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习作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的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而“无内容、缺方法、没兴趣”成了当前作文教学的头痛问题。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丰富多彩的活动只能东拼西凑,空洞干瘪;写不出理想的习作更怕写作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巧妇不巧,既无米,更不能炊。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随文练笔能有效地变“无米”为“有米”,变“不能炊”为“能炊”,变“厌炊”为“乐炊”。
随文练笔,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新内容的构建。它以文本为训练素材,根据课文的特点,分别从内容、思路、语言等不同方面入手,尝试构建新的内容,从而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的灵感、兴趣,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随文练笔:
一、编一编,创新内容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哲语,指出了作文“从内容入手”的重要性。创新内容,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课文,从新的角度出发,构建崭新的情节内容,或深化或改变原文的中心。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一般地,寓言故事适宜情节创新,以此深化寓意,亦可反其道而行。那些结尾言虽尽,意未尽的课文,亦可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像练笔。而课文中蕴意深刻的一词一句也是不可多得的“米”。
学习《小珊迪》一课后,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品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们憎恨小珊迪生活的那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希望小珊迪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大胆构思一个故事:假如小珊迪从课文中走来,来到中国,来到你的家门口,你第一眼看到的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什么样?你会怎样帮助他解决生活问题?怎样帮助他解决入学问题?抓住这一契机编一编写一写。学生在激思导练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习作欲望得到有效的激发,很快把生米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熟饭。
二、扩一扩,延伸视野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包括加强科学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常识性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这类课文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现象及知识,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这类课文,宜在讲读完毕,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然后,试著把这些够分量的米煮成熟饭。
如《地球什么样》这首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地球的表面。那么,对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你知道多少它的秘密呢?经过一个星期的翻书、找资料、请教、讨论,《地球奥秘大公开》出笼了,有介绍星星方位、名字、发光原因;有解开火山爆发之迷;有描绘大海深处的样子 ……学生在翻遍《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等科普图书的同时,更深地了解了人类生存的星球,提高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课外知识的延伸,符合学生的口味,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在试着加工整理、扩充知识的同时,既增长了见识,又在兴趣盎然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套一套,移“法”接“文”
法,是指文章的结构、框架。“移法接文”,通俗地说是模仿写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这一阶段儿童的行为特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参照“范文”描述身边的人和事、物。一般地,范文需要有明显的构建排列顺序,即有一定的章法,或总起分述再总结或概括写再具体展开。有了章法,学生就有了做米饭的方法、程序。
例如学完人教版第六册《翠鸟》,仿照先概括写再具体展开的构篇方法,学生分步观察了《我的玩具布娃娃》。从整体到身体、四肢、尾巴,一部分一部分看,再连起来说。学生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写得详细。
套一套范文的思路、框架,在尝试中,渗透了作文的顺序、结构。这必将促使学生炊得有方法、有条理。
四、用一用,积累语言
刘勰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充实语言仓库,提高语言素养是解决“有米难炊”的主要途径之一。叶老为我们指出了积累词句的方向——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
教材中不乏绘景抒情的美文,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积累它们,能使学生文章的泉水日益丰盛。所以,不妨现学现用之,增加仓库的内存量。
如学习《桂林山水》后,要求学生试着按照课文中比较、排比的方法描写《太平水库》。学生这样写:我听说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想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认真观察过太平水库。水库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形状;水库的水真美啊,鱼鳞似的波纹折射出点点金光,仿佛有千万个生命在颤动、跳跃……谁能否认这次的尝试是成功的呢?谁能否认这是香喷喷的米饭呢?
通过以上的实践,不难看出,随文练笔,提供了学生“炊”不尽的“米”,给予了学生进行“炊”的无声指导,巧媳妇真正乐为有米之炊,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定能不断地提高。
随文练笔,就是学习一篇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新内容的构建。它以文本为训练素材,根据课文的特点,分别从内容、思路、语言等不同方面入手,尝试构建新的内容,从而降低习作难度,激发学生的灵感、兴趣,克服学生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随文练笔:
一、编一编,创新内容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哲语,指出了作文“从内容入手”的重要性。创新内容,就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课文,从新的角度出发,构建崭新的情节内容,或深化或改变原文的中心。内容的创新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一般地,寓言故事适宜情节创新,以此深化寓意,亦可反其道而行。那些结尾言虽尽,意未尽的课文,亦可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像练笔。而课文中蕴意深刻的一词一句也是不可多得的“米”。
学习《小珊迪》一课后,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品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他们憎恨小珊迪生活的那个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希望小珊迪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不妨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像,大胆构思一个故事:假如小珊迪从课文中走来,来到中国,来到你的家门口,你第一眼看到的小珊迪和他的弟弟是什么样?你会怎样帮助他解决生活问题?怎样帮助他解决入学问题?抓住这一契机编一编写一写。学生在激思导练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习作欲望得到有效的激发,很快把生米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熟饭。
二、扩一扩,延伸视野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包括加强科学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常识性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这类课文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动物、植物、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科学现象及知识,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学习习惯。这类课文,宜在讲读完毕,把学生的视点由课本引向课外,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然后,试著把这些够分量的米煮成熟饭。
如《地球什么样》这首诗歌,形象地描写了地球的表面。那么,对于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地球,你知道多少它的秘密呢?经过一个星期的翻书、找资料、请教、讨论,《地球奥秘大公开》出笼了,有介绍星星方位、名字、发光原因;有解开火山爆发之迷;有描绘大海深处的样子 ……学生在翻遍《十万个为什么》、《百科知识》等科普图书的同时,更深地了解了人类生存的星球,提高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课外知识的延伸,符合学生的口味,迎合学生的求知欲。在试着加工整理、扩充知识的同时,既增长了见识,又在兴趣盎然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套一套,移“法”接“文”
法,是指文章的结构、框架。“移法接文”,通俗地说是模仿写作。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是这一阶段儿童的行为特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有了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参照“范文”描述身边的人和事、物。一般地,范文需要有明显的构建排列顺序,即有一定的章法,或总起分述再总结或概括写再具体展开。有了章法,学生就有了做米饭的方法、程序。
例如学完人教版第六册《翠鸟》,仿照先概括写再具体展开的构篇方法,学生分步观察了《我的玩具布娃娃》。从整体到身体、四肢、尾巴,一部分一部分看,再连起来说。学生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写得详细。
套一套范文的思路、框架,在尝试中,渗透了作文的顺序、结构。这必将促使学生炊得有方法、有条理。
四、用一用,积累语言
刘勰曰:“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可见,充实语言仓库,提高语言素养是解决“有米难炊”的主要途径之一。叶老为我们指出了积累词句的方向——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经常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
教材中不乏绘景抒情的美文,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积累它们,能使学生文章的泉水日益丰盛。所以,不妨现学现用之,增加仓库的内存量。
如学习《桂林山水》后,要求学生试着按照课文中比较、排比的方法描写《太平水库》。学生这样写:我听说过波涛汹涌的大海,想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认真观察过太平水库。水库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形状;水库的水真美啊,鱼鳞似的波纹折射出点点金光,仿佛有千万个生命在颤动、跳跃……谁能否认这次的尝试是成功的呢?谁能否认这是香喷喷的米饭呢?
通过以上的实践,不难看出,随文练笔,提供了学生“炊”不尽的“米”,给予了学生进行“炊”的无声指导,巧媳妇真正乐为有米之炊,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定能不断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