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开启作文之门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zzh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向来就有一条读写结合的重要原则,但在实践中,读写总有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是阅读课中的范文水平太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太低,不能同步。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对于作文教学既爱又怕。学生对于作文也是非常头痛,总是抱怨缺少作文的材料,难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作文就表现出一个通病:酸文假情。面对学生这样的写作情况,笔者试图借鉴一些已有的作文教学经验,进行一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课堂教学尝试,力图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在作文心理学的研究中证明,作文认知结构和阅读认知结构都包括在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中,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内容与组织形式,是十分相近且联系密切的认知结构体系,这就为阅读与写作相互利用,共同提高,提供了条件。在作文过程中,学生遇到了新的作文知识或作文现象,就会进行过滤和改造,并纳入自己已有的作文心理图式中,这就是同化。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教给学生写作规律。
  按文字的使用规律去理解,就是要在阅读中教学生知章法,领悟文字的运用规律,形成理解技能。如果再把这些规律拿到学生的写作中去加以实践,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又可以巩固阅读中获得的理解技能。如熟悉物感思文的转化和生存规律,把握由物到感的内化,由感到思的意化,由思到文的外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又比如宏观上的文贵真情、生活是写作之源、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等等为文之道,微观上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议理等文章的一般写法,先叙述后议理、先写景后抒情、先体物后写志、先写实后入虚、先起承再转合等等常见的行文思路,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分类整理出来指点给学生,以便学生用于写作实践。
  二、通过阅读课的练习,培养语感。学生写作文,特别是培养他们的书面语言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情。那么怎样培养呢?很简单,不是让他们花大量宝贵时间去学语法,而是让他们直接去感知书面语言———读书,诵读课文(范文),让他们“沉浸”在书面语言之中。
  叶圣陶说:“以前的人学作文都注意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下笔成文了。”在作文过程中,“思维和语感始终参与判别、调节,以保证操作的准确性并提高表达效果”。可见语感能力的强弱对于运用书面语言十分重要。敏锐的语感能力从哪里来?主要从阅读中来,特别是从诵读中获得。因为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念其理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凡感知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磨炼出来的,这样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范文语言的阅读活动,必然有力地促进学生对语言感知能力的发展。
  比如《紫藤萝瀑布》中“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淡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气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是怎样的难以言传的如梦如幻的意境啊!
  细读品味之后,然后运用语感随笔,随时随地地写出自己在阅读中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让语感随笔成为连接语言积累和语言运用的桥梁。
  通过阅读对言语生活进行充分的感受,获得对言语生活直接而具体的感性经验,让言语材料有血有肉地存活在自己的头脑中,唯如此,才能切实地增长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所以“专题阅读,意蕴点拨,审美积淀,读写结合”的路子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需要一种审美性的语言支撑自己的写作姿态。
  只能是读的文章中语言形式审美意味哲理意蕴带动写,不是读原生态的生活,而是读审美性的生活,读审美性的情感,读审美性的语言。才是对学生写作最有用的读。阅读催生写作,写作激发阅读。
  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讲读教学中,通常教师都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整体介绍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写作技巧以及写作特点的。在这种课上,往往都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可学生往往却听得稀里糊涂,很难有所收获。因此,学生对那些已经被老师津津有味地嚼碎的那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根本不感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这些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一些写作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逐步地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怎么写小说尚且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来解决,中学生习作一般文章,通过阅读来掌握方法自然不会有多大问题。
  如上《绿色蝈蝈》的时候,提问“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学生们总结了写作手法是拟人和对比后,很有意味地找到了“窃窃私语”、“津津有味”、“身材优美、苗条匀称”、“酷爱甜食”、“宽容”、“妒忌”等词语,也感受到运用拟人的手法确实能使文章自然、亲切;并细致分析了文章从蝈蝈和蝉的叫声、从蝈蝈和鹰的捕食、从蝈蝈和螳螂的食性三方面进行对比的妙处;然后请同学们灵活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抓住其特征,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有了以上精读的铺垫,学生们洋洋洒洒尽诉心中所爱。
  阅读使学生把握范文内容,真切地感受到范文的形象美、思想情感美和语言之美,那些深深打动自己的词句、段落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文章的结构框架、发展脉络、表达形式等,都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一定印象, 作文的方法问题,就是这样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解决的。
  实践证明,在阅读课中结合作品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写作,不仅使学生对课文的写作特点心领神会,而且能使学生比较灵活地借鉴范文的写作技巧,对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水平的提高都有好处,这种做法将单纯的课堂讲授与平时比较枯燥的作文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2.曹明海主编《语文学习心理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刘德福《用文本摇动学生的心灵》,《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10期
  4.《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其他文献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写成了民众津津乐道的精彩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课本所选的《失街亭》便是其典范之一。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但随着对《失街亭》的学习,我思考的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具有工具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向来为人们所熟知、所重视,而它的人文性,曾长时间被搁置,甚至被否定。很显然,这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人文性即文化性。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掌握不断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精神基础。语文的工具性是着眼于它的形式,而语文的人文性则侧重于它的内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废墟》(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原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
新课型的题眼在“新”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字上做文章。新思路,新角度,新形式,新语言,这些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下面从新课型所提倡的三个方面试作说明:    一、新课型提倡“新”字当头    新课型的这种指导思想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要求,即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传统教学中:学生稍有思维的活跃,极富个性的思路就被打断,被扼杀。老师指定的路子,你必须在上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文学这个大家庭中不可忽视的一名成员。它有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意象。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诗歌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文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运用的一种量化,而评卷则是对学生在某一学段知识能力理解程度的归类总结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因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在语文评卷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评卷的主人。    一、语文评卷应该探究什么    语文评卷中到底应该探究什么?我认为,探究的是考卷中错误概率高
“书后”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体,相当于今天的“读后感”。它的写法比较自由灵活,可以是对书本内容的介绍,也可以借题发挥抒发感慨。苏辙散文名篇《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之一)》就是他在读《白乐天集》后作的一篇读后感,行文不拘一格,杂叙杂议,可以说是“书后”这一文体的典范之作。  文章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是年苏辙从广东海康被再贬到更加偏远的龙川。遭贬谪的直接原因是哲宗亲政后,新党人士上台,疯狂打击
近几年来黄芩茎叶总黄酮排除铝中毒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综述了黄芩茎叶总黄酮排除铝中毒实验研究进展,同时对黄芩茎叶总黄酮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