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伊恩·麦克尤恩是20世纪后半期英国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之一,曾获布克奖和毛姆奖。早期创作主要集中在短篇小说,《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所收录的8篇小说是对成长问题的反映。麦克尤恩早期作品偏爱塑造一些心理或生理畸形的人物,通过非常规的人物表现常规人性,但对于喜爱麦克尤恩的读者来说,“接受的并非疯狂惊悚的情节本身,而是人性中相悖的心理真实”a。小说《家庭制造》中作者通过一定的叙事策略对成长问题做了反讽,并由此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共同揭露成长中人性的秘密。
关键词:《家庭制造》 不可靠叙述 成长困境 反讽效果
一、不可靠叙述理论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理论中广受关注的热点,韦恩·布思将叙述者的可靠性看作是对隐含作者思维规范的偏离程度,“当叙述者按照作品的思想规范说话和行动时,我把这样的叙述者称为可靠的叙述者,反之,我称之为不可靠叙述者”b。后经过不同的延伸发展,有了“修辞”和“认知”两种研究方法,前者强调“隐含读者”的作用,后者注重“读者”的阐释作用。由于两种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学者想将两种研究方法结合发展,但国内学者申丹认为两种研究方法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在此笔者认为,修辞方法能够更好地关注小说意义的表达,因此本文关注的是修辞性研究方法。
根据费伦的观点,叙述者的局限性未必对叙述话语产生作用,对叙述者不可靠性的划分,仍然要从“事实/事件轴”“价值/判断轴”“知识/感知轴”三方面来考虑。
二、《家庭制造》的不可靠叙述
《家庭制造》通过叙述者视角讲述少年时自己与亲妹发生不伦的经历,小说完全采用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进行叙述。少年“我”对大人的世界充满渴望,认为那是“人类社会的高级群体”,自己通过模仿成年人的各种行为,试图进入那扇大门,同伴雷蒙德则是“我”模仿成年人行为的先导和伙伴。
叙述者多次申明雷蒙德才是整个故事的主题,“我”的每一次行动则是受到雷蒙德的引导。此后叙述者讲述了在雷蒙德的引导下,他们一起模仿成年人活动,从抽烟、吸毒、偷窃,到说情色笑话、尝试性行为。雷蒙德对“我”来说,犹如成年世界的启蒙者,同时也是“我”与成年人世界的参考系,“我”必须模仿雷德蒙所提议的成年人活动,才能成为大人。但从叙述者对雷蒙德的描述中可以发现,雷蒙德不过是“我”进行模仿活动时的借口。虽然每一次行动都是在雷蒙德的提议下开始,但雷德蒙在活动中被叙述者有意地弱化了。叙述者表述雷蒙德并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对象,“在这些品味的养成上,雷德蒙是我的墨菲斯特,如同笨拙的维吉尔之与但丁,他指引我到了一片乐土,自己却无法涉足”c。而“我”每一次的模仿都轻松超越了雷德蒙,甚至比他更适合做这些事,这样雷蒙德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凸显“我”在活动中的自如。所以,叙述者“我”才是真正的主角,这里对雷蒙德的叙述显然违背了事实,做出“错误或不充分的报道”。除此以外,叙述者对“成人”与“性”的关系存在观念价值的错误报道。例如,叙述者猜测雷德蒙已经完成了“性”的仪式,便开始仇视自己的童真,把完成性行为视为进入成年人世界的仪式,这种错误的观念显然是不可靠叙述。对于“知识/感知”的不可靠叙述,表现为叙述者的有限认知。叙述者“我”作为十四岁的青少年,对成年人世界的认知必然会有一些不正确、不全面的解读。例如,叙述者对父辈努力工作表露出不屑的态度,“想到爸爸在面粉厂做着十二小时轮班的工作,晚上到家时筋疲力尽,脸色发白,脾气暴躁的样子,我经常会放声大笑”d。青少年不能体会劳动的意义与尊严,也就无法理解成年人为何不依靠偷窃获得更多的财富,这是由于叙述的认知尚未健全而体现出的不可靠叙述。
三、不可靠叙述对成长的反讽
不可靠叙述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能够引起反讽的艺术效果。布思指出:“在读者发现叙述者的事件叙述或价值判断不可靠时,往往产生反讽的效果。也就是说作者和读者会在叙述者背后进行隐秘交流,达成共谋,商定标准,据此发现叙述者话语中的缺陷,而读者的发现会带来阅读快感。”e小说中,叙述者话语的不可靠带来表层的反讽效果,而叙述者价值判断的不可靠往往具有更深层的反讽效果。
