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按照数学教学新课标要求,切实理解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出发点,大胆探究教学,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活生生的东西是该论文的基本观点,本论文以圆周长计算公式教学为案例,结合以往的教学方法(精讲多练法)加以比较,尝试到这种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异常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使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真正体现出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关键词:圆周长;计算;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从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可见“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我认为数学教师应切实理解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有效探索“四基”的落实策略。
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从静态而言,基本活动经验它是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从动态上看,基本活动经验是過程,是经历。总之,不严格地说,有些东西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但有些东西是必须让学生做的,他们要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就是“基本活动经验”。
【案例1】六年级“圆的周长”(前几年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指实物图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
(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想一想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为了节省时间教师边动手测量给学生看边讲解几个圆的测量。
(三)统计测量结果.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
(四)电脑演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93页,默读“通过实验”到“π≈3.14”
(五)出示例1:讲解例题
(六)课堂练习。(做大量的练习)
【思考】我以前“精讲多练”,推崇“熟能生巧”,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学生并不真的懂了。我讲的辛苦,学生也厌烦。我们大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圆的周长=圆周率乘直径,所有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都是3倍多一点”这些知识点,是灌输不进去的,在学生那里必须让他们做的,只能靠经历、体验、探索、领悟、传递、转化来获得。能灌输进去一定不是思想或经验,最多只能叫方法或技能。
现在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从创设联系整节课的一个活动为主线,小组分工合作为主体,及时、适时质疑为主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尝试了这种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异常效果。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圆的周长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
关键词:圆周长;计算;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从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可见“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我认为数学教师应切实理解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有效探索“四基”的落实策略。
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从静态而言,基本活动经验它是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从动态上看,基本活动经验是過程,是经历。总之,不严格地说,有些东西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但有些东西是必须让学生做的,他们要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就是“基本活动经验”。
【案例1】六年级“圆的周长”(前几年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指实物图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
(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想一想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为了节省时间教师边动手测量给学生看边讲解几个圆的测量。
(三)统计测量结果.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
(四)电脑演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93页,默读“通过实验”到“π≈3.14”
(五)出示例1:讲解例题
(六)课堂练习。(做大量的练习)
【思考】我以前“精讲多练”,推崇“熟能生巧”,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学生并不真的懂了。我讲的辛苦,学生也厌烦。我们大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圆的周长=圆周率乘直径,所有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都是3倍多一点”这些知识点,是灌输不进去的,在学生那里必须让他们做的,只能靠经历、体验、探索、领悟、传递、转化来获得。能灌输进去一定不是思想或经验,最多只能叫方法或技能。
现在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从创设联系整节课的一个活动为主线,小组分工合作为主体,及时、适时质疑为主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尝试了这种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异常效果。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圆的周长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知识的探索是一条明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贯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条暗线,它在课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渗透”;笔者认为,只有两者有机整合,让课堂成为“自主探究”与“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现实,着眼学生未来”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