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过程当中,初中生物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应以增强学生们的实验探究能力,深入挖掘他们的智慧潜能为主。必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活跃生物的实验思维,提高他们的实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操作的乐趣所在,对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言大有助益。本文分析了新課改下初中生物实验的有效教学策略,希望能为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参考,进而培育大批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策略;分析;探究
引言
实验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指导为主,很少给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课堂教学质量差,师生互动效果不尽人意,初中生学科成绩的进步空间也很有限,极大地限制着他们个性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最好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想方设法优化实验教学效果,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对此,笔者特意阐述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1、课上尝试边学边实验
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们主动实验兴趣的培养,同时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现状,不断加强演示、有效互动、理论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动口能力等[1]。初中生物课上的边学边实验,真正体现出了“以生为本”的特色,教师从主导地位变成了引导地位,有的放矢优化相关活动的设计,通过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更顺利的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后续育人计划的具体执行可以变得非常顺利,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实验,可以得出与课本相符的结论。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对“酒精为什么只能隔水加热”等问题产生疑问,为此教师可以在做实验的过程穿插着向学生解释这些疑问,让学生边学边实验,这样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解决了疑问,有效地掌握了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
2、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而训练他们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提高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质量的一个关键。在依照实验步骤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刻理解实验原理,以更好地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掌握生物知识,训练其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比如,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鲫鱼的水中生活为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鱼在水中的游泳,并要求学生思考:从鲫鱼体型来观察,是否可以有效减少其游泳中产生的阻力?其身体颜色有没有对鱼形成保护作用?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什么部位呼吸?是不是靠鳍实现游泳?通过这些提问,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和思考并展开初次实验探究和验证。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对上述实验活动进行二次设计、准备所需的器材并重复展开实验探究,进一步在实验操作中修正不足,巩固相关知识点。通过第一次实验经验的积累和第二次实验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在重复的实验过程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并获得新的知识。
3、强调实验教学问题化
问题是探索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明灯[2]。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教材知识,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运转,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那么在实验教学时如何有效、恰当地抛出问题?比如,在“鸟”这节的探究实验时,笔者提出: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徙往返,有的鸟竟然能飞过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也许有些同学会回答:鸟有翅膀。那么,人在双臂上缚上人工翅膀,为什么还是不能像鸟一样飞呢?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即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于是学生从鸟类的外部结构以及生理功能来说明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而人类不具备飞行特征,所以不能像鸟类一样飞行。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探究,使实验教学提高了效率,学生也被问题所吸引,积极主动投入的解决问题的实验中。因此实验教学问题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挖掘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4、灵活的安排学生实验
首先,将部分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比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可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并利用教室里的盆栽植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可观察到塑料袋内的水分是由生物体内散失出来的,从而分析得出“蒸腾作用产生向上的拉力,让植物体内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结论。其次,恰当地调整实验时间,提前或推后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3]。比如,学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一课内容,教材中将实验时间安排在3月中下旬,实际可推后两个月。教师可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亲自饲养家蚕,并要求用两种桑叶喂养(一种是当地的小桑叶,另一种是网购的南方大桑叶),要求每天喂养,观察记录家蚕的生长发育变化。教师同样要进行网络管理,及时和学生讨论分析饲养家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饲养结束后,教师重新再上这堂实验课,让学生讲述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会更加生动有趣,并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学生总结出“小桑叶喂养的家蚕比大桑叶喂养的家蚕吐丝量少,蚕茧不够紧密,产卵数量也少,因此家蚕的养殖业适合在南方发展”的结论。这样,显然将知识学习提升了一个层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必须开展有趣的实验活动,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样的生物教育更成功,教学工作也将取得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松雪.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实验研究[J].文理导航,2018(07)169-170.
[2]张琳涵.例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9(01)345-345.
