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四种情境(语言情境、问题情境、表演情境、音乐情境)的注意事项,激活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激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37-1
2011年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实施建议: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育观念,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活泼、上进、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活语文课堂的极好途径。
情境即情景、境地的意思,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是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形和人文景象。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生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以下四种情境。
一、语言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常常是兴致盎然。
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并向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大家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二、问题情境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学习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解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境。能够创设情境的问题与普通问题是不一样的,它为一定的学习任务服务,它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孔乙己》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读完课文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举例回答,并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于是学生争相回答着。有的谈到孔乙己的肮脏不堪,有的谈到了孔乙己的滑稽可笑,有的谈到掌柜的木然,有的议起了孔乙己被吊着打的惨烈……虽没有教师的一句指导,但学生的心灵在飞向作品。
在经过一番朗读体会后,我又提出了三个题目供学生合作探究:①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②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讨厌?为什么?③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教室里象炸开了锅。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各执一词,毫不相让。一会儿,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位女生怯生生地说:“孔乙己太可怜了,我同情他。都是这个社会不好,他本来不会做坏事。”一位同学言辞激烈:“孔乙己好喝懒做,简直是个无赖!”他列举了孔乙己的诸多“罪状”,如:嗜酒、不会营生、偷东西等。然后,他肯定地说:“这样的人,意志薄弱,逃避困难,在哪个时代都将是个失败者。”当然,还有第三种观点,既有责怪,又有理解。探讨之时,引经据典,振振有辞。不同的观点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也折射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针对第③个问题,学生的理解更是多元。有的认为鲁迅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黑暗,有的认为鲁迅是为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有的认为鲁迅是为了控诉人心冷漠……同学们时而凝神思考,时而跃跃欲试,真是一个生机盎然、灵魂激荡的语文课堂啊!
三、表演情境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有的课文本身具备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与“乐”中理解课文内蕴,把握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在学习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教学时,我请两位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到讲台前现场表演,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进入了情境的角色中。
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时,我又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
四、音乐情境
赞可夫曾经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课堂中适当地创设音乐情境,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播放了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而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
山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让我感受颇深的话:古今有成就者,既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教而知之”,全部都是“学而知之”;就是“教”的真正成功,也总是通过“学”来实现的。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因此,我们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做到以下四个“必须”:(1)目的必须明确,要防止仅为增加气氛课堂热闹而创设情境,要防止流于形式创设走过场的情境;(2)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3)必须有利于认识、体验和理解知识;(4)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气息。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激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37-1
2011年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实施建议: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育观念,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活泼、上进、开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激活语文课堂的极好途径。
情境即情景、境地的意思,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是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形和人文景象。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是利用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营造生动直观、情趣共生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创设以下四种情境。
一、语言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这种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常常是兴致盎然。
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并向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大家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
二、问题情境
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学习目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解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探求问题的解答,这便构成了问题情境。能够创设情境的问题与普通问题是不一样的,它为一定的学习任务服务,它丰富学生的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习《孔乙己》时,我提了一个问题:读完课文后,你一定会觉得课文中有些片断、有些细节非常生动,令你过目不忘,请举例回答,并说说它为什么让你印象深刻。于是学生争相回答着。有的谈到孔乙己的肮脏不堪,有的谈到了孔乙己的滑稽可笑,有的谈到掌柜的木然,有的议起了孔乙己被吊着打的惨烈……虽没有教师的一句指导,但学生的心灵在飞向作品。
在经过一番朗读体会后,我又提出了三个题目供学生合作探究:①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同情?为什么?②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是否讨厌?为什么?③作者为什么要刻画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教室里象炸开了锅。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各执一词,毫不相让。一会儿,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一位女生怯生生地说:“孔乙己太可怜了,我同情他。都是这个社会不好,他本来不会做坏事。”一位同学言辞激烈:“孔乙己好喝懒做,简直是个无赖!”他列举了孔乙己的诸多“罪状”,如:嗜酒、不会营生、偷东西等。然后,他肯定地说:“这样的人,意志薄弱,逃避困难,在哪个时代都将是个失败者。”当然,还有第三种观点,既有责怪,又有理解。探讨之时,引经据典,振振有辞。不同的观点不仅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也折射出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点。针对第③个问题,学生的理解更是多元。有的认为鲁迅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黑暗,有的认为鲁迅是为了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有的认为鲁迅是为了控诉人心冷漠……同学们时而凝神思考,时而跃跃欲试,真是一个生机盎然、灵魂激荡的语文课堂啊!
三、表演情境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从本质上,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儿童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个性特征。有的课文本身具备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动”与“乐”中理解课文内蕴,把握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在学习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时,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教学时,我请两位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到讲台前现场表演,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进入了情境的角色中。
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时,我又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
四、音乐情境
赞可夫曾经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课堂中适当地创设音乐情境,同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播放了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而后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课堂气氛一下就被激活了。
山西师范大学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让我感受颇深的话:古今有成就者,既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教而知之”,全部都是“学而知之”;就是“教”的真正成功,也总是通过“学”来实现的。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气。因此,我们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要做到以下四个“必须”:(1)目的必须明确,要防止仅为增加气氛课堂热闹而创设情境,要防止流于形式创设走过场的情境;(2)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3)必须有利于认识、体验和理解知识;(4)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要与时俱进,有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