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中国的直销行业痛并快乐着。
有人说,2005年的直销行业没有冬天,因为这一年中有太多的事发生,有太多让人记住的瞬间。于是,我们总结出八大关键词,因为它们是2005年中大家最关心,也是被众人提起次数最多的字眼。
条例、牌照、拨比、调整……都是整个直销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条例/法规
2005年,因为条例的出台,直销行业变得异常波动。
其实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直销法规便开始被业界关注和议论。本该于2004年底出台的直销法规一直未露真身,使得业界关注频频、猜测不断。对于法规出台的时间和法规内容的传言,从2月到5月再到7月,一直牵动着直销业界的神经。经销商、直销企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观点和建议,俨如火山喷发,热浪扑面。
9月,两部条例终于破茧而出。记者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以 “直销法规”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网页多达184,000个,CCTV、《人民日报》等一线主流媒体也频频将“直销法规”搬上台面。2005年,条例/法规已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
点评:直销法规的出台,是中国直销业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同时,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相关企业,都将面临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
牌照
对直销企业的未来而言,合法化才是最终出路,才能取得分食中国直销市场的优先权。因此,直销牌照自然就变得炙手可热。
应该说,自从得知条例中出现“牌照”信息后,各企业就在为申报得逞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无论是声势浩大的跑马圈地,还是大刀阔斧地整顿改制,皆为“牌照”所累,一场没有硝烟的申牌大战早已在各直销企业之间展开。
牌照的数量、牌照的职能、牌照的得主等都成为业界关注和猜测的焦点问题,直销界已到了言必谈“牌照”的地步。到目前为止,有意申请直销牌照的企业已有100多家,而且此数据仍在不断增长之中。“牌照”之争愈演愈烈,谁也不甘在中国直销春暖花开之时错失巨大商机。
点评:申请牌照的火热,表露了直销企业走合法经营之路的渴望,也表明了坚持以直销运营的决心。有关牌照的议论,将会在业界热闹很长一段时间。
拨比
自从2005年初直销条例草案初现端倪之后,其中对于“直销企业支付给推销员的总薪酬不得高于产品零售价格25%”的规定一下子让业界炸开了锅。
众所周知,直销企业一向以高“拨比”吸引直销员的加盟,有企业甚至号称有70%以上的“拨比”。所以,企业一直担心降低“拨比”会挫伤直销员的积极性,威胁直销企业的命脉。而广大直销员也的确因“拨比”问题而处于了二次选择的境地:坚持还是留下?“拨比”是关键。
虽然,正式出台的条例已将“拨比”调整到30%,但此比率仍受到质疑。一时间“30%的‘拨比’是否合理?”“企业是否完全遵照法规执行新‘拨比’?”等一系列有关“拨比”的拷问和争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不过,争论是徒劳无功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应市而变”。企业的制度调整、直销员的网络结构收入、政府的查处原则等等都要围绕这个比率展开。
点评:随着9月2日法规正式出台,30%的“拨比”尘埃落定,关于“拨比”的争议也逐渐降温,但是潜藏在“拨比”背后的直销企业的变通招数,仍将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低调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总结2005年直销业在中国的表现,非“低调”二字莫属。
记者曾尝试多次采访直销企业主们,但多被拒之门外,理由都是:“敏感时期,我们保持低调。”对于记者提出的有关申请牌照、调整方案等敏感问题,更是三缄其口。
与直销企业的态度如出一辙,相关政府部门在谈及直销政策时,亦是谨慎异常,不愿多提半句。
对此,记者的理解是,面对政府从严监管的立法态度,面对业内紧张激烈的牌照之争,直销企业的一言一行都和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怎能不谨小慎微?而政府的谨慎,则是怕有口传之误,引起业界纷扰和舆论震荡等不必要的麻烦。
点评:在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期,低调,成了2005年中国直销业一道特异的风景线。
商学院
