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方法,它的运用得当能对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创设不同方式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积累知识,指导以后的学习,形成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情境教学;扩充感知领域;舞台表演;个性化见解
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我感受到教材中的有些课文被学生遗忘了。教材是编者用尽心思为高中生精心挑选的精华的知识,是应该最能被学生灵活运用,不断发掘的知识库,而我们的学生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把它给遗忘了。
与此同时,有些课文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学生长时间的记住,并能在平时的学习,尤其是写作中灵活运用。通过对比,我发现,学生对课文能否长时间留有深刻的印象,并不是老师讲解的多深刻,而是教师在课上能否创设启发学生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去学习,去感受,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领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以课文为依托,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扩充学生的感知领域
教材中的课文虽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但也具有局部性,不完整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掌握的知识应该远远要多于教材本身,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更好的在课上引领学生去品读教材,从感性的认知达到理性的顿悟。而现今我们又处在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都被高科技充斥着,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创设情境,给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是梁思成先生撰写的。梁思成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创始人,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虽然这篇文章写得详细,没有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但是这篇课文对于没有任何建筑观念的高中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学生在生活的领域中又没有接触到这种独特的中国建筑,那么在课上单纯地来分析这篇文章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中国建筑是伟大而精深的,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令世界瞩目,这篇文章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CCTV10科教频道曾做过一个《梁思成 林徽因》的八集记录片,由于课上时间的关系,本人把这些纪录片进行了删减,整合做了一个简短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有富有感情的的独白,诗句,有委婉的音乐,形象有力的图像画面。在这个视频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二十世纪30、40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学者是怎样艰难的、执着的进行这这一领域的探究,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包含了先生怎样的品质。尤其是在看到梁思成在李庄一桌、一椅,一煤油灯,一笔,深深的触动学生那颗敏感的心灵。梁思成,梁启超之子,高贵的出身,优越的家境,留学的背景,李庄的坚守,真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然而五星红旗1997年7月1日在香港上空飘扬155年的英国米字旗降落,零点整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之间却有五秒种中的真空时间,这一眨眼的时间里却大有文章。BTV的《1997年香港回归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背后的较量》却从更加新颖的视角来解读这历史性的一幕。可以让学生看到我们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准点升起是如此的不易。这五秒钟有着大国之家实力的较量,有着查理斯王子讲话的超时,有着英国国歌演奏的加速,有着国家尊严的体现。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而利用多媒体扩充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给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理性认知。
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的表演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的人,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戏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是比较难接受的,如果只是空泛的讲解文章,必定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然后进行编排、表演。学生要想表演好这部戏曲,就一定认真的品读作品,认真地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认真地去体会人物的情感,甚至包括认真地制作各种道具,精心地布置舞台。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自己的角色当中,淋漓尽致的表演,尽情地享受这个过程。经过了学生的表演,有了学生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点评和引导的作用。我相信这样的表演会给我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高三那么繁忙的学习中,我的学生还要利用自己极少的课余时间去排练这个舞台剧,来为新年晚会的表演做充分的准备。
当然,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仅只使用于戏曲的课文。有些其它体裁的作品也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并且能让学生领悟的更深刻。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可谓是集幽默、诙谐、深刻于一体,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别里科夫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还可以存在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将作品改编成剧本,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想象,发掘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进行剧本创作,来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对这部小说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性认识。
三、班级演讲,创设情境,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写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感悟的阶段,还应将感性化为理性。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发散,由一点像四周不断地延伸,从而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节选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幅较长,而课上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就不能要求对文本的解读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引导学生抓住最主要的部分。而这篇文章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为我们展示了桑迪亚哥这一“硬汉”的人物形象。以这一“硬汉”形象为中心,学生可以去联系心中的其他的“硬汉”形象来写一篇文章或一段精美的文字。然后在班内进行精彩的演讲,有时学生是激情澎湃,有时学生是沉郁顿挫,有时学生是悲叹惋惜,有时学生是心系向往。这时学生把古今中外的自己心中的“硬汉”形象饱满的表现出来。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也融入到了“硬汉”这一形象的情境中,在这充满情感的演讲中,学生被一个又一个的“硬汉”感染了,也一次又一次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学生由桑迪亚哥这一“硬汉”的形象化的感知而上升到对“硬汉”这个群体的理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在和大家的交流中使自己的理解领域不断的拓宽。
同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梦想的展望,并且模仿这篇振奋人心文章来写出自己的梦想,并在班内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大声的宣言。学生在这展望梦想的情境中,会使自己对梦想的理解更加清晰,更能坚定对自己梦想的追求。
