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汇聚,是传统文化中的绮丽瑰宝。诵读经典,能够浸润心灵、滋养生命、丰厚人生。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呢?我们尝试从诵读内容的选择、课堂指导、班级文化建设和活动拓展这几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经典诗文;诗文诵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并且要求小学三个学段背诵的优秀诗文加起来共计160篇(段)。但不少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纯粹就是让学生背诵,这种枯燥的诵读方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缺乏系统的学习教材,不少师生没有弄懂何谓“经典”,认为“经典诗文作品”就是古代诗词。基本上以“课标”规定的必背古诗词为教材,导致许多优秀的现代经典诗文难以走进课堂,学生诵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突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并且忽视学生素养的提升,往往以背诵诗文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我们主张的“经典诗文”特指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脍炙人口并长久流传的古今诗词和美文,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它的内涵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它是一条流动的河。如何让经典诗文诵读变成低年段学生乐读、教师乐教的快乐课程,使其成为低年段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抹阳光,让师生眼里有诗意,灵魂有诗性,进而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呢?
一、贴近学生,精选诵读内容
诵,即背诵。诵读,简而言之,就是背诵朗读。对于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不仅要声色具备、疾徐有致,还要心、眼、口、耳俱到,全情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诗文的韵律美,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诵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诵读者要想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文本的选择。古诗文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饱含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有的托物言志。選择文本时,要考虑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生动、易于理解和充满形象感的诗文。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光凭书面语言无法使低年级的学生构成丰富的形象感受。我们编写诵读校本教材时,紧扣“富有童趣”“有意思”去选诗,选择的经典诗文中不但有古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还有现代童谣和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也有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让传统文化通过经典诗文来传承。
二、立足课堂,感悟诗文之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要掌握和积累经典诗文的诵读方法,课堂学习和科学方法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一)“模糊解读”,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如教学《苔》一诗,课始,初读该诗,出示雍容华贵的牡丹图。通过“谁发现得更多”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初步比较苔和牡丹,大致说说苔是怎样的植物。很多学生能讲出苔是野生的、没有人管的、细小的、不起眼等词语,也有学生能讲出自强不息、自信、不自卑等特质。再通过师生接力朗读、赛读、表演读等,借助注释感受诗文大意,通过这种“模糊解读”,诗的意境美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品味语言,挖掘诗文的内涵美
曾国藩谈到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里的“高声朗读”“密咏恬吟”其实就是品味语言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苔》时,首先教会学生读诗的技巧:吟诵古诗有妙招,一二平,三四仄;平长仄短有方法,读好古诗请牢记。让学生反复用平长仄短的技巧大声诵读全诗,边读边打节拍把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语气的轻重抑扬顿挫地读出来,感受诗文的韵律美;接着紧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句,通过与牡丹图的比较诵读,感受苔的顽强品格;最后让学生按照句式仿说“( )如米小,也学( )开”。通过“大声读——大声诵——试着说”品味诗的语言美,读懂苔的自信和自强。
也可以由曲入情,挖掘《苔》的内涵美。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氛围,从而为学生领会《苔》的情感创造条件,达到不言而喻的目的。给《苔》谱上曲调,学生随着曲调反复吟唱,在唱中识诗,唤醒学生天然的诗性,点燃学生心中的诗梦,培养学生的诗趣。
(三)拓展延伸,发现诗文的独特美
诗人写诗,很多时候是有感而作,一首诗只是诗海中的一朵浪花。为让学生对诗文作出多元、独特的解读,在教学一首诗时,教师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拓展阅读的习惯,广读博览,兼收并蓄。如学习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可拓展学习《忆江南》其余两首诗,学生便能发现每首诗的独特之处和共性美。
(四)激励评价,提升诵读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得到肯定,这样能点燃他们的诵读激情。使学生保持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师教态和蔼、语言亲切,能营造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敢说、敢读,尽情表达。当学生诵读诗文不顺畅时,教师轻轻一句:“能允许我和你一起读吗?”这样能把学生的压力化有为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及时、多元,让学生更自信。评价语言紧扣诗文内容和学生的优势展开,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诵读的亮点,哪怕他们只读好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都要及时肯定和鼓励。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诵读时的细节来点赞,可以是有温度的语言,如“你就是一位小诗人!”;也可以是肢体语言,如竖竖大拇指、轻轻点头或轻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 激励评价犹如春日的阳光,在诵读诗文时,恰如其分和及时的激励评价会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罗森塔尔效应的种子。
