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国主义题材的选文是教材永恒的主题。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教学这个单元,既要抓住它的人文主题,更要把握它的语文要素,把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在解读教材时,教师要瞻前顾后,研究教材,领会编者意图,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在课堂上,教师要整体把握,拓宽视野,精准施策,发挥教材文本的最大价值,引导学生学语习文,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发,更获得语文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教材解读;言意兼得;教学建议;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01-03
爱国主义题材的选文是教材永恒的主题。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导读页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呈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安排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两个方面。教学时,要充分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言意兼得。
一、瞻前顾后,研究教材,领会编写意图
教学,从研读教材开始。研读教材不能拘泥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而是要读整本教科书、读整套教科书。同时,尝试以编者的角色审视教材,站在教者的角度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视角阅读教材。只有备课时的瞻前顾后、教学中的承上启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一)人文主题:情思更加宏阔
通读教材后,不难发现以“爱国情感”为主题的单元在中高年级教材中都有编排,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简称“四上”)、五年级上册(简称“五上”)、五年级下册(简称“五下”)、六年级上册(简称“六上”)和六年级下册(简称“六下”)。具体见表1。
这五个单元的课文叙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发生的不同事件,但都有着相同的情感,那就是“爱国情感”。四上、五上的选文侧重表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其他册次的选文相比,情思更加厚重;五下和六上、六下的选文侧重表现中国人的“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英勇无畏和壮志豪情,与四上、五上的选文相比,情思更加宏阔。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家国情怀”的专题,选编的《古诗三首》的作者分别是创作了《春望》《北征》《石壕吏》《新婚别》等名篇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写下《从军行七首》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以及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愛国诗人陆游。选编的三篇课文,《军神》展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青山处处埋忠骨》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而《清贫》选自方志敏本人的名著《可爱的中国》,表现了革命者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三篇课文重在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二)语文要素:情思的表达更加含蓄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览教材,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中高级教材以人物精神的描写为语文要素的系列安排,感受它的系列性、层次性。具体见表2。
四上第六单元围绕人物心情组编,要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感情状态,比较容易。四下第七单元围绕人物品质进行组编,和体会心情相比,体会人物品质,相对难度要高一些。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内心就是“心里头”。“心里头”是很宽泛的概念,思维层次明显高于前面两次。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有这样的描写: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这样的表达非常细腻,蕴藏的情感非常丰富。学生要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不是那么简单。
总体来说,“心情一品质一内心”,选文越来越有深度,情思的表达越来越含蓄、细腻,思维含量越来越高。纵观三次人物内在精神描写语文要素的编排,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创造性的“双线并进”的编排体系,注重人文精神与语文素养的并轨共进的特点。
二、整体把握,拓宽视野,实施精准教学
(一)围绕语文要素,整体设计,力求言意兼得
1.通读——明确单元重点
在进行一个单元的学习时,引领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内容,了解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进行整体感知,是很有必要的。
通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明了篇章页揭示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其次要基于学生的积累,结合篇章页读读本单元《古诗三首》选编的三首古诗,并且初步了解《语文园地》‘旧积月累”中的《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关联;其三,浏览三篇课文和课后习题,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最后,阅读习作材料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让学生的学习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2.回顾——唤醒学习经验
“温故而知新。”关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这一语文要素,四年级有两次安排,因此,本单元学习的起始阶段,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在四上体会人物心情时,学生学习了批注。批注这一阅读策略对学生学习本单元非常适用。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批注,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感受;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思维的痕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在四下感受人物品质时,要求学生掌握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这与本单元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教学习作《他______了》,可联系四下的《我的‘自画像’》的习作教学,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凸显整体原则
