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技术课开展创新教育的做法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onne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必修一“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以便携式小凳、台灯为例,阐述了设计的一般过程,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是有的学生有一种误解,认为设计这些产品是雕虫小技,没有什么学习价值,主要表现为重高考科目的学习而轻非高考科目的学习,考什么就主要学什么,其他就随便应付。应试教育的思想仍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学生成了高考知识仓库的存储器、守护者,缺乏创新意识,与课程改革的初衷相背离。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各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让学生认识到,学科知识为创新提供了原材料(许多创新都不过是原有知识的组合与改进),技术是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必要手段,只有重视技术与设计,不断创新,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科知识,开展创新教育,让学生既重视知识的获取,又乐于成为技术与设计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新者,凸显技术的核心在于创新。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些在通用技术课开展创新教育的粗浅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生活经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等的不同,想象力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谈到创新,心理上会或多或少地产生畏难情绪,甚至缺乏自信,认为创新是科学家、专业人员的专利,不敢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地进行创新,尤其是不敢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针对这种情况,在上通用技术课的第一节课时,可抛出技术的核心在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一份创造宣言中说道:“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教师可通过上述的名人名言来激励学生。随后再举例:如钢筋混凝土是现代楼房建筑不可缺少的原材料,可是它却不是建筑师发明的,而是法国园艺工人约瑟夫·莫尼埃,他经常与水泥做的花坛接触,发现花坛很容易损坏,他又观察到植物的根系在松软的土壤里交叉成网,抱成团,结成很结实的一团土,就受到启示,在水泥沙石中加入一些铁丝网,这样就建成了坚固的花坛,发明了钢筋混凝土。又如蜂窝煤的发明,是炊事员观察到燃烧的柴用棍子拔一下就烧得很旺,从中受到启示,在煤饼中做些孔,发明了蜂窝煤。通过举普通人的发明实例,让学生消除在创新方面的自卑心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优化教材结构内容,让学生感悟创新方法
  现行的教材蕴藏的知识量很大,编排体系、编选内容包含着学科知识的精髓,总体趋势是理念新、起点高、视角广、难度大,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但由于编写时间仓促,难免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我们要用教材教,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增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把潜在的创新方法外化出来,渐进式渗透,让学生感悟创新方法。如在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有关“发现问题”这节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预先上网搜索资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分组讨论贝尔是利用了什么原理发明了电话机。让学生通过讨论、争辩,集思广益,得出这是从电磁原理上进行了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讨论在技术发展史上利用技术原理进行创新的还有哪些产品。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有人利用奥斯特的电转磁理论,发明了电动机,而有人则逆向思维,利用法拉第的磁转电原理发明了发电机。又如在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有关“方案的构思方法”这节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思考运用联想法进行构思的实例:东边下雨西边晴会有什么奇观,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一现象的联想,可以发明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彩虹进行联想,可得出三棱镜发明的方法和原理。让学生发现创新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联想,从原理上进行创新。
  三、创设动手实验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应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进而深入思考、发现规律和掌握精髓。如在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有关以台灯为例的“设计分析”的教学中,可提出放在书桌的台灯有什么办法可以在房的门口和床头两个不同的位置控制台灯的亮灭。由实验室提供拉线开关、熔断器、插头、灯头、灯泡等器材,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和实验,在未知知识和已知知识中形成认知冲突。学生在探索中得到如下的工作线路图:
  
  其中k1、k3为门口位置的两个拉线开关,k2、k4为床头位置的两个拉线开关。初始状态为k1、k4闭合(常闭),k2、k3断开(常开)。在某一位置操作时,要同时操作k1、k3或k2、k4,显然很不方便。经过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了构思单刀双掷的双联开关,即对拉线开关进行组合、改进,在某种意义上进行了技术革新。从而让学生经历设计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是对学生开展创新教育的一些做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活用教材内容,随机进行创新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开展创新教育的做法不能只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仍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有待于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发现。
   责任编辑潘孟良
其他文献
每领到一本新教材,许多语文教师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从文言文开始教起,理由是文言文好教。从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看,文言文确实好教,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一篇课文翻译完,再做几道相关的习题,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便算了事。效果如何呢?老师讲得干瘪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看到文言文就害怕,更无学习兴趣可言,阅读能力也可想而知。学生若无兴趣也无能力去读古代的文学著作,那么他们的语文能力又怎能提高呢?看
摘要:公路桥涵混凝土由于设计,施工等种种原因往往是带裂缝工作的,每一条裂缝的产生均是有原因的,为此通过查找裂缝产生的原因,来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预防裂缝的出现。文章就根据公路桥涵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对裂缝的种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公路桥涵;混凝土 ;裂缝种类   Abstract: the concrete highway bridge design, construction of a
期刊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创造过程。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体现了个体的生活体验,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可以说,作文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从教育角度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在观察中表现个性    “触景生情,情动而辞发。”这说明作文创作的动机、泉源来自于观察。作文正是作者在与外界的接触中,在参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中,观察生活,
作业,是教学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的一个窗口。但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偏狭及应试的导向,使得作业陷入了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我们的学生终日陷于题海,苦不堪言,逐渐消减了学习的热情。新的形势,新的理念,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开展作业改革,赋予作业新的生命,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首要任务。  一、从枯燥走向有趣——体验快乐  1. 愉快的绘画式作
股利分配政策研究在公司理财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我国学术界对股利分配的研究主要理论有代理理论、信号理论,以及大小股东冲突理论。研究方法主要以多元回归法(针对代理理
电阻定律的授课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教师运用相关仪器装置的演示和讲述,理解电阻是描述导体的性质,而电阻率描述的则是导体材料的性质,同时也知道电阻率随温度变化的关系,以及不同电阻率的材料的应用以及了解超导现象。  人教版新教材《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中电阻定律的编排确实是无违初衷。为了让学生能容易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教材编置了两个探究实验:1. 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2. 探究导体电
薪酬设计是建立薪酬管理制度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和建立一套科学的、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和地区特点的薪酬体系,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经营工作的更好开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薪酬的功能和作用出发,对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旧的薪酬体系和公司目前薪酬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并指出其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影响,得出建立新的公司薪酬体系设计的必要性。依据薪酬的相关基本理论,以及薪酬体系设计的现实依据:
公路交通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于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公路桥梁的施工建设的合理性、规范性和质量性、安全性作为其建设施工的重
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目的性强的教学情境是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教学手段,它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个性,能让学生对数学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并且使之忘却疲劳,专心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质量。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较差。根据这种特点,可采用游戏教
对学生来说,过分的情绪压抑、紧张的师生关系、单调的学习过程,都会导致他们自我表现能力和兴趣爱好的抑制,情绪低下,甚至发展为恐惧。在体育课中,如何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适当、合理的安排好教材;如何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培养中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是一名体育教师上课的重点。  一、设疑导趣  设疑,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把教学的内容变成问题,使之成为一种诱因,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