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考试中,古诗词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得分项。诗词创作往往将客观事物作为载体,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从而将古诗词的审美规律与艺术特质体现出来,这些客观事物即意象组合。对诗词意象进行准确把握,除了能充分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还能产生心灵共鸣,展开想象与联想。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体会。
一、深情朗读,体会意象
诗词的字、句中蕴含着意象,未经朗读,难以懂得它的意思,更加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掌握作者传递的信息。所以,学习诗词首先要做的就是读,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使其读准诗词,进而读懂含义。读准诗词要求学生准确读出字音,并且正确解读诗词中的字、词,尤其是常见的多音字。读懂的对象是重点的字词,并非整篇诗词,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同音或谐音字表达的意象,才能连贯全篇诗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例如,在讲解《蜀道难》时,前两句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它将诗的基调定为咏叹,但诗句体现了作者豪放的情感,所以在朗读时要有较强的声势。诗人通过散文化的句子,表达了自己仰望蜀道时的所见所想,这些句子是诗人强烈的感叹,仿佛自然地脱口而出。句首的 “噫吁唏”表达了作者的惊讶、诧异,而蜀道的高则通过“危”和“高”二字展现出来,“哉”和“乎”主要是作者的感叹,在朗读时可加延长音。学生在朗读时,先平缓、稍作停顿,接着升调继续读,这样能够很好地体现全诗的主旨。学生在朗读时还要有意识地把握各个意象。文字构成的意象并不是直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字,有条理地整合零散的客观物象,使其成为整体意象。比如,《春江花月夜》将一幅美丽的春江夜月图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将月楼、落月、江月、孤月、江潭、江水、江流、春江等物体和景物构成了光影和夜景,有机结合了人、花、夜、春几个重要元素。通过把握这些主要的物象,可以将其合成整体意象——春江夜月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充分感受与欣赏美景,并且体会游子人在他乡的孤独。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象
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时,除了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还要使其通过体会意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主题。意象是蕴含诗人思想的形象,寓意深刻,但它是空无的,并非真实存在,要准确把握意象,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与想象能力,还要创设课堂情境,适当引导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引起共鸣,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制作的课件,将赤壁景观展示给学生,使其通过直观地欣赏雄伟奇险的赤壁景象,观察浪花四溅的波浪、惊涛引起的水石相搏、高峭的陡壁、险怪的悬崖,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卷”“拍”“惊”“穿”“乱”等字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诗词的意蕴和自身感受。不同学生对诗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同时在对诗歌的理解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在对比及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发现诗词的意蕴,感悟作者的感情。如讲解《鹊桥仙》时,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使其理解所谓“爱情”并不是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这样也会对其今后的人生形成积极影响。
三、拓展教学,丰富意象
把握诗词意象并不是短期内就能掌握的技巧,需要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身的认知,除了要依靠语文教材,还要积极延伸教材,实现课堂教学到生活和社会的拓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诗词意象。
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归纳意象,掌握各种意象代表的含义。比如菊花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元稹《菊花》一诗中就曾使用该意象赞扬这类人。鸿雁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象征,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就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鸿雁的身上。傲霜斗雪、生命力顽强是梅花的特点,陈亮的《梅花》不仅歌颂了梅花的品质,同时也是对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的颂扬。除此之外,常见的古诗词意象还包括杜鹃、梧桐、莲花、松树、竹子、兰花等。
另一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谐音字,使诗词意象更加丰富。诗人经常将自身感情蕴藏于诗词的谐音字中,比如“柳”和“留”是谐音,“柳”可用于表示挽留,所以向亲友送上折柳,就是表达不舍与挽留的意思,如《雨霖铃》与《折杨柳》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怜”和“莲”是谐音,“莲”经常用来表达纯洁的爱情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综上所述,诗词鉴赏的出发点就在分析与重新创造艺术形象。教师教学时应以意象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拓展教学和引导学生朗读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26300)