三、融入班级文化,营造诵读氛围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班级文化是无声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熏陶学生,把经典诗文融进班级文化,利用板报、墙壁、图书角、门板等,精选经典诗文,以书签、诗配画、经典诗文推荐卡和经典诗文擂台角等,营造浓郁的诗文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诗文化、喜爱经典诗文。可利用班级黑板报刊出经典诗文,并用插图进行诗配画,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或在手工制作中融入经典诗文,如在灯笼上题诗,在班级植物角为小树、小花赋诗,用书法展示诗文名句;还可以开设自荐诗角,让学生张贴自己喜欢的诗文,并用一两句话说明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加深学生对诗的认识。选中诗后,由学生把诗、作者等信息抄下来,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或装饰,在课前2分钟供全班朗读。学生一天基本能熟读一首诗,经过第二天的鞏固朗读,基本能熟记于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们以经典为伴,与诗文为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诵经典诗文的热情。
四、以活动为契机,丰富诗文的积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诗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一些教学活动。
一是课外体验活动。如二十四节气诗文和时令密切相关,可以安排亲子共读。“立春”时赏读张栻的《立春偶成》,“雨水”时来一首王建的《雨过山村》,“惊蛰”时吟一吟韦应物的《观田家》……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诗文中感悟时节的变换,也能传承祖先的智慧,小手牵大手,推动经典诗文的传承与发展,润泽学生的心灵,带动家长一起走进经典诗文的国度。
二是课堂上的诵读活动多元化。如以诗入歌的传唱活动、诵读小组挑战赛、诗配画比赛、“我是诵读大王”擂台赛等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活动。活动形式越多样化,趣味性越强,学生诵读的劲头越大,做到真正的“乐读”。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诗文的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且诵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经典诗文的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板块,诵读内容与形式的选择、诵读氛围的创设以及活动的拓展不单单能获取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黄金记忆阶段,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郭欣.低年级古诗文教学方法浅议[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05).
[2]金海芬.谈谈如何让古诗文教学升值[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5).
[3]赵莉平.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内容选择研究[J].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08(Z1).
[4]李艳.中国优秀语言教学法传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12).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语文教学;经典诗文;诗文诵读;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并且要求小学三个学段背诵的优秀诗文加起来共计160篇(段)。但不少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时,纯粹就是让学生背诵,这种枯燥的诵读方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缺乏系统的学习教材,不少师生没有弄懂何谓“经典”,认为“经典诗文作品”就是古代诗词。基本上以“课标”规定的必背古诗词为教材,导致许多优秀的现代经典诗文难以走进课堂,学生诵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突破。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乏味,并且忽视学生素养的提升,往往以背诵诗文的数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我们主张的“经典诗文”特指适合低年级学生诵读的脍炙人口并长久流传的古今诗词和美文,它不是凝固不变的,它的内涵应当是与时俱进的,它是一条流动的河。如何让经典诗文诵读变成低年段学生乐读、教师乐教的快乐课程,使其成为低年段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抹阳光,让师生眼里有诗意,灵魂有诗性,进而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呢?
一、贴近学生,精选诵读内容
诵,即背诵。诵读,简而言之,就是背诵朗读。对于诵读,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诵读不仅要声色具备、疾徐有致,还要心、眼、口、耳俱到,全情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诗文的韵律美,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诵读是一种传情的艺术。诵读者要想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文本的选择。古诗文内容包罗万象,有的寓意深刻,有的饱含哲理,有的寄情山水,有的托物言志。選择文本时,要考虑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生动、易于理解和充满形象感的诗文。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光凭书面语言无法使低年级的学生构成丰富的形象感受。我们编写诵读校本教材时,紧扣“富有童趣”“有意思”去选诗,选择的经典诗文中不但有古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还有现代童谣和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也有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让传统文化通过经典诗文来传承。