当然由于课文的内容不同创设情境会有不同的方式,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多种方式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并在不断地体验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情境教学;扩充感知领域;舞台表演;个性化见解
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我感受到教材中的有些课文被学生遗忘了。教材是编者用尽心思为高中生精心挑选的精华的知识,是应该最能被学生灵活运用,不断发掘的知识库,而我们的学生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把它给遗忘了。
与此同时,有些课文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学生长时间的记住,并能在平时的学习,尤其是写作中灵活运用。通过对比,我发现,学生对课文能否长时间留有深刻的印象,并不是老师讲解的多深刻,而是教师在课上能否创设启发学生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去学习,去感受,去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领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以课文为依托,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扩充学生的感知领域
教材中的课文虽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但也具有局部性,不完整性。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掌握的知识应该远远要多于教材本身,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教材,更好的在课上引领学生去品读教材,从感性的认知达到理性的顿悟。而现今我们又处在一个高科技的社会,我们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都被高科技充斥着,因此我们的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创设情境,给学生更加真实的体验。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5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是梁思成先生撰写的。梁思成可以说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创始人,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虽然这篇文章写得详细,没有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但是这篇课文对于没有任何建筑观念的高中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以理解。如果学生在生活的领域中又没有接触到这种独特的中国建筑,那么在课上单纯地来分析这篇文章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但中国建筑是伟大而精深的,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令世界瞩目,这篇文章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热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CCTV10科教频道曾做过一个《梁思成 林徽因》的八集记录片,由于课上时间的关系,本人把这些纪录片进行了删减,整合做了一个简短的视频。在这个视频中有富有感情的的独白,诗句,有委婉的音乐,形象有力的图像画面。在这个视频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在二十世纪30、40年代,那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学者是怎样艰难的、执着的进行这这一领域的探究,这短短的一篇文章包含了先生怎样的品质。尤其是在看到梁思成在李庄一桌、一椅,一煤油灯,一笔,深深的触动学生那颗敏感的心灵。梁思成,梁启超之子,高贵的出身,优越的家境,留学的背景,李庄的坚守,真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别了,不列颠尼亚》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然而五星红旗1997年7月1日在香港上空飘扬155年的英国米字旗降落,零点整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之间却有五秒种中的真空时间,这一眨眼的时间里却大有文章。BTV的《1997年香港回归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背后的较量》却从更加新颖的视角来解读这历史性的一幕。可以让学生看到我们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准点升起是如此的不易。这五秒钟有着大国之家实力的较量,有着查理斯王子讲话的超时,有着英国国歌演奏的加速,有着国家尊严的体现。
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而利用多媒体扩充学生学习的知识面,给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理性认知。
二、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创设情境,让学生尽情的表演
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课文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的人,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戏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是比较难接受的,如果只是空泛的讲解文章,必定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学生表演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然后进行编排、表演。学生要想表演好这部戏曲,就一定认真的品读作品,认真地去了解相关的知识,认真地去体会人物的情感,甚至包括认真地制作各种道具,精心地布置舞台。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已经把自己完全融入到自己的角色当中,淋漓尽致的表演,尽情地享受这个过程。经过了学生的表演,有了学生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点评和引导的作用。我相信这样的表演会给我的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在高三那么繁忙的学习中,我的学生还要利用自己极少的课余时间去排练这个舞台剧,来为新年晚会的表演做充分的准备。
当然,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仅只使用于戏曲的课文。有些其它体裁的作品也可以采用让学生表演的形式,并且能让学生领悟的更深刻。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可谓是集幽默、诙谐、深刻于一体,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别里科夫这种典型环境下刻画出来的典型人物还可以存在于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将作品改编成剧本,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表演,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想象,发掘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进行剧本创作,来进行表演。这样,学生对这部小说的理解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性认识。
三、班级演讲,创设情境,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写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感悟的阶段,还应将感性化为理性。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发散,由一点像四周不断地延伸,从而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节选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篇幅较长,而课上的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就不能要求对文本的解读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引导学生抓住最主要的部分。而这篇文章最主要的部分就是为我们展示了桑迪亚哥这一“硬汉”的人物形象。以这一“硬汉”形象为中心,学生可以去联系心中的其他的“硬汉”形象来写一篇文章或一段精美的文字。然后在班内进行精彩的演讲,有时学生是激情澎湃,有时学生是沉郁顿挫,有时学生是悲叹惋惜,有时学生是心系向往。这时学生把古今中外的自己心中的“硬汉”形象饱满的表现出来。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也融入到了“硬汉”这一形象的情境中,在这充满情感的演讲中,学生被一个又一个的“硬汉”感染了,也一次又一次受到了心灵的触动。学生由桑迪亚哥这一“硬汉”的形象化的感知而上升到对“硬汉”这个群体的理性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并且在和大家的交流中使自己的理解领域不断的拓宽。
同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可以激发学生对自己梦想的展望,并且模仿这篇振奋人心文章来写出自己的梦想,并在班内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大声的宣言。学生在这展望梦想的情境中,会使自己对梦想的理解更加清晰,更能坚定对自己梦想的追求。
当然由于课文的内容不同创设情境会有不同的方式,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多种方式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形成自己的理性认识,并在不断地体验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