色香味无可比拟的美酒——鸡尾酒,呈现在人们眼前。善于学习,博采众长,这就是美国民族的优点。这则近似寓言的故事,实质上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诲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方能不断前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再说,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对这则语录的理解将深刻得多。
二、用现代意识去诠释文言文
课文《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此文。但文中蕴含的哲理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是可能会出现困难,特别是对于文中主旨“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我引用了《南方周末》所载《对死亡说些什么》来探索“死生亦大矣”这个命题。文中主人公陆幼青,在医生断言他只剩下一百天日子后,开始动手写《与死神相约》的日记,并在榕树下网站连载,引起媒体极大关注。其中在陆记者采访时说道:“超生避死是人之常情,但对我而言,今天死和明天死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我死能够换来别人生,我宁愿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赴死……当人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时,就要设法增加其密度。”只有真的猛士,面对死亡的到来,才能如此从容而无畏,陆幼青用他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古老命题加入现代意识,用如此鲜活的眼前的事例如此诠释,我想,一方面学生从中所得的人生感悟发诸于心,浸润于魂,影响其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用现代生活实例去领悟文言文
课文《六国论》,它总结的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何等警示的语言!有报道我们有世界上最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和车队,我们的孩子却不能在明亮的教学楼里上学,5200万留守儿童的悲伤怎能让我们忘却经典?当今时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让我们感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现在很多海归派和一些赞美西方的人,往往把西方国家的巨大社会成就归结于他们良好的制度和科技水平,而忘记了他们的掠夺、强盗行为,以及其它负面的东西。
这种古今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柯炳阳,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