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且取得了显著成就。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一个民族关系良好的典范,它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对其他民族地区也有着重要意义。回民区在经济、文化、民族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就促成了它良好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回民区;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关系
一、背景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和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的交融中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拥有回、满、朝鲜等41个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各族群众的交往联系日益增多,彼此之间信任感增强、互助合作、共求发展,同时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族际通婚都使生活在呼和浩特市的各民族群众交往频率加快,联系领域增多、了解程度加深。
回民区前身为归绥市回民自治区,成立于1950年12月19日,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城区。回民区总人口40万人,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4039人,占人口总数的16.2%,蒙古族人口35683人,占人口总数的9.0%,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约9000多人。回民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西北部,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共有回、蒙古、汉、满等23个民族,是一个回族聚居区。全区有宗教活动场所16处,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场所均有分布,内蒙古、呼市两级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委员会均驻于辖区。因此,回民区既是回族群众聚居地区,也是呼和浩特市乃至整个内蒙古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
二、影响向民族关系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因素
物质利益需求的满足是一切群体和个人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解决不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促使不同民族之間交流交往和交融,满足物质需求是最基础的要求。因此不论何时,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都处于核心位置,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其他各方面发展的保障,同时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力推动力。经济问题一直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民族间因经济纠纷引发的民族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城市区域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出现了买卖难做,收入不高的状况,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从事体力活动的少数民族,与同城市汉族的平均收入差距更加明显。所以,城市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加快其经济发展,已成为城市民族问题内容中最主要的方面。
(二)文化因素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这些独特的文化模式可能在不同民族的交流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产生了消极作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一直是民族关系中的敏感性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多民族化使各民族间因民族特征的差别而产生的民族矛盾问题亦随之增多,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说法和做法,小则产生民族反感,大则造成民族隔阂,引起民族纠纷。另一方面,“从宗教的民族构成和语言的演变看,文化融合自始至终都在发生着。结构交融和文化交融虽有平行重合之处,如民族学校和民族单位,但总体上仍不一致。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包容性,一方面容易发生交融,另一面也容易导致排斥。结构交融和文化交融都或多或少带有非自愿性,但文化交融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非自愿性似乎更甚于结构交融,蒙古族的蒙古语和回族的伊斯兰教,这是他们使自己免遭同化的最后一道防线”。1
另一方面,尽管内蒙古地区是民族自治区,有着很多的民族特色,但是由于网络和媒体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城市民族也不得不受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我国甚至全世界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也会从主文化地位变为亚文化地位,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由于文化差异性引起的文化冲突也会相应减少。
(三)政治因素
一个国家对于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居民对于民族关系的认识。而我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层面的交往程度也随之加深,相互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也带来了一些碰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促使回民区良好民族关系产生的原因
2016年12月20日,国家有关部门命名187家县级以下(含县级)单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获此殊荣,成为内蒙古8家入选单位之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之所以能够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与该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大力宣传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十二五”时期,回民区城市建设以“精品化、人性化、景观化、民族特色化”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管理,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备、舒展大气的现代化首府城区正在形成。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合作的基础,回民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为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其次,在文化的宣传保护方面,回民区政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回民区将通道南街打造成景观靓丽、民族特色鲜明的伊斯兰建筑特色景观街。同时建设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蒙满文化特色景观街。在每年1次的穆斯林开斋节,回民区清真大寺都要举办回族武术表演,为了提高民族文化修养,现在又增加了绘画书法摄影比赛。同时,回民区政府准备结合回族餐饮的特点,挖掘开拓弘扬伊斯兰的清真饮食文化,为呼市餐饮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这些措施很好地使回族蒙族及汉族对彼此的文化有了更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增加了各民族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使得各民族在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从而减少了价值冲突和文化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该地政府在落实民族政策方面采取了良好的措施。长期以来,回民区始终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民族宗教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呼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制定出台了多套方案指导全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这些政策的落实,使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形态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民族文化也能够在意识形态层面实现更好的交流和融合。
注释:
[1]王俊敏:《呼和浩特市区民族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王俊敏,呼和浩特市区民族关系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2] 汤夺先,试论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几个因素[J],黑龙江: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