[3]许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3)220-22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策略;分析;探究
引言
实验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指导为主,很少给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仅课堂教学质量差,师生互动效果不尽人意,初中生学科成绩的进步空间也很有限,极大地限制着他们个性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最好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模式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想方设法优化实验教学效果,真正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对此,笔者特意阐述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1、课上尝试边学边实验
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们主动实验兴趣的培养,同时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现状,不断加强演示、有效互动、理论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动口能力等[1]。初中生物课上的边学边实验,真正体现出了“以生为本”的特色,教师从主导地位变成了引导地位,有的放矢优化相关活动的设计,通过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质量,更顺利的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后续育人计划的具体执行可以变得非常顺利,何乐而不为呢?比如,在“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实验,可以得出与课本相符的结论。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会对“酒精为什么只能隔水加热”等问题产生疑问,为此教师可以在做实验的过程穿插着向学生解释这些疑问,让学生边学边实验,这样能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且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解决了疑问,有效地掌握了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
2、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至关重要,而训练他们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则是提高核心素养培育工作质量的一个关键。在依照实验步骤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刻理解实验原理,以更好地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掌握生物知识,训练其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比如,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鲫鱼的水中生活为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鱼在水中的游泳,并要求学生思考:从鲫鱼体型来观察,是否可以有效减少其游泳中产生的阻力?其身体颜色有没有对鱼形成保护作用?鲫鱼在水中游泳时靠什么部位呼吸?是不是靠鳍实现游泳?通过这些提问,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和思考并展开初次实验探究和验证。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对上述实验活动进行二次设计、准备所需的器材并重复展开实验探究,进一步在实验操作中修正不足,巩固相关知识点。通过第一次实验经验的积累和第二次实验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在重复的实验过程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并获得新的知识。
3、强调实验教学问题化
问题是探索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明灯[2]。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运用教材知识,巧妙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运转,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那么在实验教学时如何有效、恰当地抛出问题?比如,在“鸟”这节的探究实验时,笔者提出: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徙往返,有的鸟竟然能飞过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也许有些同学会回答:鸟有翅膀。那么,人在双臂上缚上人工翅膀,为什么还是不能像鸟一样飞呢?这个问题一抛出,立即点燃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于是学生从鸟类的外部结构以及生理功能来说明鸟类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而人类不具备飞行特征,所以不能像鸟类一样飞行。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探究,使实验教学提高了效率,学生也被问题所吸引,积极主动投入的解决问题的实验中。因此实验教学问题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挖掘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4、灵活的安排学生实验
首先,将部分演示实验安排为学生的分组实验。比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可改成学生分组实验,并利用教室里的盆栽植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可观察到塑料袋内的水分是由生物体内散失出来的,从而分析得出“蒸腾作用产生向上的拉力,让植物体内水分散失到大气中,增加大气湿度,增加降雨量,改善生态环境”的结论。其次,恰当地调整实验时间,提前或推后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问题的能力[3]。比如,学习“家蚕的生殖和发育”一课内容,教材中将实验时间安排在3月中下旬,实际可推后两个月。教师可布置实验任务,让学生亲自饲养家蚕,并要求用两种桑叶喂养(一种是当地的小桑叶,另一种是网购的南方大桑叶),要求每天喂养,观察记录家蚕的生长发育变化。教师同样要进行网络管理,及时和学生讨论分析饲养家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饲养结束后,教师重新再上这堂实验课,让学生讲述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会更加生动有趣,并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实验,学生总结出“小桑叶喂养的家蚕比大桑叶喂养的家蚕吐丝量少,蚕茧不够紧密,产卵数量也少,因此家蚕的养殖业适合在南方发展”的结论。这样,显然将知识学习提升了一个层面,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最关键、最重要的一项内容,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必须开展有趣的实验活动,充分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求,这样的生物教育更成功,教学工作也将取得理想成效。
参考文献
[1]吴松雪.初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实验研究[J].文理导航,2018(07)169-170.
[2]张琳涵.例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考试周刊,2019(01)345-345.
[3]许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8(33)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