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辙散文《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之一)》看古代读后感的写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t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后”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体,相当于今天的“读后感”。它的写法比较自由灵活,可以是对书本内容的介绍,也可以借题发挥抒发感慨。苏辙散文名篇《书白乐天集后二首(之一)》就是他在读《白乐天集》后作的一篇读后感,行文不拘一格,杂叙杂议,可以说是“书后”这一文体的典范之作。
  文章作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是年苏辙从广东海康被再贬到更加偏远的龙川。遭贬谪的直接原因是哲宗亲政后,新党人士上台,疯狂打击报复反对过新法的大臣,之前曾任丞相的苏辙因为曾经极力批评和反对新法被逐出朝廷,政治命运一落千丈。这年夏天,他冒着炎炎酷暑,跋涉数千里来到龙川贬所,借居在圣寿僧舍。当时的他处境非常糟糕,亲戚朋友避之唯恐不及,左邻右舍“无相与言者”。苏辙从十九岁中进士一举成名到花甲之年远谪天涯,仕途上的兴衰沉浮变化莫测,令他顿生人生如梦之感慨。而读《白乐天集》正在此时。
  《白乐天集》的作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可说是一位善处逆境之人。在他之前及其同时的一些不得志的骚人文士,如屈原、贾谊、柳宗元,面临困境时多忧悲憔悴之叹,似有不能自遣者,而白居易却有着超越苦难的特殊能力。无论是贬谪江州还是被排挤出京城,他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少年知读佛书,习禅定,既涉世履忧患,胸中了然,照诸幻之空”,看淡了仕宦得失和个人荣辱,所以才能成为少有的“达人”。正如《新唐书》中所说:“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这种凌驾于苦难之上的超越意识,到了苏轼、苏辙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的自觉退避和对坎坷人生的超脱态度。
  苏辙与白居易政治遭际颇有几分相似。二人都有治世之才: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政绩斐然;苏辙曾位至副相,人评其“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秦观《答傅彬老简》)。却都深陷党争之中:白居易因身为谏官时曾直言进谏(上《论制科人状》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及为牛党姻亲之故(娶杨虞卿从妹为妻),长期为李党所排斥;苏辙则因早期对新法有所批评,尽管后来抛弃成见调和新旧(其执政时立场颇为公允,被《宋史》称赞为“君子不党,于辙见之”),但仍然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
  同样的身陷党争不得解脱的艰难政治处境使得苏辙对白居易多了一分理解和同情。在白居易后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忧生避祸、明哲保身的言论,如“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对此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有评论说:“读白诗者,或厌于此种屡言不已之自足思想,则不知乐天实有所不得已。盖乐天既以家世姻戚科举气类之关系,不能不隶属牛党,而处于当日牛党与李党互相仇恨之际,欲求脱身于世网,自非取消极之态度不可也。”在《书后》文中,苏辙对于白居易晚年退居东都但求自保的消极政治取向,表示充分谅解(“盖势有所至,而不能已耳”),并且赞扬白居易立朝“端而不倚,非有所附丽者也”;对他“知足不辱”、“善处乎祸福之间”的处世态度则饱含赞美甚至向往之情(如对白的“小不合,即舍去,分司东洛,优游终老”,“中甚愧之”)。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苏辙应该也是其中一位。苏辙暮年赋诗,亦谓:“时人莫作乐天看,燕望端能毕此身。”当苏辙晚年退居颍昌(今河南许昌),时人每以乐天称子由,大概也是看到了二人的相似之处吧。
  而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苏辙对白居易为人的“大醇而小疵”之处则颇有微辞。“甘露之变”后,白居易作诗发表感慨,其中却多是一些庸俗的议论。如《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读来尽是对自己大难不死的庆幸。“甘露之变”是一场文宗策划的旨在剪除阉党振兴朝政的政变,可惜被宦官发觉而终告失败。在这场带有正义性质的政治事件中,白居易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的超然态度多少让人觉得他有投机避祸之嫌,而事后诗文中流露出的对自己侥幸避祸的窃喜和对无辜遇害者的冷漠态度则令人厌弃。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中说:“乐天之思想,一言以蔽之曰‘知足’。知足之旨,由老子‘知足不辱’而来。盖求不辱,必知足而始可也。”又说:“乐天皆取不如己者以为比较,可谓深得知足之妙谛矣。”对于白居易这种没有政治立场的知足态度,苏辙是鄙视的。
  文章最后,苏辙根据时间错讹(白居易死于李德裕被贬海南之前)和对白居易人品的认识对《李德裕相公贬崖州三首》进行了辨伪,认定“乐天虽陋,盖不至此也”。至此,这篇“书后”,有对书中内容的质疑、考证,有对作家和对作品的评价及阅读时处境心境的描述;文字亦不拘一格:有赞有慕,有叹有愧,有鄙有辨,将叙事、议论、抒情很好地融为了一体,不愧为一篇蜿蜒有致、平中见奇的好文章。
其他文献
一、新课改中语法的地位    从2003年开始的中小学语文课改中,我们在许多课堂上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往往采用“初步赏析—品味语言—拓展阅读—自身体验”这样的套路,在这些环节中,对学生的发言以鼓励表扬为主,至于对错与否点拨不多。这样处理课堂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及想象力,但是在加强了学生体验感悟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文本具体语言的理解,更是忽略了文本中所涉及到的语文知识
孔老夫子的形象扎根于炎黄子孙的心底,孔老夫子的形象外观于各种庙堂殿内,有画像、印制、刻石、雕塑等几十种类型;孔老夫子的形象出现在戏剧舞台上;孔老夫子的形象在文学创作中除了诗词中的描写外,还有用小说形式刻画的。  用小说形式描写孔子,最有影响的应首推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的长篇小说《孔子》,他创作的这部小说是继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天平甍》、《楼兰》、《苍狼》、《敦煌》等之后的又一展现中国远古文化
以黄粉虫幼虫为原料进行采用超临界CO2技术对黄粉虫油脂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探讨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3个参数对黄粉虫油脂得率的影响,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
《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写成了民众津津乐道的精彩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课本所选的《失街亭》便是其典范之一。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故事情节波澜迭起,扣人心弦。但随着对《失街亭》的学习,我思考的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具有工具性,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向来为人们所熟知、所重视,而它的人文性,曾长时间被搁置,甚至被否定。很显然,这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人文性即文化性。确认语文的人文性,就意味着学习语文,除了要掌握不断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应广泛吸收人类的文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精神基础。语文的工具性是着眼于它的形式,而语文的人文性则侧重于它的内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废墟》(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原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
新课型的题眼在“新”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字上做文章。新思路,新角度,新形式,新语言,这些才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下面从新课型所提倡的三个方面试作说明:    一、新课型提倡“新”字当头    新课型的这种指导思想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要求,即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模式来束缚学生的思维,总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传统教学中:学生稍有思维的活跃,极富个性的思路就被打断,被扼杀。老师指定的路子,你必须在上面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是文学这个大家庭中不可忽视的一名成员。它有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多元的意象。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诗歌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文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运用的一种量化,而评卷则是对学生在某一学段知识能力理解程度的归类总结提高。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因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在语文评卷中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评卷的主人。    一、语文评卷应该探究什么    语文评卷中到底应该探究什么?我认为,探究的是考卷中错误概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