单元整组备课,有利于通盘考虑,提高教学效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就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古诗三首》的教学时,综合考虑‘旧积月累”中《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二是把“词句段运用”的两道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和“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分解到三篇课文的学习中;三是在教学《军神》一课时,不仅要用好“阅读链接”材料——《丰碑》,还要有机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把阅读方法的习得和课文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四是树立“无阅读,不习作”的理念,在阅读教学时,随机渗透本单元的习作教学,一方面为习作做准备,另一方面让习作资源促进阅读理解,相辅相成。
(二)聚焦重点语段,深度阅读,体会人物内心
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在课堂上的高频词肯定是“动作”“语言”“神态”,除了我们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还会反复出现在课件上、郑重地写在黑板上。
1.让体会深入人心
阅读之后,体会人人都有,但角度不同、深度各异。本单元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语段,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①自主朗读,初步感受。②默读,圈画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并理解。③同伴研讨,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主席怎样的内心世界?④想象,主席是如何强忍的?那是怎样的目光?⑤联系上文“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体会无限的眷恋。⑥补充:“那一年,毛主席60岁,毛岸英才28岁,白发人送黑发人。”⑦再补充:“为了革命事业,毛主席已经失去了五位亲人,分别是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是第六位。”⑧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将情感推向高潮,深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的伤痛。
2.用朗读熏陶情感
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爱国主义情怀,朗读非常重要。《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军神》的课后练习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
体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豪情壮志要朗读;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里诗人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悲愤要朗读;体会杜甫的喜极而泣、放歌纵酒的内心世界更要朗读。唯有朗读,情感的熏陶才能到位。
刘伯承与沃克医生那简短、干脆、有力量的对话,怎能错过朗读?毛主席“一支接著一支地吸着烟”“情不自禁地喃喃”“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需要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冲击学生的感受,让情感升华。
3.让表达推动感受
本单元有明确的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在教学中,要结合语境,设计相应的练笔,让学生尝试表达,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情感。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倒数第二段:“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想象:“毛主席的这一夜,会是怎样呢?你能学着‘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句,用神态描写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毛主席深夜时分的内心世界吗?”这样的练笔,情思连贯不跳脱,不仅巧妙地落实了语文要素的习得,而且让学生更深一步地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再如中,教学《军神》中的语段:“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在学生通过“颤抖”“汗珠滚滚”“可以哼叫”等动作、语言中体会到沃克医生的内心之后,教师可出示:“手术台旁,一向_______的护士,________”,让学生尝试练笔,描写一下护士的神态、动作来表现她看到这一幕的内心。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让他们观看相关影视片段,然后再尝试表达。这样的训练有关联、有发展,提升了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体会,一举两得。
(三)善用各类资源,拓展阅读,突破学习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学时,如果只是“就文论文”的学习、“就句论句”的品读,就会略显简单与苍白。
1.善用资源,让难点迎刃而解
本单元的《从军行》一诗,运用了“楼兰”这一典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课本为“楼兰”进行注释:“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这一注释准确而理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诗意、解诗情,可在介绍“楼兰”典故的基础上,拓展王昌龄的诗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等,还可以拓展李白、岑参等诗人运用这一典故的诗句,让学生充分了解“楼兰”这一典故。同时,可以拓展阅读作者《从军行七首》中的其他诗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王昌龄这一边塞诗人的情怀,体会他的内心感情。
2.善用资源,引思维步步深入
教学杜甫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会诗人“涕泪满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的内心世界,可以用好下面这些资源。一是地图一份,清晰地呈现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些地方,感受杜甫的归心似箭。二是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引发学生思考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的原因。三是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愁、分离之痛以及人民生活的悲惨,体会诗人八年的苦苦等待和此时的喜不自胜。
3.善用资源,把体会推向高潮
在《军神》一课的教学中,学习语段“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在抓住动作品读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刘伯承元帅》第三集中的视频片段,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这样,能促进学生去感受军神的内心,震撼于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此时此刻,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将达到新的高度,刘伯承这一钢铁硬汉的军神形象在他们的心中会更加高大。