培训,是直销员增强业务能力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原动力。立法后,《直销管理条例》对直销员的培训进行了明确规定:“直销企业应对拟招聘的直销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试,直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组织直销员业务培训。” 因此,培训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商学院的成立,就是2005年中国直销企业颇为亮眼的一道新景象。
4月29日,安邦营销学院挂牌成立,在全国首开直销专业;7月18日,新时代商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揭牌仪式,着力进行内部员工培训,旨在培养直销行业精英,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办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达2,000名之众;9月15日,如新(中国)宣布成立如新(中国)学院,强化员工培训,培养和规范企业的高级销售经理及其销售行为,扛起直销教育大旗。他们不约而同的行为在中国直销业掀起了一场“学院热”,是2005年中国直销业抢人眼球的一大特色。
点评:商学院的出现,让困扰政府多年的直销商培训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也让中国直销行业凸现出它的与众不同,相信商学院的形式将越来越广泛地被业界认可和推广。
挖角/猎头
俗话说,“千金易得,良将难求。”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对于中国直销业同样适用。2005年,中国直销业的人才竞争在立法进程的推进中更是愈演愈烈,异常火爆。
新一轮的直销大战即将展开,如何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于是,上至公司高层,下至团队领导人,只要是人才,无一不成为各大直销公司争抢的焦点。如,康宝莱挖到了有“财务神童”之称的钱港基,而健康元则请到了曾供职于安利(台湾)公司的蔡耀光作为领军直销业务的职业经理人。
“山雨欲来风满楼”,2005年直销企业之间的人才掠夺之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火熊熊之势。直销企业招贤纳士的告示比比皆是,充斥于网上、报端;“挖角”直销巨头高层的事件屡屡传出,抢占媒体的爆料首位。本刊也不断接到一些直销企业和准备进入直销业的企业来电,要求我们帮助其寻找一些专业的直销管理人才、培训人才。
2005年,直销企业用更为浩大的声势、更为直白的表现,发出对直销人才强烈的呼唤。
点评:中国现有直销人才的匮乏和直销市场的重新洗牌,无疑将使得“挖角”事件在未来的直销业中频繁上演。
店铺/服务点
店铺,又见店铺。
无论是出于自身经营需要,还是先前为达法规门槛,2005年,直销企业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开店高潮。
安利表示把现有的153家店铺扩张到200家,完美放言把店铺从3,000多家开设到4,500家,日晖集团隆重推出“千店工程”计划,克缇着手将店铺数量增至2,000家。而南方李锦记的25家“无限极”直营店(第一批)计划之后,如新也开始在地级城市“攻城掠地”。
开店热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2005年,业界关注的目光在直销企业店铺的遍地开花中应接不暇。
随着各个公司调整方案的相继公布,店铺的设立似乎不再是应对之策,而成了变通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地开张大吉的店铺成了每个企业对外宣传的重点,也成了不少经销商保留利益的最后底线。
2006年的直销也许会演变成各企业的店铺大战!
点评:店铺作为直销企业面向大众的重要窗口,作为政府进行行业监管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现在和未来的直销发展中起着规范和稳定的作用。受我国经济环境、经营能力、消费观念的制约,“店铺+直销员”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直销模式仍将长期盛行。
调整
调整,成了企业自条例出台后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后的一步。何解呢?有专家称,“对于企业来说,调整得好,顺应了政府就能生存;调整得不好,今天的市场就成了最后的直销晚餐。”
于是,各个企业的调整方案成了2005年最后的精彩。
要如何制订一套既顺应法规又保证企业利益的方案,成为直销企业最为头痛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迅速调整出一套适应国家政策,又可兼顾市场的方案是最重要的根本—企业在思考,在探索;直销员在关注,在猜测;政府部门在等待,在观望;专家学者在分析,在评论;新闻媒体在追踪,在热炒—整个业界以高涨的热情关注企业方案的调整。
也许,业界对于调整背后的关心更甚于调整本身。因为,如何变是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的事,只是如何变得皆大欢喜,就是最高的境界。
如今,每个企业都想高举着调整的牌子,一路挺进2006年,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调整,真是一件简单又劳神的事!
