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学瓶颈 优化阅读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87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以来,传统的“满堂灌”被否定后,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许多教师走下讲台,以示民主;让学生放羊,自主讨论,以体现主体性。那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呢?笔者总结其中的几点如下。
  一、加强朗读,激活思维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朗读,还要培养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的能力。如何指导朗读已有很多论述,这里说明的是在朗读活动中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显性化,应该采用点评式的朗读方法。如,讲授朱自清的《春》时,要求先听读,感受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接着再自由朗讀,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读得最好的一段或一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明理由。听读和自由朗读是要求学生用直觉和灵感思维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学生的回答异彩纷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应该读出喜悦盼望的感情,因为作者对春天是喜欢的,这又是文章的第一段,所以是喜悦和盼望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应该把“嫩嫩的,绿绿的”读得慢些,轻一些,读出小草的质感;“偷偷地”读重了,才能显示小草不经意就已经长出来的感觉。学生用点评式的朗读方法把自己对文章的思考结果呈现出来,而这些思考是学生初读文章时敏锐、快速地捕捉到的,这恰是直觉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显现。同时也使学生明白在朗读时应声情并茂地读,且对其中的个别语句进行点评的活动其实是带着思考的,是一种思维的活动。
  二、引导学生,理解感知
  新课标中对教师提出要求,“教师是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由此可看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大大增强了。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整体的感知,也叫“直觉”、“初感”。它在阅读活动中表现为对作品的整体直观把握。整体感知符合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也是把握作品内蕴的必然要求。完形心理学要求人们在阅读一篇作品时,“不可入手就微观某个局部而去肢解作品,而应当首先从整篇作品出发,把作品视为一个格式塔,即知觉整体,在足够的时间里认真欣赏、揣摩、玩味,从而直接把握作品的主旨、情境、艺术营构技巧等等”。学生只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才会获得阅读的正确方向,把握主旨。学生面对一篇新课文,会产生一睹为快的心理需求,这时教师可设置“这篇文章写了些什么,你对这篇文章有何感想”这类问题促使学生整体阅读文章,快速进入文章,把握作品的主旨、情境、感情基调等。这种从整体出发的直觉是充满生机的。
  其次,局部分析,注意细节。经过初步的感知,学生对课文有了宏观的把握,但要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主旨,还需进行局部的分析,把握细处。这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词语尤为重要。品味词语,要从词语的意义入手。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词语的意义,品味其滋味,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断肠”不能按词语的字面意义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一个游子孤独漂泊异地的感受:在牛羊回圈、人儿回家的团圆时刻,自己仍在萧瑟的秋风中寂寞的古道上向着远方漂泊,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使人撕心裂肺肝肠寸断呢!用“断肠”来修饰游子,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三、质疑问题,发现难点
  当学生预习文本时,必然会对文本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并有所发现。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交流体会,丰富和加强内心感受的过程。
  如,学生研读《“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就会思考:为什么杨振宁会为两弹一星没有外国人的加入而热泪盈眶?他与邓稼先谁的思想更崇高?这些问题体现了教学情感目标实现的基本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从而决定学生是语文教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主体。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一本教参进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只是个人总结,或根据教参书中要求提供,有些教师也只是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加入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并没有注意学生的着眼点。这样的教学以书本为本,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感受。通过学生质疑问题,了解学生对文本的探查点,通过学生的主动发现,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困惑,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课堂的主动权就掌握在学生手中了,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的目的更明确,教学效果也更好。
  四、寻找切入点,细读文本
  众所周知,观赏一幅画,先整体欣赏,然后再去细品线条、色彩。同样,文章之美也是一个整体。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也应该像赏画一样,做到既见到众木之林,又见林中之木。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细读”。所谓“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但是,文本如何细读?该从哪里入手呢?显然,细读需要寻找一个切入点,找到一个突破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找准进入文本的切入点,从某一关键词句、某一重点段落、某一结构特点等角度入手。根据文本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轻轻迈进文本,然后仔细推敲、细细琢磨,品味言语背后的内涵,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师生敞开全部生命拥抱语文,追寻生命之真,体味生命之善,凝练生命之美,最终实现生命的成长与发展。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教育技术集图像、声音、图表、文字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融入媒体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及以其为基础的经济学说和现时的社会经济生活存在脱节,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新形势下重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在对文[1]提出的26个优美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中,笔者发现配方法多有可用之处.下面将用配方法证明其中两个优美的不等式.
全面实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化学新课程确立了以科学素养为本、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把化学知识、科学过程和方法的内容以及体现化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影响的内容作为化学教学的主要课程内容。新课程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兼顾学生志趣、潜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推行发展性的多元评价策略。这对教师是一次新的挑战和考验。通过对新课程、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