二、立足课堂,感悟诗文之美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要掌握和积累经典诗文的诵读方法,课堂学习和科学方法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一)“模糊解读”,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如教学《苔》一诗,课始,初读该诗,出示雍容华贵的牡丹图。通过“谁发现得更多”的竞赛活动,让学生通过初步比较苔和牡丹,大致说说苔是怎样的植物。很多学生能讲出苔是野生的、没有人管的、细小的、不起眼等词语,也有学生能讲出自强不息、自信、不自卑等特质。再通过师生接力朗读、赛读、表演读等,借助注释感受诗文大意,通过这种“模糊解读”,诗的意境美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
(二)品味语言,挖掘诗文的内涵美
曾国藩谈到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这里的“高声朗读”“密咏恬吟”其实就是品味语言的一种方法。在教学《苔》时,首先教会学生读诗的技巧:吟诵古诗有妙招,一二平,三四仄;平长仄短有方法,读好古诗请牢记。让学生反复用平长仄短的技巧大声诵读全诗,边读边打节拍把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语气的轻重抑扬顿挫地读出来,感受诗文的韵律美;接着紧扣“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句,通过与牡丹图的比较诵读,感受苔的顽强品格;最后让学生按照句式仿说“( )如米小,也学( )开”。通过“大声读——大声诵——试着说”品味诗的语言美,读懂苔的自信和自强。
也可以由曲入情,挖掘《苔》的内涵美。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氛围,从而为学生领会《苔》的情感创造条件,达到不言而喻的目的。给《苔》谱上曲调,学生随着曲调反复吟唱,在唱中识诗,唤醒学生天然的诗性,点燃学生心中的诗梦,培养学生的诗趣。
(三)拓展延伸,发现诗文的独特美
诗人写诗,很多时候是有感而作,一首诗只是诗海中的一朵浪花。为让学生对诗文作出多元、独特的解读,在教学一首诗时,教师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拓展阅读的习惯,广读博览,兼收并蓄。如学习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可拓展学习《忆江南》其余两首诗,学生便能发现每首诗的独特之处和共性美。
(四)激励评价,提升诵读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得到肯定,这样能点燃他们的诵读激情。使学生保持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教师教态和蔼、语言亲切,能营造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敢说、敢读,尽情表达。当学生诵读诗文不顺畅时,教师轻轻一句:“能允许我和你一起读吗?”这样能把学生的压力化有为无。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及时、多元,让学生更自信。评价语言紧扣诗文内容和学生的优势展开,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诵读的亮点,哪怕他们只读好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都要及时肯定和鼓励。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诵读时的细节来点赞,可以是有温度的语言,如“你就是一位小诗人!”;也可以是肢体语言,如竖竖大拇指、轻轻点头或轻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 激励评价犹如春日的阳光,在诵读诗文时,恰如其分和及时的激励评价会在学生的心田播下罗森塔尔效应的种子。
三、融入班级文化,营造诵读氛围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班级文化是无声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熏陶学生,把经典诗文融进班级文化,利用板报、墙壁、图书角、门板等,精选经典诗文,以书签、诗配画、经典诗文推荐卡和经典诗文擂台角等,营造浓郁的诗文学习氛围,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诗文化、喜爱经典诗文。可利用班级黑板报刊出经典诗文,并用插图进行诗配画,营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或在手工制作中融入经典诗文,如在灯笼上题诗,在班级植物角为小树、小花赋诗,用书法展示诗文名句;还可以开设自荐诗角,让学生张贴自己喜欢的诗文,并用一两句话说明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加深学生对诗的认识。选中诗后,由学生把诗、作者等信息抄下来,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或装饰,在课前2分钟供全班朗读。学生一天基本能熟读一首诗,经过第二天的鞏固朗读,基本能熟记于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们以经典为伴,与诗文为友,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诵经典诗文的热情。
四、以活动为契机,丰富诗文的积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诗文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一些教学活动。
一是课外体验活动。如二十四节气诗文和时令密切相关,可以安排亲子共读。“立春”时赏读张栻的《立春偶成》,“雨水”时来一首王建的《雨过山村》,“惊蛰”时吟一吟韦应物的《观田家》……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诗文中感悟时节的变换,也能传承祖先的智慧,小手牵大手,推动经典诗文的传承与发展,润泽学生的心灵,带动家长一起走进经典诗文的国度。
二是课堂上的诵读活动多元化。如以诗入歌的传唱活动、诵读小组挑战赛、诗配画比赛、“我是诵读大王”擂台赛等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活动。活动形式越多样化,趣味性越强,学生诵读的劲头越大,做到真正的“乐读”。
综上所述,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诗文的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且诵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经典诗文的积累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板块,诵读内容与形式的选择、诵读氛围的创设以及活动的拓展不单单能获取信息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黄金记忆阶段,形成丰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郭欣.低年级古诗文教学方法浅议[J].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05).
[2]金海芬.谈谈如何让古诗文教学升值[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5).
[3]赵莉平.一年级学生课外阅读内容选择研究[J].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08(Z1).
[4]李艳.中国优秀语言教学法传统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