落实语文要素、体会人物内心、感受爱国情怀,是互相交融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明了语文课程性质,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让学生在学习中得意又得言。
(责编 韦雄)
[关键词]教材解读;言意兼得;教学建议;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7-0001-03
爱国主义题材的选文是教材永恒的主题。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导读页用林则徐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呈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安排了“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和“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两个方面。教学时,要充分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言意兼得。
一、瞻前顾后,研究教材,领会编写意图
教学,从研读教材开始。研读教材不能拘泥于一篇课文、一个单元,而是要读整本教科书、读整套教科书。同时,尝试以编者的角色审视教材,站在教者的角度研究教材,从学生的视角阅读教材。只有备课时的瞻前顾后、教学中的承上启下,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一)人文主题:情思更加宏阔
通读教材后,不难发现以“爱国情感”为主题的单元在中高年级教材中都有编排,分别安排在四年级上册(简称“四上”)、五年级上册(简称“五上”)、五年级下册(简称“五下”)、六年级上册(简称“六上”)和六年级下册(简称“六下”)。具体见表1。
这五个单元的课文叙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身上发生的不同事件,但都有着相同的情感,那就是“爱国情感”。四上、五上的选文侧重表现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其他册次的选文相比,情思更加厚重;五下和六上、六下的选文侧重表现中国人的“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英勇无畏和壮志豪情,与四上、五上的选文相比,情思更加宏阔。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家国情怀”的专题,选编的《古诗三首》的作者分别是创作了《春望》《北征》《石壕吏》《新婚别》等名篇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写下《从军行七首》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以及南宋文学家、史学家、愛国诗人陆游。选编的三篇课文,《军神》展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青山处处埋忠骨》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而《清贫》选自方志敏本人的名著《可爱的中国》,表现了革命者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这三篇课文重在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二)语文要素:情思的表达更加含蓄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览教材,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中高级教材以人物精神的描写为语文要素的系列安排,感受它的系列性、层次性。具体见表2。
四上第六单元围绕人物心情组编,要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感情状态,比较容易。四下第七单元围绕人物品质进行组编,和体会心情相比,体会人物品质,相对难度要高一些。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内心就是“心里头”。“心里头”是很宽泛的概念,思维层次明显高于前面两次。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有这样的描写: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这样的表达非常细腻,蕴藏的情感非常丰富。学生要通过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不是那么简单。
总体来说,“心情一品质一内心”,选文越来越有深度,情思的表达越来越含蓄、细腻,思维含量越来越高。纵观三次人物内在精神描写语文要素的编排,由易到难、由浅人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创造性的“双线并进”的编排体系,注重人文精神与语文素养的并轨共进的特点。
二、整体把握,拓宽视野,实施精准教学
(一)围绕语文要素,整体设计,力求言意兼得
1.通读——明确单元重点
在进行一个单元的学习时,引领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内容,了解单元内部的横向联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进行整体感知,是很有必要的。
通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明了篇章页揭示的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其次要基于学生的积累,结合篇章页读读本单元《古诗三首》选编的三首古诗,并且初步了解《语文园地》‘旧积月累”中的《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本单元人文主题的关联;其三,浏览三篇课文和课后习题,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最后,阅读习作材料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让学生的学习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2.回顾——唤醒学习经验
“温故而知新。”关于“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体会”这一语文要素,四年级有两次安排,因此,本单元学习的起始阶段,要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在四上体会人物心情时,学生学习了批注。批注这一阅读策略对学生学习本单元非常适用。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先引导学生运用批注,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感受;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思维的痕迹,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在四下感受人物品质时,要求学生掌握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这与本单元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教学习作《他______了》,可联系四下的《我的‘自画像’》的习作教学,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计——凸显整体原则
