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乐教文言文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t87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因此,文言文也最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语文教学的几块园地中,相对于“现代文”和“写作”,文言文的教学改革显得沉寂冷清,绿意难寻。“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今天,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与这“荒凉”守旧的现状相比照的是,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分量,把古代作品在教材选文中的比例提高到了40%。这一比例的提高,是基于文言文在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而做出的。
  然而,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当代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是充塞于耳。中华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成了学生难以消化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古董”。
  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又常常是从新奇开始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喜欢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设计的精巧等。文言文教学尤其要这样,要想让现代中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应变的办法是不行的,那只能走向死胡同。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用现代人的故事去理解文言文
  如有一次给学生讲《论语》,为了让学生对两千多年前的古文有深入透彻的理解,我结合现代人的故事加以形象的诠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则语录,从文字上并无深奥之处,但需深入理解其含义却并非易事。我讲了一则现代的故事:在一次世界名酒博览会上,各国都拿出最能代表本国的美酒参展。其中,中、法、德、美四国同场竞赛。中国人呈献了国酒茅台,芳香四溢;法国人拿出了几百年陈酝红葡萄酒,流光溢彩;德国人献出了最具特色的黑啤酒,泡沫似雪。而美国人却什么酒也没带,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前三者呈献的酒中各倒了一些加以混合搅拌,结果一杯色香味无可比拟的美酒——鸡尾酒,呈现在人们眼前。善于学习,博采众长,这就是美国民族的优点。这则近似寓言的故事,实质上与两千年前孔子的教诲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善于学习,方能不断前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激起来了。再说,通过这则故事,学生对这则语录的理解将深刻得多。
  二、用现代意识去诠释文言文
  课文《兰亭集序》雅而不涩,浅而不俗,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此文。但文中蕴含的哲理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上是可能会出现困难,特别是对于文中主旨“死生亦大矣”这句话。我引用了《南方周末》所载《对死亡说些什么》来探索“死生亦大矣”这个命题。文中主人公陆幼青,在医生断言他只剩下一百天日子后,开始动手写《与死神相约》的日记,并在榕树下网站连载,引起媒体极大关注。其中在陆记者采访时说道:“超生避死是人之常情,但对我而言,今天死和明天死没有太大的区别,如果我死能够换来别人生,我宁愿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赴死……当人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时,就要设法增加其密度。”只有真的猛士,面对死亡的到来,才能如此从容而无畏,陆幼青用他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古老命题加入现代意识,用如此鲜活的眼前的事例如此诠释,我想,一方面学生从中所得的人生感悟发诸于心,浸润于魂,影响其行,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用现代生活实例去领悟文言文
  课文《六国论》,它总结的经验教训是相当深刻的。“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是何等警示的语言!有报道我们有世界上最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和车队,我们的孩子却不能在明亮的教学楼里上学,5200万留守儿童的悲伤怎能让我们忘却经典?当今时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让我们感奋不已,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列强的觊觎,现在很多海归派和一些赞美西方的人,往往把西方国家的巨大社会成就归结于他们良好的制度和科技水平,而忘记了他们的掠夺、强盗行为,以及其它负面的东西。
  这种古今结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生活的自觉性。
  柯炳阳,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加强作文教学研究和改革是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全面实现语文教学价值和发展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作文教学该怎样进行改革,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主张,但是不管怎样,都必须让学生亲近作文,对作文有兴趣、有感情,并且能主动参与,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心随意动”、“笔随心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生命的愉悦。总的来说,就是让作文能够成为学生个体生命的表述形式
现实中大多数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想象力存在欠缺,写出来的作文往往规矩有余而新意不足,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旨在帮助小学生在写作中更好的挖掘出自身的潜能。   一、根据现实生活进行想象   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根本,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归根究底都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基础,好的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作文也不例外。   在日常的语文作文教学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现实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很不尽人意。学生从口述为主转化到以笔述为主之后,再要求他把文章口述出来,就感到十分为难了。但是语文写作能力乃至语文能力的全面形成恰恰又是按由“口头”到“书面”,再由“书面”到“口头”这一规律逐渐形成的。语言发展这一规律还受到年龄递增及心理因素及思维能力的制约,所以有的学生在小学里还能言善讲,到了初中仅习惯书面作文,讲起话来,语无伦次,到了高中作文搜肠刮肚,讲
[教学内容选择]  确定核心教学目标  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确定支持核心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  1.品读“雪后小山”一段,破口导入,兼顾上下(左邻右舍)段,让学生逐步体会到景物描写的方法。  2.以上品读过程贯穿关键词句的理解分析,让学生体会老舍的语言之妙。  3.诵读美妙的写景句,体会作者“景语”中的“情语”,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前言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来发挥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通过提问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问,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重要手段。一切知识探究活动都源于问题,如何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主义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的优化   在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要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优化提问的内容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写道:“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然而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对时下的语文教学和语文方向有茫然而无所适从的情况:迷路了,这些语文老师没有充分享受到做语文教师的幸福感。  大家都知道对语文教学制约、影响最烈的因素是“中高考”,对教师成绩评价的标准是分数。迫使我们语文教学不能按自身规律进行,教师、学生违心地跟着“分数”这根指挥棒转,教师和学生一起在题海里苦苦挣扎。他们找不到方
语文来自生活,又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育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拓展教学思维,更好地提高初中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建立在初中生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深入落实生活化教育理念,把初中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有效融合在一起,建立起生活化的初中语文教育模式。   一、拓展教学思维、激发初中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初中
语文教学是美、和谐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牢牢地吸引着孩子,用跳动着音符的指挥棒,引导孩子进入知识的海洋,让每个孩子在语文的百花园里自由徜徉,充分领略语文的丰富多彩。  一、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1.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大胆表现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学生享受语文,首先要让他们享受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
语文新课标要求一、二年级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这个识字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汉字如此之多,没有基础,不知规律,不会方法,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呢?教师要交给学生三把“钥匙”,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识字,开阔视野,提高识字能力。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教材上的字是有限的,虽然学生通过认、读和背诵的方式可以记住,但是脱离了语境,就会忘记这个字怎么读,也不会使用。教师要树立“大语
苏轼曾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样评论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朱自清的散文上。《荷塘月色》虽然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但作者突出了自己的空间转移轨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形成一个圆浑完整的结构。将诗歌创作手法渗透在散文创作之中,文中处处是景致,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一、画面美: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营造了美轮美奂的画面  例如,作者写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