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回放]
2012年9月24日下午,当Q·S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实验室准备好后,“之前C老师带领我们发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即水给它的浮力。大家仔细观察之前收集的有关浮力大小的数据,同样是下沉的物体,它们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浮力的变化。”Y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
学生们在组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交流的结果被Y老师记录下来。学生们一致认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单一,就是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
根据学生们的意见,Y老师将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写在黑板中央,说:“既然大家一致认为,物体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仔细研究。”
对某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具体化的假设,是Y老师在教学单变量实验时的一贯做法。通常,Y老师会选择其中某个变量,并这样问学生:“你们认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是怎样影响浮力的呢?”学生们回答:“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少,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小。”
“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Y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指望着实验的进行。为了能让实验顺利进行,Y老师在屏幕上展示出这节课的任务、材料及活动要求。Y老师指着屏幕,让学生们复述了一遍:“研究主题:浮力的变化;材料:材料若干、学习单;任务:完成有关浮力变化的6个研究活动;要求:真实采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完成实验的小组进行组内交流探讨。”
“有哪些研究活动呢?分别是对橡皮泥、马铃薯、钩码、玻璃、磁铁、瓷砖的浮力的研究。”
Y老师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追问,最后学生们达成了共识:(1)改变的量是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分别是小部分、大部分、全部,而且在浸入水中之前必须测量自重;(2)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自重减去物体在水中的重量;(3)实验活动用时20分钟。
真正的探索之旅开始了。有的同学采集橡皮泥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的同学采集马铃薯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的同学采集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的同学采集玻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完成自己小组的活动之后,然后有序地跑到其他小组开展相关的观察活动。Y老师巡视指导。20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有些学生刚完成了6个活动,但有些学生似乎只完成了3至4个活动。
学生们停下活动,回到自己的小组。交流开始了,每个同学在小组内都展示了自己的记录。尽管学生提供的数据都有所不同,但这些数据都显示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少,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小。在学生们的认同下,Y老师将“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少,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小”写在黑板上。
课似乎到这里应该结束了。然而,Y老师拿出了一块橡皮泥、一组钩码,说道:“利用今天的知识,推测一下一块重150克的橡皮泥和一组重150克的钩码全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吗?”有的学生点头……就在这时,Y老师宣布下课。
[案例解读]
一、什么是实验超市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较长的自主探究时间?这是广大小学科学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在案例中,教师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同一内容主题下的一组实验,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探究时间来自主选择并完成其中的若干个实验。我们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称为“实验超市”。
二、实验超市的特征
从参与的广度看,实验超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指向同一科学概念的、可同时开展的一系列观察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时间,自由选择参与任何一个探究活动。
从参与的态度来看,在教学中,学生根据具有活动指导功能的书面作业形式的学习单,从一个探究区域到另一个探究区域,同时也迎合了学生喜欢走动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相对充裕的活动空间。从分层学习看,实验超市具有多样选择、自行择组、单一活动时间不限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根据学力选择活动次序、活动内容、活动伙伴、单个活动的时间以及活动的数量。从时间效率来看,实验超市具有活动冗余和时间约束的矛盾,促使学习高效。在教学中,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足够多的探究活动,这种多任务、时间紧势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高效地学习。
[反思提升]
一、实验超市的设计影响因素
1.活动主题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探究活动一般分为事实观察型探究主题、概念澄清型探究主题、变量控制型探究主题、模拟实验型探究主题、产品设计型探究主题、技能获得型探究主题、社会体验型探究主题等。实验超市一般适合于事实观察型探究主题、变量控制型探究主题中的并列观察实验以及部分产品设计型探究主题、模拟实验型探究主题中。如《观察描述矿物》《热是怎样传递的》《摆的研究》《浮力的变化》《使用工具》《我们来造环形山》等。
2.活动结构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概念为中心的课程,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课堂中一个个有趣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孩子对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了如指掌,让他们熟练掌握其中的探究技能,而且还能使孩子沉醉其中,激发对探究活动无尽的兴趣。课堂中一组探究活动可分为并列、递进和复合关系。课堂中几个活动间具有并列关系,活动次序对活动结果影响不大,适合进行实验超市。如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主要是两个并列关系的探究活动,一个是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厚度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的关系,比较适合进行实验超市。
二、实验超市的设计类型
1.单元重组型
小学科学通常一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组合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单元目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材料》中的《我们周围的材料》《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瓦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科学概念,可设计一系列的实验。
2.课时改进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在长时探究大活动观的指导下,压缩合并无关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即大活动)。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重量吗》教学中,针对“空气有重量”科学概念,可设计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超市的小学科学长时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长时探究“积极参与、学力分层、动态分组、高效作业”的理念,其简单、高效的模式,妥善处理了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主要活动做好做到位,让学生学得深刻、学得扎实。
