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几点看法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就是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积极的定向的思考。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一名教师若不熟谙发问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在课堂上,学生对所学还不甚了解时,他们往往提不出问题,怎样使他们产生问题,并进而产生认识的需要,这就要借助于教师的提问。从这一角度看,提问是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那么,我们平时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应注意哪些方面呢?这里仅就平时积累所得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这就是教学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语文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所学内容,要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课文思路,进行具体筹划,设出“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使问题具有启发性,具有思维价值,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思考去发现知识的蕴含之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的目的。
  如教《故乡》一文时提问:“我”在回故乡的途中是什么心绪?为什么是这样的心绪?请从前五段里找出最主要的原因来?(在这一提问中用“心绪”而不用“心情”是为了使学生迅速地作出正确的回答。“最主要的原因”有提示作用。
  生甲:“我”这次回故乡,心绪不好。因为••••••这次是专为别他而来的。”
  生乙:“因为天气阴晦,荒村萧索,所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哪位同学回答正确呢?显然是第一位。我问的是“我”心绪不好的主要原因,天气不好影响心情吗?有影响,但我们应懂得,自然环境是客观的,人的心情不同对环境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这里,是“我”心情不好,才决定了对环境的感受。学生出现了不准确的回答,教师适时讲清情与景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课文。
  三、提问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提问要角度新颖
  提问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设问时要注重角度新颖,平中出奇,使问题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能使学生因好奇而集中注意力,并由好奇心而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热情主动地学习。
  五、提问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对于教学中的疑难知识,教师不可直接提问,要根据学生实际知识内在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有梯度的提问,把一个看似复杂的理解性问题分解成几个能够直接思维的“子问题”,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组,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深化,并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一面》一文时提问:
  1、文中几次对鲁迅先生的外貌作了细节描写?
  2、这些细节描写共同刻画出了鲁迅外貌的什么特征?
  3、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怎样的人格魅力?
  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遵遁了从外貌到思想,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六、提问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最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从而促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学生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
  
其他文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分类讨论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路.这种方法需要学生能够从题目整体出发,全面把握,分步骤、有秩序地解题,逐一考虑题目中的隐藏条件.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解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不仅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交际性阅读能力,让学生能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阅读课一直是我国英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有效地被激发,我们才能真正让信息技术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而要实现创新,核心在于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疆地区,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创
[摘 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设计新颖,内涵丰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可以在学习之始,就极大的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我要学”的渴望。导语的设计要因不同的教材而有所不同。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种渴望,渴望探索未知的领域,渴望发现未知的事物。这种渴望需要一定的媒介激发才能产生。在课堂将上,让学生分组竞赛是不是也会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于是在学习每课的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好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充分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学生的才华,提高语文课
小学生英语基础扎实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英语学习要从音标开始抓起,帮助学生了解掌握拼读规则,为词汇的学习和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在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给予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学习方法,都要使他的内心化为习惯,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为此,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与培养。   一、注重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
幼儿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于事物的具体认知,游戏刺激幼儿的大脑以及心理,使幼儿对于事物形成印象.如果能够将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学中进行渗透,将能够使学生处于更加活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