《家庭制造》中叙述者“我”模仿成年人做了许多不符合身份的事。“我”与雷蒙德在咖啡馆里喝茶,旁听成年人的谈话内容,然而性以外的话题对青少年来说都是陌生的,只能把听不懂的内容都归为是“性”的暗示,“我不求甚解地听着,在心里将这些逸闻记下并归档,以备将来之需,根据性行为及性倒错史的表述,这其实就是一部性行为大全”f。叙述者话语的不可靠引起了强烈反讽效果,幼稚的少年看似一本正经的模仿行为让读者感到可笑,但作者想要表达的远不止是儿童模仿大人时的滑稽。叙述者想进入成年人世界,但没能得到合理引导的少年只会生涩地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而不具備应有的健全认知。对于叙述者来说模仿的行为既是成年人身份的象征,也是超越同伴的一种竞赛,正如他把童真看作进入成年世界的最后一扇门。叙述者对成年世界的价值判断有很大误会,当他完成这场不合适,甚至有些可怜的交合后并没收获有价值的体验,而是虚无感,“我终于进入了成人世界,我为此高兴,但此刻我不想看见一个裸体女孩儿,在一段时间里都不想”g。
渴望走进成年世界,是叙述者对少年身份的厌恶和逃避。叙述者出生于底层社会,匮乏的生活不能给予少年健全的成长环境,而父母对少年成长的忽略,也让其始终缺乏引导和安全感,这样的生活无疑是乏味和空虚的,所以少年试图建构新的成年身份来摆脱自己的成长困境。模仿成人行为表现看似是少年渴望成长的正常现象,但在这一系列模仿中,成年行为与未成年思想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少年模仿成人的行为变得荒诞不经。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对“错位”成长的悲剧产生了深刻的反讽效果,引起读者对成长问题的深思。
四、结语
麦克尤恩的作品常被认为是为惊世骇俗的,但其作品的主题往往都很贴近人性。短篇小说《家庭制造》看似讲述了一件违背道德人伦的故事,其中变态的人物与疯狂的情节也曾受到许多抵制。但在麦克尤恩奇诡独特的叙事策略背后,故事折射出的是人在成长中面临的朴素问题,即成长中自我建构的问题,成长受挫的少年总想迫不及待进入成年人世界,而那些进入了成年世界的少年又没能真正长大。麦克尤恩以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引发有价值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也顺应了20世纪之后阅读已然成为严肃思考的潮流。 a 王悦:《镣铐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
b Wayne C. Booth. The Rhetoric of Fiction[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159.
cdfg 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31页,第36页,第34页,第50页。
e 转引自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参考文献:
[1] 申丹.何为“不可靠叙述” [J].外国文学评论,2006(4):133-143.
[2] 陈志华.孤独的映衬与共谋的反讽——论不可靠叙述的反讽效果[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4(2):71-76+143.
[3] 陈志华.不可靠叙述:从叙事策略到文学观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4):133-142.
[4] 申丹.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Wayne C. Booth.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6] 王悦. 脚链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7] 伊恩·麦克尤恩.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形式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8] 于永顺,郭健.作者与读者共谋:“不可靠叙述”的审美构建作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01-104.
[9] 申丹.何为“隐含作者”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6-145.
[10] 謝一榕,刘一静.论小说《家庭制造》中不可靠叙述的表现及效果[J].名作欣赏,2019(6):49-51.