一、深情朗读,体会意象
诗词的字、句中蕴含着意象,未经朗读,难以懂得它的意思,更加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掌握作者传递的信息。所以,学习诗词首先要做的就是读,而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使其读准诗词,进而读懂含义。读准诗词要求学生准确读出字音,并且正确解读诗词中的字、词,尤其是常见的多音字。读懂的对象是重点的字词,并非整篇诗词,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前提下,准确把握同音或谐音字表达的意象,才能连贯全篇诗词,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例如,在讲解《蜀道难》时,前两句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它将诗的基调定为咏叹,但诗句体现了作者豪放的情感,所以在朗读时要有较强的声势。诗人通过散文化的句子,表达了自己仰望蜀道时的所见所想,这些句子是诗人强烈的感叹,仿佛自然地脱口而出。句首的 “噫吁唏”表达了作者的惊讶、诧异,而蜀道的高则通过“危”和“高”二字展现出来,“哉”和“乎”主要是作者的感叹,在朗读时可加延长音。学生在朗读时,先平缓、稍作停顿,接着升调继续读,这样能够很好地体现全诗的主旨。学生在朗读时还要有意识地把握各个意象。文字构成的意象并不是直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解读文字,有条理地整合零散的客观物象,使其成为整体意象。比如,《春江花月夜》将一幅美丽的春江夜月图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将月楼、落月、江月、孤月、江潭、江水、江流、春江等物体和景物构成了光影和夜景,有机结合了人、花、夜、春几个重要元素。通过把握这些主要的物象,可以将其合成整体意象——春江夜月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充分感受与欣赏美景,并且体会游子人在他乡的孤独。
二、创设情境,感受意象
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时,除了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还要使其通过体会意象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词主题。意象是蕴含诗人思想的形象,寓意深刻,但它是空无的,并非真实存在,要准确把握意象,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整合能力与想象能力,还要创设课堂情境,适当引导学生。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由于诗词年代久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引起共鸣,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提前制作的课件,将赤壁景观展示给学生,使其通过直观地欣赏雄伟奇险的赤壁景象,观察浪花四溅的波浪、惊涛引起的水石相搏、高峭的陡壁、险怪的悬崖,可以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卷”“拍”“惊”“穿”“乱”等字的含义。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诗词的意蕴和自身感受。不同学生对诗词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同时在对诗歌的理解方面也会有所不同,在对比及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发现诗词的意蕴,感悟作者的感情。如讲解《鹊桥仙》时,教师通过适当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使其理解所谓“爱情”并不是要每时每刻都在一起,这样也会对其今后的人生形成积极影响。
三、拓展教学,丰富意象
把握诗词意象并不是短期内就能掌握的技巧,需要学生在较长时间内不断积累经验,丰富自身的认知,除了要依靠语文教材,还要积极延伸教材,实现课堂教学到生活和社会的拓展。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获取新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诗词意象。
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教会学生归纳意象,掌握各种意象代表的含义。比如菊花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元稹《菊花》一诗中就曾使用该意象赞扬这类人。鸿雁是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象征,杜甫在《天末怀李白》中,就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鸿雁的身上。傲霜斗雪、生命力顽强是梅花的特点,陈亮的《梅花》不仅歌颂了梅花的品质,同时也是对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的颂扬。除此之外,常见的古诗词意象还包括杜鹃、梧桐、莲花、松树、竹子、兰花等。
另一方面,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谐音字,使诗词意象更加丰富。诗人经常将自身感情蕴藏于诗词的谐音字中,比如“柳”和“留”是谐音,“柳”可用于表示挽留,所以向亲友送上折柳,就是表达不舍与挽留的意思,如《雨霖铃》与《折杨柳》就是典型的例子。又如“怜”和“莲”是谐音,“莲”经常用来表达纯洁的爱情与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综上所述,诗词鉴赏的出发点就在分析与重新创造艺术形象。教师教学时应以意象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拓展教学和引导学生朗读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渗透给学生,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