点评:方案调整是直销企业应对新政不得不走的一步苦棋。在新的直销市场环境下,新的方案将会把直销企业引向一个怎样的未来,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有人说,2005年的直销行业没有冬天,因为这一年中有太多的事发生,有太多让人记住的瞬间。于是,我们总结出八大关键词,因为它们是2005年中大家最关心,也是被众人提起次数最多的字眼。
条例、牌照、拨比、调整……都是整个直销行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条例/法规
2005年,因为条例的出台,直销行业变得异常波动。
其实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直销法规便开始被业界关注和议论。本该于2004年底出台的直销法规一直未露真身,使得业界关注频频、猜测不断。对于法规出台的时间和法规内容的传言,从2月到5月再到7月,一直牵动着直销业界的神经。经销商、直销企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观点和建议,俨如火山喷发,热浪扑面。
9月,两部条例终于破茧而出。记者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以 “直销法规”为关键词搜索到的相关网页多达184,000个,CCTV、《人民日报》等一线主流媒体也频频将“直销法规”搬上台面。2005年,条例/法规已成了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
点评:直销法规的出台,是中国直销业一场划时代的变革,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同时,无论是政府监管部门还是相关企业,都将面临新的、更为严峻的挑战。
牌照
对直销企业的未来而言,合法化才是最终出路,才能取得分食中国直销市场的优先权。因此,直销牌照自然就变得炙手可热。
应该说,自从得知条例中出现“牌照”信息后,各企业就在为申报得逞做着各种各样的准备,无论是声势浩大的跑马圈地,还是大刀阔斧地整顿改制,皆为“牌照”所累,一场没有硝烟的申牌大战早已在各直销企业之间展开。
牌照的数量、牌照的职能、牌照的得主等都成为业界关注和猜测的焦点问题,直销界已到了言必谈“牌照”的地步。到目前为止,有意申请直销牌照的企业已有100多家,而且此数据仍在不断增长之中。“牌照”之争愈演愈烈,谁也不甘在中国直销春暖花开之时错失巨大商机。
点评:申请牌照的火热,表露了直销企业走合法经营之路的渴望,也表明了坚持以直销运营的决心。有关牌照的议论,将会在业界热闹很长一段时间。
拨比
自从2005年初直销条例草案初现端倪之后,其中对于“直销企业支付给推销员的总薪酬不得高于产品零售价格25%”的规定一下子让业界炸开了锅。
众所周知,直销企业一向以高“拨比”吸引直销员的加盟,有企业甚至号称有70%以上的“拨比”。所以,企业一直担心降低“拨比”会挫伤直销员的积极性,威胁直销企业的命脉。而广大直销员也的确因“拨比”问题而处于了二次选择的境地:坚持还是留下?“拨比”是关键。
虽然,正式出台的条例已将“拨比”调整到30%,但此比率仍受到质疑。一时间“30%的‘拨比’是否合理?”“企业是否完全遵照法规执行新‘拨比’?”等一系列有关“拨比”的拷问和争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不过,争论是徒劳无功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应市而变”。企业的制度调整、直销员的网络结构收入、政府的查处原则等等都要围绕这个比率展开。
点评:随着9月2日法规正式出台,30%的“拨比”尘埃落定,关于“拨比”的争议也逐渐降温,但是潜藏在“拨比”背后的直销企业的变通招数,仍将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低调
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总结2005年直销业在中国的表现,非“低调”二字莫属。
记者曾尝试多次采访直销企业主们,但多被拒之门外,理由都是:“敏感时期,我们保持低调。”对于记者提出的有关申请牌照、调整方案等敏感问题,更是三缄其口。
与直销企业的态度如出一辙,相关政府部门在谈及直销政策时,亦是谨慎异常,不愿多提半句。
对此,记者的理解是,面对政府从严监管的立法态度,面对业内紧张激烈的牌照之争,直销企业的一言一行都和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怎能不谨小慎微?而政府的谨慎,则是怕有口传之误,引起业界纷扰和舆论震荡等不必要的麻烦。
点评:在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期,低调,成了2005年中国直销业一道特异的风景线。
商学院
培训,是直销员增强业务能力和提升职业素质的原动力。立法后,《直销管理条例》对直销员的培训进行了明确规定:“直销企业应对拟招聘的直销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考试,直销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组织直销员业务培训。” 因此,培训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方式和形式。商学院的成立,就是2005年中国直销企业颇为亮眼的一道新景象。