[11] 杨薏璇.不可靠叙述下的生存命题——浅析《水泥花园》的叙事策略与主题表达[J].文艺争鸣,2018(6):191-195.
[12] 姜燕燕.试析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既仙即死》中的不可靠叙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2):71-76.
作 者: 索鋆,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家庭制造》 不可靠叙述 成长困境 反讽效果
一、不可靠叙述理论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理论中广受关注的热点,韦恩·布思将叙述者的可靠性看作是对隐含作者思维规范的偏离程度,“当叙述者按照作品的思想规范说话和行动时,我把这样的叙述者称为可靠的叙述者,反之,我称之为不可靠叙述者”b。后经过不同的延伸发展,有了“修辞”和“认知”两种研究方法,前者强调“隐含读者”的作用,后者注重“读者”的阐释作用。由于两种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学者想将两种研究方法结合发展,但国内学者申丹认为两种研究方法之间是不可调和的。在此笔者认为,修辞方法能够更好地关注小说意义的表达,因此本文关注的是修辞性研究方法。
根据费伦的观点,叙述者的局限性未必对叙述话语产生作用,对叙述者不可靠性的划分,仍然要从“事实/事件轴”“价值/判断轴”“知识/感知轴”三方面来考虑。
二、《家庭制造》的不可靠叙述
《家庭制造》通过叙述者视角讲述少年时自己与亲妹发生不伦的经历,小说完全采用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进行叙述。少年“我”对大人的世界充满渴望,认为那是“人类社会的高级群体”,自己通过模仿成年人的各种行为,试图进入那扇大门,同伴雷蒙德则是“我”模仿成年人行为的先导和伙伴。
叙述者多次申明雷蒙德才是整个故事的主题,“我”的每一次行动则是受到雷蒙德的引导。此后叙述者讲述了在雷蒙德的引导下,他们一起模仿成年人活动,从抽烟、吸毒、偷窃,到说情色笑话、尝试性行为。雷蒙德对“我”来说,犹如成年世界的启蒙者,同时也是“我”与成年人世界的参考系,“我”必须模仿雷德蒙所提议的成年人活动,才能成为大人。但从叙述者对雷蒙德的描述中可以发现,雷蒙德不过是“我”进行模仿活动时的借口。虽然每一次行动都是在雷蒙德的提议下开始,但雷德蒙在活动中被叙述者有意地弱化了。叙述者表述雷蒙德并不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对象,“在这些品味的养成上,雷德蒙是我的墨菲斯特,如同笨拙的维吉尔之与但丁,他指引我到了一片乐土,自己却无法涉足”c。而“我”每一次的模仿都轻松超越了雷德蒙,甚至比他更适合做这些事,这样雷蒙德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凸显“我”在活动中的自如。所以,叙述者“我”才是真正的主角,这里对雷蒙德的叙述显然违背了事实,做出“错误或不充分的报道”。除此以外,叙述者对“成人”与“性”的关系存在观念价值的错误报道。例如,叙述者猜测雷德蒙已经完成了“性”的仪式,便开始仇视自己的童真,把完成性行为视为进入成年人世界的仪式,这种错误的观念显然是不可靠叙述。对于“知识/感知”的不可靠叙述,表现为叙述者的有限认知。叙述者“我”作为十四岁的青少年,对成年人世界的认知必然会有一些不正确、不全面的解读。例如,叙述者对父辈努力工作表露出不屑的态度,“想到爸爸在面粉厂做着十二小时轮班的工作,晚上到家时筋疲力尽,脸色发白,脾气暴躁的样子,我经常会放声大笑”d。青少年不能体会劳动的意义与尊严,也就无法理解成年人为何不依靠偷窃获得更多的财富,这是由于叙述的认知尚未健全而体现出的不可靠叙述。
三、不可靠叙述对成长的反讽
不可靠叙述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能够引起反讽的艺术效果。布思指出:“在读者发现叙述者的事件叙述或价值判断不可靠时,往往产生反讽的效果。也就是说作者和读者会在叙述者背后进行隐秘交流,达成共谋,商定标准,据此发现叙述者话语中的缺陷,而读者的发现会带来阅读快感。”e小说中,叙述者话语的不可靠带来表层的反讽效果,而叙述者价值判断的不可靠往往具有更深层的反讽效果。
《家庭制造》中叙述者“我”模仿成年人做了许多不符合身份的事。“我”与雷蒙德在咖啡馆里喝茶,旁听成年人的谈话内容,然而性以外的话题对青少年来说都是陌生的,只能把听不懂的内容都归为是“性”的暗示,“我不求甚解地听着,在心里将这些逸闻记下并归档,以备将来之需,根据性行为及性倒错史的表述,这其实就是一部性行为大全”f。叙述者话语的不可靠引起了强烈反讽效果,幼稚的少年看似一本正经的模仿行为让读者感到可笑,但作者想要表达的远不止是儿童模仿大人时的滑稽。叙述者想进入成年人世界,但没能得到合理引导的少年只会生涩地模仿成年人的行为,而不具備应有的健全认知。对于叙述者来说模仿的行为既是成年人身份的象征,也是超越同伴的一种竞赛,正如他把童真看作进入成年世界的最后一扇门。叙述者对成年世界的价值判断有很大误会,当他完成这场不合适,甚至有些可怜的交合后并没收获有价值的体验,而是虚无感,“我终于进入了成人世界,我为此高兴,但此刻我不想看见一个裸体女孩儿,在一段时间里都不想”g。