[3] 刘春玲,试析呼和浩特地区民族友好往来与旅游资源的关系[J],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
赵鹏娟(1993.1.15),女,河南济源,中南民族大学,学生,2016级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回民区;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关系
一、背景
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和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金融的交融中心,是一个以蒙古族为自治民族,以汉族为多数,拥有回、满、朝鲜等41个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各族群众的交往联系日益增多,彼此之间信任感增强、互助合作、共求发展,同时经济交流、文化交往、人口流动、族际通婚都使生活在呼和浩特市的各民族群众交往频率加快,联系领域增多、了解程度加深。
回民区前身为归绥市回民自治区,成立于1950年12月19日,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城区。回民区总人口40万人,有蒙古族、汉族、回族、满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64039人,占人口总数的16.2%,蒙古族人口35683人,占人口总数的9.0%,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约9000多人。回民区位于呼和浩特市城区西北部,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共有回、蒙古、汉、满等23个民族,是一个回族聚居区。全区有宗教活动场所16处,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场所均有分布,内蒙古、呼市两级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委员会均驻于辖区。因此,回民区既是回族群众聚居地区,也是呼和浩特市乃至整个内蒙古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
二、影响向民族关系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因素
物质利益需求的满足是一切群体和个人之间和平共处,共同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为了解决不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促使不同民族之間交流交往和交融,满足物质需求是最基础的要求。因此不论何时,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都处于核心位置,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其他各方面发展的保障,同时更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力推动力。经济问题一直是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民族间因经济纠纷引发的民族问题时有发生。近年来,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使城市区域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出现了买卖难做,收入不高的状况,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从事体力活动的少数民族,与同城市汉族的平均收入差距更加明显。所以,城市少数民族迫切要求加快其经济发展,已成为城市民族问题内容中最主要的方面。
(二)文化因素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这些独特的文化模式可能在不同民族的交流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产生了消极作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一直是民族关系中的敏感性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多民族化使各民族间因民族特征的差别而产生的民族矛盾问题亦随之增多,任何不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说法和做法,小则产生民族反感,大则造成民族隔阂,引起民族纠纷。另一方面,“从宗教的民族构成和语言的演变看,文化融合自始至终都在发生着。结构交融和文化交融虽有平行重合之处,如民族学校和民族单位,但总体上仍不一致。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包容性,一方面容易发生交融,另一面也容易导致排斥。结构交融和文化交融都或多或少带有非自愿性,但文化交融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非自愿性似乎更甚于结构交融,蒙古族的蒙古语和回族的伊斯兰教,这是他们使自己免遭同化的最后一道防线”。1
另一方面,尽管内蒙古地区是民族自治区,有着很多的民族特色,但是由于网络和媒体的快速发展,各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城市民族也不得不受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在我国甚至全世界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也会从主文化地位变为亚文化地位,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由于文化差异性引起的文化冲突也会相应减少。
(三)政治因素
一个国家对于民族关系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意识形态的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居民对于民族关系的认识。而我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后,就非常重视民族问题。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益成熟,对中国国情认识的不断深化,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各层面的交往程度也随之加深,相互关系更加密切,同时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中也带来了一些碰撞,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促使回民区良好民族关系产生的原因
2016年12月20日,国家有关部门命名187家县级以下(含县级)单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呼和浩特市回民区获此殊荣,成为内蒙古8家入选单位之一。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之所以能够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与该地经济的发展、政府的大力宣传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十二五”时期,回民区城市建设以“精品化、人性化、景观化、民族特色化”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管理,一个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备、舒展大气的现代化首府城区正在形成。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合作的基础,回民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为该地区的民族关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其次,在文化的宣传保护方面,回民区政府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006年,回民区将通道南街打造成景观靓丽、民族特色鲜明的伊斯兰建筑特色景观街。同时建设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蒙满文化特色景观街。在每年1次的穆斯林开斋节,回民区清真大寺都要举办回族武术表演,为了提高民族文化修养,现在又增加了绘画书法摄影比赛。同时,回民区政府准备结合回族餐饮的特点,挖掘开拓弘扬伊斯兰的清真饮食文化,为呼市餐饮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这些措施很好地使回族蒙族及汉族对彼此的文化有了更广泛的接触和了解,增加了各民族交流沟通的机会,也使得各民族在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有了更大的包容性,从而减少了价值冲突和文化冲突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该地政府在落实民族政策方面采取了良好的措施。长期以来,回民区始终站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民族宗教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呼市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制定出台了多套方案指导全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这些政策的落实,使民族团结进步的意识形态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民族文化也能够在意识形态层面实现更好的交流和融合。
注释:
[1]王俊敏:《呼和浩特市区民族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王俊敏,呼和浩特市区民族关系研究[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2] 汤夺先,试论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几个因素[J],黑龙江: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
[3] 刘春玲,试析呼和浩特地区民族友好往来与旅游资源的关系[J],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
赵鹏娟(1993.1.15),女,河南济源,中南民族大学,学生,2016级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