单元整组备课,有利于通盘考虑,提高教学效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就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进行《古诗三首》的教学时,综合考虑‘旧积月累”中《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学习;二是把“词句段运用”的两道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和“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分解到三篇课文的学习中;三是在教学《军神》一课时,不仅要用好“阅读链接”材料——《丰碑》,还要有机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把阅读方法的习得和课文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四是树立“无阅读,不习作”的理念,在阅读教学时,随机渗透本单元的习作教学,一方面为习作做准备,另一方面让习作资源促进阅读理解,相辅相成。
(二)聚焦重点语段,深度阅读,体会人物内心
在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在课堂上的高频词肯定是“动作”“语言”“神态”,除了我们在课堂上不断地重复,还会反复出现在课件上、郑重地写在黑板上。
1.让体会深入人心
阅读之后,体会人人都有,但角度不同、深度各异。本单元的教学,要紧紧围绕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引领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语段,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①自主朗读,初步感受。②默读,圈画描写神态、动作的词语并理解。③同伴研讨,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主席怎样的内心世界?④想象,主席是如何强忍的?那是怎样的目光?⑤联系上文“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体会无限的眷恋。⑥补充:“那一年,毛主席60岁,毛岸英才28岁,白发人送黑发人。”⑦再补充:“为了革命事业,毛主席已经失去了五位亲人,分别是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毛岸英是第六位。”⑧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将情感推向高潮,深入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的伤痛。
2.用朗读熏陶情感
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爱国主义情怀,朗读非常重要。《古诗三首》《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军神》的课后练习都有“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
体会“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掷地有声、铿锵有力的豪情壮志要朗读;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里诗人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悲愤要朗读;体会杜甫的喜极而泣、放歌纵酒的内心世界更要朗读。唯有朗读,情感的熏陶才能到位。
刘伯承与沃克医生那简短、干脆、有力量的对话,怎能错过朗读?毛主席“一支接著一支地吸着烟”“情不自禁地喃喃”“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需要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冲击学生的感受,让情感升华。
3.让表达推动感受
本单元有明确的指向习作的语文要素——“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在教学中,要结合语境,设计相应的练笔,让学生尝试表达,这样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情感。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倒数第二段:“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想象:“毛主席的这一夜,会是怎样呢?你能学着‘毛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一句,用神态描写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描绘出毛主席深夜时分的内心世界吗?”这样的练笔,情思连贯不跳脱,不仅巧妙地落实了语文要素的习得,而且让学生更深一步地走进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再如中,教学《军神》中的语段:“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忍不住开口对病人说:‘你挺不住可以哼叫。”,在学生通过“颤抖”“汗珠滚滚”“可以哼叫”等动作、语言中体会到沃克医生的内心之后,教师可出示:“手术台旁,一向_______的护士,________”,让学生尝试练笔,描写一下护士的神态、动作来表现她看到这一幕的内心。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让他们观看相关影视片段,然后再尝试表达。这样的训练有关联、有发展,提升了表达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体会,一举两得。
(三)善用各类资源,拓展阅读,突破学习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教学时,如果只是“就文论文”的学习、“就句论句”的品读,就会略显简单与苍白。
1.善用资源,让难点迎刃而解
本单元的《从军行》一诗,运用了“楼兰”这一典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课本为“楼兰”进行注释:“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这一注释准确而理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明诗意、解诗情,可在介绍“楼兰”典故的基础上,拓展王昌龄的诗句“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等,还可以拓展李白、岑参等诗人运用这一典故的诗句,让学生充分了解“楼兰”这一典故。同时,可以拓展阅读作者《从军行七首》中的其他诗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王昌龄这一边塞诗人的情怀,体会他的内心感情。
2.善用资源,引思维步步深入
教学杜甫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体会诗人“涕泪满裳”“漫卷诗书”“放歌纵酒”的内心世界,可以用好下面这些资源。一是地图一份,清晰地呈现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些地方,感受杜甫的归心似箭。二是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引发学生思考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的原因。三是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愁、分离之痛以及人民生活的悲惨,体会诗人八年的苦苦等待和此时的喜不自胜。
3.善用资源,把体会推向高潮
在《军神》一课的教学中,学习语段“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在抓住动作品读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电视连续剧《刘伯承元帅》第三集中的视频片段,直观感受当时的情景。这样,能促进学生去感受军神的内心,震撼于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此时此刻,学生对人物内心的体会将达到新的高度,刘伯承这一钢铁硬汉的军神形象在他们的心中会更加高大。
落实语文要素、体会人物内心、感受爱国情怀,是互相交融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心中要明了语文课程性质,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准确把握,让学生在学习中得意又得言。
(责编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