渴望走进成年世界,是叙述者对少年身份的厌恶和逃避。叙述者出生于底层社会,匮乏的生活不能给予少年健全的成长环境,而父母对少年成长的忽略,也让其始终缺乏引导和安全感,这样的生活无疑是乏味和空虚的,所以少年试图建构新的成年身份来摆脱自己的成长困境。模仿成人行为表现看似是少年渴望成长的正常现象,但在这一系列模仿中,成年行为与未成年思想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少年模仿成人的行为变得荒诞不经。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对“错位”成长的悲剧产生了深刻的反讽效果,引起读者对成长问题的深思。
四、结语
麦克尤恩的作品常被认为是为惊世骇俗的,但其作品的主题往往都很贴近人性。短篇小说《家庭制造》看似讲述了一件违背道德人伦的故事,其中变态的人物与疯狂的情节也曾受到许多抵制。但在麦克尤恩奇诡独特的叙事策略背后,故事折射出的是人在成长中面临的朴素问题,即成长中自我建构的问题,成长受挫的少年总想迫不及待进入成年人世界,而那些进入了成年世界的少年又没能真正长大。麦克尤恩以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引发有价值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也顺应了20世纪之后阅读已然成为严肃思考的潮流。 a 王悦:《镣铐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中国社会出版社2013年版,第23页。
b Wayne C. Booth. The Rhetoric of Fiction[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5:159.
cdfg 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潘帕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版,第31页,第36页,第34页,第50页。
e 转引自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页。
参考文献:
[1] 申丹.何为“不可靠叙述” [J].外国文学评论,2006(4):133-143.
[2] 陈志华.孤独的映衬与共谋的反讽——论不可靠叙述的反讽效果[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34(2):71-76+143.
[3] 陈志华.不可靠叙述:从叙事策略到文学观念[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4):133-142.
[4] 申丹.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Wayne C. Booth.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5.
[6] 王悦. 脚链中的舞蹈: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与不可靠叙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7] 伊恩·麦克尤恩. 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形式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8] 于永顺,郭健.作者与读者共谋:“不可靠叙述”的审美构建作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01-104.
[9] 申丹.何为“隐含作者” [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6-145.
[10] 謝一榕,刘一静.论小说《家庭制造》中不可靠叙述的表现及效果[J].名作欣赏,2019(6):49-51.
[11] 杨薏璇.不可靠叙述下的生存命题——浅析《水泥花园》的叙事策略与主题表达[J].文艺争鸣,2018(6):191-195.
[12] 姜燕燕.试析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既仙即死》中的不可靠叙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2):71-76.
作 者: 索鋆,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