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欣赏”什么?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建刚老师执教的《理想的风筝》,其基本架构是:第一,故事,两个两个——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讲故事”“写板书”发生在课堂上,“放风筝”“追风筝”发生在课余,这样的精心安排,就是作者的“构思”;第二,故事,一长一短——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故事”的长短,是有讲究的,要“构思”好了才能写;第三,故事,内在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四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都指向了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第四,故事,间接联系——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构思”要注意不同故事间的过渡与照应;第五,批判,可以避免的缺憾——管老师引导学生删除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告诉大家“好的文章,都会把‘中心’隐藏起来,让读者自己找出来”。
  管老师的这节课,无论内容还是形式,相对以往的阅读课而言确实具有“革命性”,所以得到了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最欣赏”的评价。潘教授认为,这节课“不仅因为他试图读出作者的‘构思’”,还在于他的教学意图的集中、明确、深入,整篇课文的教学不枝不蔓,都围绕作者的‘构思’展开”。一句话,这节课的成功,潘教授认为得益于管老师摸透了作者“构思”之妙。
  事实果真如此吗?
  课文《理想的风筝》是根据苏叔阳的同名散文改编。为了弄清课文的改编情况,笔者特意购买了散文集《岁月如流》(苏叔阳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11年11月第2版),其中第三辑“师友在心里”首篇就是散文《理想的风筝》。经过比照可以发现,“课文”已经被编者删改得面目全非了,“原文”共15个自然段,而课文则删减成了11个自然段,根本不是管老师所说的故事“两个两个”“一长一短”这么“构思巧妙”。原文从“春天又到了”起兴,回忆了刘老师给我们讲“女娲补天造人”“写板书”“动情讲课”和“喜欢口试”四件事,看似松散,其实都是围绕“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一句展开,用管老师的说法就是“都是课上的事情”。紧接着是“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的放风筝”这个过渡段。接下来就是“放风筝”,其中管老师认为的“追风筝”也应该包含在“放风筝”之内,因为原文在“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之前,明白无误地写着“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袭上校园的上空,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参观他放风筝”一句。概言之,苏叔阳的《理想的风筝》,实际上只写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课堂上刘老师怎样给我们上历史课,另一件是课余怎样和我们一起放风筝。所以,凡是读过原文的人,无不认为确是一篇既充满深情实感,又充分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散文佳作。
  由此看来,与其说管老师摸透了作者的“构思”之妙,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构思精妙、详略得当、过渡自然、首尾照应,不如说管老师的这些解读只是“歪打正着”——至少在选材方面,“两个两个”“一长一短”这样的“构思”是根本不存在的。
  管老师“大约觉得写作教改差不多了”,“要革阅读教学的命”,他提出阅读课要“指向写作”,这个理念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阅读评价提出的要求是,“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方法的了解领悟”,这应该是管老师提出“指向写作”的依据所在。歌德在《谈话录》中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也就是这个意思。确实,阅读教学仅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远远不够,还需要引导学生感悟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所在,如果能够做到一课一得,入脑入心,化为能力,效果更佳。从“内容—形式”这个视角看,管老师的课显然是成功的,然而美中不足的是,管老师意欲“一口吃成大胖子”,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既要让学生体会选材之妙,又要让学生领悟详略得当;既要让学生感悟以景比兴,又要让学生领略过渡自然,课的结尾还不忘指出课文“直抒胸臆”的“缺点”,引导学生作文要把“中心”隐藏起来,做到含而不露……如此狂轰滥炸,其结果不是“消化不良”,就是“不知所措”。
  行文至此,目的已经再清楚不过了。对于《理想的风筝》这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笔者欣赏管老师的探索、创新之勇气,至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语言等方面,笔者不但不“欣赏”,而且还“有话要说”。
其他文献
“语言的力量和美展现在它的音响中,因此要让语言的感情色彩通过感情朗读,也就是通过听觉去感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指导的时候,我们通常面临的一个疑问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在哪儿?  在指导学生朗读《特殊的葬礼》中描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伟壮观场面的时候,通过三次朗读指导,我发现人格化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回想三次朗读指导的经过,感触颇深。  从表现出发与文字同行,唯技巧指导令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青年教师赛课。六位老师,六堂课,上同一篇课文—— 《小鹿的玫瑰花》。  《小鹿的玫瑰花》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很用心地种玫瑰,盼望着玫瑰开花。然而,当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跌伤了脚,只能卧床静养。等他可以一瘸一拐出门的时候,玫瑰花已全谢了,他没能看到。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惋惜,后来听了黄莺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高年级教材中,编者在节选自经典著作的课文后面安排了“作家卡片”或“名著便览”(以下简称“两张卡片”)。10个“作家卡片”,5个“名著便览”,少仅百八十字,多不过两百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蕴意十分丰富。但据笔者观察,许多教师不够重视这一教学资源,对这两张卡片的处理较为简单。  【案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教学片段  师:通过预习,你对《船长》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高尔基曾说:“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热爱的不朽形象。”这一古希腊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在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之后,其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他将以怎样的姿态与我们的文化相融,与我们的孩子相遇?王崧舟老师对《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美学解读与践行,为我们做了诗意的诠释。  一、颠覆:彰显爱的光辉  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对于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解读,绝大多数定位在“英雄”上,因为文章最后有“普罗米
【摘 要】要改变习作教学中忽视学生立意指导、导致学生表达意图不明确等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展开教学:一是在语言和文字运用中,从发掘自身的生理感受入手,体悟表达主题情感性;二是从自身的情绪变化入手,提高表达主题的深刻性;三是从与经典作品对话中完善自己的美好愿望,提高表达主题的独创性。总之,只有关注学生生活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主题从准确、鲜明走向深刻。  【关键词】习作指导 生活感
打开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本,其中《詹天佑》《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林海》《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课文与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相同,《穷人》《小抄写员》等课文与上世纪部编教材相同。读着,读着,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曾经熟悉的老朋友又见面了,顿感轻车熟路、驾驭自如。继而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课文具体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样吗?我们的教学策略又应该怎样继承和创新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进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动物是人类可亲可近的朋友。”儿童对可爱的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无论是童话王国里的动物,像“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小猴子下山”……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如“白鹅”“猫”“母鸡”……都深受儿童的喜欢。  选读课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的配套阅读课文。从“文本个性”的角度而言,在这一组课文里儿童感受了丰子恺笔下“高傲”的白鹅,叶·诺索夫笔下“全是海军
近期拜读《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年第10期《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颇有感触。文章编在“美学老师说语文”栏目中,这个栏目从2012年第4期开始设置,是个“不定期专栏”。任为新老师引领我们从“美学”的视角,开展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确实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使我们受益匪浅。  但是,笔者想就《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中的几个问题,做点商榷,求教于方家。  1.……当然,最后他也牺牲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经常听到小学高年级的教师们抱怨学生的字写得不好,感慨年级越高,书写水平越低。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写字姿势不正确,书写不规范,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书写质量每况愈下,令人担忧。崔峦老师说:“字是一个人的另一张名片,是一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段是文章的重要结构单位,加强段的教学,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学时,要扎扎实实地进行段的教学。  一、低年级“言之有序”的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说话、写话没有顺序,缺乏条理性。“言之有序”应成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各种不同段落结构中,“承接段式”是最适合用来教学“言之有序”的。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称象》的第4自然段,就是一个典型的承接段落,以它为例来说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