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专家说过:“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语文课是一曲动听的交响乐,提问则是这乐曲中最动人的旋律”。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掌握了提问的方式就等于掌握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权。可见,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沉闷的,不会课堂提问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笔者现把这些年来听课时发现的一些教师提问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提问内容缺乏科学性
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在解释蝙蝠飞行原理时,若问:“蝙蝠在什么时候才能飞行?”部分学生答出:“在夜晚飞行。”这是再提问中用词不当造成的学生答错,其中的“时候”一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答案必须和时间因子有关系”的暗示作用。如果改为“蝙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飞行?”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二、提问作用缺乏启发性
提問作用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否则只能做表面文章。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总是会不自觉地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什么“好不好”、“美不美”、“是不是”、“对不对”,等等,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实际上是“启”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答对如流”又有多少的意义和价值呢?
三、提问过程缺乏目的性
问题是支撑教学过程的工具。提问时应当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内容,是问识记、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封闭性问题,还是问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如一位教师在教《七月的天山》一文时,用多媒体放映花朵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问:“这是什么?”
生:花。
师:什么花?
生:……
师:花怎么样?
生:好看。
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很明显,这里教师提问的目的很不明确,其实可以直接问:天山这儿的花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前面的提问都是无效的,浪费了很多时间。
四、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由于缺乏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很容易带有随意性。在上街区外国语小学的实习中,起初明显地感到初到班级,问题提出后,没有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意地喊一下某学生回答,时常会造成这些结果:容易的问题由好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答对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疑难的问题由差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问题按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由易到难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请好、中、差生回答,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能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五、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一些突击式的提问,效果并不好,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间互动协作,达到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笔者现把这些年来听课时发现的一些教师提问出现的问题总结归纳如下。
一、提问内容缺乏科学性
提问内容合乎科学性,它包括提问要明确、具体;表达必须准确无误;用词要恰当,无歧义。例如在《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在解释蝙蝠飞行原理时,若问:“蝙蝠在什么时候才能飞行?”部分学生答出:“在夜晚飞行。”这是再提问中用词不当造成的学生答错,其中的“时候”一词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答案必须和时间因子有关系”的暗示作用。如果改为“蝙蝠在什么条件下才能飞行?”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提问内容的科学性是学生获得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认识。
二、提问作用缺乏启发性
提問作用要具备启发性,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否则只能做表面文章。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总是会不自觉地提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无聊的问题。什么“好不好”、“美不美”、“是不是”、“对不对”,等等,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实际上是“启”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一问齐答,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像一架预先设计好程序的机器,这样的“答对如流”又有多少的意义和价值呢?
三、提问过程缺乏目的性
问题是支撑教学过程的工具。提问时应当明确自己在教什么内容,是问识记、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封闭性问题,还是问分析、综合、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漫无目的、信口开河式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大忌。如一位教师在教《七月的天山》一文时,用多媒体放映花朵的图片,然后指着屏幕问:“这是什么?”
生:花。
师:什么花?
生:……
师:花怎么样?
生:好看。
师: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很明显,这里教师提问的目的很不明确,其实可以直接问:天山这儿的花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前面的提问都是无效的,浪费了很多时间。
四、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由于缺乏对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课堂提问的对象选择很容易带有随意性。在上街区外国语小学的实习中,起初明显地感到初到班级,问题提出后,没有考虑到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学习状况,随意地喊一下某学生回答,时常会造成这些结果:容易的问题由好学生回答,由于未能切入疑难点,学生答对如流,但是得不到思维训练,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疑难的问题由差学生回答,学生虽经努力思考,但仍答错,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后来我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把问题按识记、理解、应用层次,由易到难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请好、中、差生回答,就能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他们都能形成“我能学好,我能学得更好”的良好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五、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
课堂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一些突击式的提问,效果并不好,不但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水平上,不能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请学生回答,为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一个优秀学生往往也在于他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会提问的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有助于积极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提问现状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消除的,只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出每一个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间互动协作,达到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