4月29日,安邦营销学院挂牌成立,在全国首开直销专业;7月18日,新时代商学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揭牌仪式,着力进行内部员工培训,旨在培养直销行业精英,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办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达2,000名之众;9月15日,如新(中国)宣布成立如新(中国)学院,强化员工培训,培养和规范企业的高级销售经理及其销售行为,扛起直销教育大旗。他们不约而同的行为在中国直销业掀起了一场“学院热”,是2005年中国直销业抢人眼球的一大特色。
点评:商学院的出现,让困扰政府多年的直销商培训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也让中国直销行业凸现出它的与众不同,相信商学院的形式将越来越广泛地被业界认可和推广。
挖角/猎头
俗话说,“千金易得,良将难求。”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电影《天下无贼》中的经典台词对于中国直销业同样适用。2005年,中国直销业的人才竞争在立法进程的推进中更是愈演愈烈,异常火爆。
新一轮的直销大战即将展开,如何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企业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才!”于是,上至公司高层,下至团队领导人,只要是人才,无一不成为各大直销公司争抢的焦点。如,康宝莱挖到了有“财务神童”之称的钱港基,而健康元则请到了曾供职于安利(台湾)公司的蔡耀光作为领军直销业务的职业经理人。
“山雨欲来风满楼”,2005年直销企业之间的人才掠夺之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战火熊熊之势。直销企业招贤纳士的告示比比皆是,充斥于网上、报端;“挖角”直销巨头高层的事件屡屡传出,抢占媒体的爆料首位。本刊也不断接到一些直销企业和准备进入直销业的企业来电,要求我们帮助其寻找一些专业的直销管理人才、培训人才。
2005年,直销企业用更为浩大的声势、更为直白的表现,发出对直销人才强烈的呼唤。
点评:中国现有直销人才的匮乏和直销市场的重新洗牌,无疑将使得“挖角”事件在未来的直销业中频繁上演。
店铺/服务点
店铺,又见店铺。
无论是出于自身经营需要,还是先前为达法规门槛,2005年,直销企业掀起一轮又一轮的开店高潮。
安利表示把现有的153家店铺扩张到200家,完美放言把店铺从3,000多家开设到4,500家,日晖集团隆重推出“千店工程”计划,克缇着手将店铺数量增至2,000家。而南方李锦记的25家“无限极”直营店(第一批)计划之后,如新也开始在地级城市“攻城掠地”。
开店热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2005年,业界关注的目光在直销企业店铺的遍地开花中应接不暇。
随着各个公司调整方案的相继公布,店铺的设立似乎不再是应对之策,而成了变通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地开张大吉的店铺成了每个企业对外宣传的重点,也成了不少经销商保留利益的最后底线。
2006年的直销也许会演变成各企业的店铺大战!
点评:店铺作为直销企业面向大众的重要窗口,作为政府进行行业监管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现在和未来的直销发展中起着规范和稳定的作用。受我国经济环境、经营能力、消费观念的制约,“店铺+直销员”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直销模式仍将长期盛行。
调整
调整,成了企业自条例出台后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后的一步。何解呢?有专家称,“对于企业来说,调整得好,顺应了政府就能生存;调整得不好,今天的市场就成了最后的直销晚餐。”
于是,各个企业的调整方案成了2005年最后的精彩。
要如何制订一套既顺应法规又保证企业利益的方案,成为直销企业最为头痛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迅速调整出一套适应国家政策,又可兼顾市场的方案是最重要的根本—企业在思考,在探索;直销员在关注,在猜测;政府部门在等待,在观望;专家学者在分析,在评论;新闻媒体在追踪,在热炒—整个业界以高涨的热情关注企业方案的调整。
也许,业界对于调整背后的关心更甚于调整本身。因为,如何变是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的事,只是如何变得皆大欢喜,就是最高的境界。
如今,每个企业都想高举着调整的牌子,一路挺进2006年,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调整,真是一件简单又劳神的事!
点评:方案调整是直销企业应对新政不得不走的一步苦棋。在新的直销市场环境下,新的方案将会把直销企业引向一个怎样的未来,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