2012年9月24日下午,当Q·S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实验室准备好后,“之前C老师带领我们发现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即水给它的浮力。大家仔细观察之前收集的有关浮力大小的数据,同样是下沉的物体,它们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浮力的变化。”Y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
学生们在组内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交流的结果被Y老师记录下来。学生们一致认为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比较单一,就是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
根据学生们的意见,Y老师将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写在黑板中央,说:“既然大家一致认为,物体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仔细研究。”
对某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具体化的假设,是Y老师在教学单变量实验时的一贯做法。通常,Y老师会选择其中某个变量,并这样问学生:“你们认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是怎样影响浮力的呢?”学生们回答:“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少,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小。”
“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实验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了。”Y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指望着实验的进行。为了能让实验顺利进行,Y老师在屏幕上展示出这节课的任务、材料及活动要求。Y老师指着屏幕,让学生们复述了一遍:“研究主题:浮力的变化;材料:材料若干、学习单;任务:完成有关浮力变化的6个研究活动;要求:真实采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完成实验的小组进行组内交流探讨。”
“有哪些研究活动呢?分别是对橡皮泥、马铃薯、钩码、玻璃、磁铁、瓷砖的浮力的研究。”
Y老师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追问,最后学生们达成了共识:(1)改变的量是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分别是小部分、大部分、全部,而且在浸入水中之前必须测量自重;(2)物体受到的浮力就是自重减去物体在水中的重量;(3)实验活动用时20分钟。
真正的探索之旅开始了。有的同学采集橡皮泥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的同学采集马铃薯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的同学采集钩码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有的同学采集玻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完成自己小组的活动之后,然后有序地跑到其他小组开展相关的观察活动。Y老师巡视指导。20分钟一眨眼就过去了,有些学生刚完成了6个活动,但有些学生似乎只完成了3至4个活动。
学生们停下活动,回到自己的小组。交流开始了,每个同学在小组内都展示了自己的记录。尽管学生提供的数据都有所不同,但这些数据都显示出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少,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小。在学生们的认同下,Y老师将“物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多,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少,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小”写在黑板上。
课似乎到这里应该结束了。然而,Y老师拿出了一块橡皮泥、一组钩码,说道:“利用今天的知识,推测一下一块重150克的橡皮泥和一组重150克的钩码全部浸入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吗?”有的学生点头……就在这时,Y老师宣布下课。
[案例解读]
一、什么是实验超市
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较长的自主探究时间?这是广大小学科学教师一直在努力探索的问题之一。在案例中,教师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同一内容主题下的一组实验,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探究时间来自主选择并完成其中的若干个实验。我们将这种实验教学方式称为“实验超市”。
二、实验超市的特征
从参与的广度看,实验超市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指向同一科学概念的、可同时开展的一系列观察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时间,自由选择参与任何一个探究活动。
从参与的态度来看,在教学中,学生根据具有活动指导功能的书面作业形式的学习单,从一个探究区域到另一个探究区域,同时也迎合了学生喜欢走动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相对充裕的活动空间。从分层学习看,实验超市具有多样选择、自行择组、单一活动时间不限的特点。在教学中,学生根据学力选择活动次序、活动内容、活动伙伴、单个活动的时间以及活动的数量。从时间效率来看,实验超市具有活动冗余和时间约束的矛盾,促使学习高效。在教学中,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足够多的探究活动,这种多任务、时间紧势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高效地学习。
[反思提升]
一、实验超市的设计影响因素
1.活动主题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探究活动一般分为事实观察型探究主题、概念澄清型探究主题、变量控制型探究主题、模拟实验型探究主题、产品设计型探究主题、技能获得型探究主题、社会体验型探究主题等。实验超市一般适合于事实观察型探究主题、变量控制型探究主题中的并列观察实验以及部分产品设计型探究主题、模拟实验型探究主题中。如《观察描述矿物》《热是怎样传递的》《摆的研究》《浮力的变化》《使用工具》《我们来造环形山》等。
2.活动结构
小学科学是以科学概念为中心的课程,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教学过程,课堂中一个个有趣的、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孩子对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了如指掌,让他们熟练掌握其中的探究技能,而且还能使孩子沉醉其中,激发对探究活动无尽的兴趣。课堂中一组探究活动可分为并列、递进和复合关系。课堂中几个活动间具有并列关系,活动次序对活动结果影响不大,适合进行实验超市。如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一课,主要是两个并列关系的探究活动,一个是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厚度之间的关系,另一个是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其宽度的关系,比较适合进行实验超市。
二、实验超市的设计类型
1.单元重组型
小学科学通常一个单元都是围绕某一主题,由几个相关联的教学内容组合而成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单元目标,重新组合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材料》中的《我们周围的材料》《哪种材料硬》《比较韧性》《它们吸水吗》《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瓦和陶瓷》《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科学概念,可设计一系列的实验。
2.课时改进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在长时探究大活动观的指导下,压缩合并无关环节,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的、较长时间的、连续不中断的观察实验活动(即大活动)。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有重量吗》教学中,针对“空气有重量”科学概念,可设计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超市的小学科学长时探究教学充分体现了小学科学长时探究“积极参与、学力分层、动态分组、高效作业”的理念,其简单、高效的模式,妥善处理了学生主体和教师指导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主要活动做好做到位,让学生学得深刻、学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