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 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启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起草工作中,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重要 内容。如何从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的角度,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从而做好“十二五”电子政务的规划编制工作,是当前电子政务领导机构面临的首要任务。
为使各地各部门更好地认识“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工作重点,10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在南京组织举办了全国地方电子政务干部培训班,就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电子政务应用的影响,以及各地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应用中涌现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授课指导和交流学习。来自全国10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信息化主管部门的117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徐愈司长对参训学员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对电子政务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二是对国家十多年来电子政务发展过程形成的基本经验要有总体了解;三是对国际国内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发展动力要有基本把握;四是对今后如何开展电子政务工作要有一个基本思考,形成新的思路。
应邀在此次培训班上授课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王安耕、宁家骏等专家结合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趋势上要把握“融合、整合、渗透”六字要诀;以及“电子政务原则上的驱动力量是需求而非技术”的鲜明观点。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经信委、无锡市人口计生委等单位分别就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试点情况,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外包、政府网站发展、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人口信息共享和综合信息服务等电子政务的具体应用工作,与学员们交流探讨。此外,培训班还组织学员赴江苏省地税江宁数据中心、南京建邺区信息中心、南京市公安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政务处章晓杭处长在为期五天的培训结束时总结说:“十二五”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矛盾凸显期。如何破解矛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他希望大家通过培训,能够学以致用,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本单位、本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
本刊根据培训班授课老师的讲课录音整理了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信息化发展大趋势:融合、整合、渗透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高新民
面临新形势
今年是个规划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大家都在考虑、研究,并开始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当前,我们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形势。
第一,要考虑我们国家在十二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把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思路来要求,这一点已经明确。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把信息化和政务的结合,并以此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要认清电子政务本身的形势。1993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到2001年,我们做了电子政务的一些示范工程和推动工程。200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电子政务的17号文件,该文件的建设框架一直延续至今。即:建设一个统一网络,内网和外网,内网到副省级城市,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外网可以延伸到地方,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建设四个基础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十二个重大的国家级信息化电子政务工程,重点是金税、金财、金审、金关、金卡、金桥等。
我们要认真总结最近十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分析它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应该把握的趋势。只有认清了当前电子政务的现状、问题和任务,才能形成今后发展的大思路。
第三,要关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在电子政务推进中,如何新的技术为我所用,尤其是怎么样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到我们新的电子政务规划当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电子政务的推进要以业务为驱动而不是技术,但不等同于我们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就不要充分利用和研究新技术。相反,我们要思考在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中,有哪些新技术、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要思考怎样去利用它。
发展大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可以归结为“三性”: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性,社会和谐发展必要性,环保资源矛盾尖锐性。这三个“性”引发国家发展模式转型呼声高涨,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更科学,即要发展知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包容,即要达到区域、城乡、群体的均衡;更可持续,即资源利用的充分和环境保护的改善。因此,“十二五”期间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围绕矛盾点和问题点的所在。这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十年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展巨大、成效显著,有很多的案例和数据可以佐证。如, 18个国家级重大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共建设信息系统70多个,支撑的政府核心业务超过100项;2010年,工信部组织开展的部分省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数据显示,省市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信息水平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较高,普遍在80%以上;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扩大应用领域,特别是在综合治税、人口管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方面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00%,省市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9.1%。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服务框架已经形成;电子政务还延伸到社区和农村。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推进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正视。
一是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融合度不够,电子政务战略意义并未凸显。这是因为现在的电子政务只是在战术层上发挥出作用,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是在战略上与政府的职能转、管理推动、职能转变、模式创新等方面还不同步。
二是业务联动,资源整合难度大,影响效能发挥。这是因为以前的电子政务都是以一个部门为单位的推动模式,是以机构政务为取向;而不是以解决国家、政府的社会、经济和民生的矛盾和问题为指向。这也是资源整合和业务联动难度大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电子政务在支撑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效能受到影响。
三是部门管理功能强化,公共服务功能相对薄弱。过去的这段时间,我们重视了部门管理的功能强化,但是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虽然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相对比较薄弱。
四是推进信息化主要靠的还是传统路子。比如,项目的建设基本上是由业务部门或者说是技术部门来发起,其他部门参与度不高,领导层日常的协调跟踪比较少,与电子政务本身需要“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融合起来一起推进”的要求不太相配。这种机制也是需要引起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电子政务下一步总体的发展趋势要抓住六个字:
融合——信息技术要与政务目标、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融合。
整合——从网络层、资源层、应用层跨部门整合推进,解决宏观矛盾和问题。
渗透——电子政务的应用面要扩展,使所有的公务员、所有的老百姓都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中受益,进一步用好信息通信技术,建设效能型电子政务。
政府网站的四大核心任务:
政务、服务、公开、沟通
》上海市政府公众网管理中心主任 孙松涛
政府网站有四大核心任务:政务、服务、公开、沟通。政务要拓展网上办事;服务要提供便民服务;公开要发布权威信息;沟通要构建互动渠道。
信息公开:一个条例两个关系三个第一
一个条例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两个关系
此条例与各地方、各部门实施办法之间的不同在于:《条例》是纲领性文件,每个部门、每个地区依据此纲领性文件制定了地方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因此,《条例》是相对稳定的,而《办法》可能会随着工作的开展不断深化。
条例与《保密法》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制衡,又互补。关键在于要建立一套机制和体制。上海有一个由政府办公厅、保密局、经信委、市委办公厅等相关的七八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凡是涉及到把握不定的信息,都递交到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这里有个原则:该“保”的要“密”;该“公”的一定要“开”。这里的“保”,不是指保密,而是指保护。因为有时候信息并不是一个秘密,但是公开之后可能会影响社会安定,危及政府形象,该保护的信息一定要保护。这里的“公”,也不是“公开”,而是指与公众相关的信息。
三个第一
第一平台。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是政府网站。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政府公报、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社区信息苑和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等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公开渠道,但政府网站是政府公开信息的第一平台。因为政府网站公开信息的优势是其他形式不能相比的:一是公开的及时性。可以走在传统媒体的前面。二是辐射的广泛性。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在瞬间辐射全球。三是获取的便捷性。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只要能上网,就能查询并获取信息。四是利用的灵巧性。可以轻松下载,电子方式携带,非常灵巧。五是信息的完整性。政府网站具有强大的信息沉淀和积累功能,而且不受篇幅限制,完整地记录或表述。六是汇聚的裂变性。可以将相关信息集聚,形成各种专题,以最快和最简洁的方式汇聚信息,起到裂变的作用。七是减少物质、沟通、精神和时间成本。网站信息的获得可以极大地减少民众的信息申请,或相互打听而带来的物质及精神的成本负担,使全体民众可以平等地行使其知情权,并得到权威准确的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一时间。一个文件产生之后,必须在第一时间上网。上海的第一时间概念是指在一个小时之内。领导批了,部门确认后付印。当红头文件的纸质出来,准备往下发之时便上网公开,这就是第一时间。
第一源头。政府网站,可以说是公开信息的第一个源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好两个“关”。第一,严格区分公开与不公开内容,把好信息来源关。信息的公开,可以采取谁提供,谁把关的原则,由信息提供部门对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同时要注意信息的连续性,比如对规范性文件连续编号,将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归类,而将免予公开的信息以另外的文号方式发放。第二,制定严格的信息公开程序,把好信息出口关。根据不同性质的信息,比如有静态信息、动态信息、过程信息和互动信息,制定严格的信息公开和反馈程序。要有专人负责程序执行,有较高层次的领导进行公开前的最终程序审定。
网上办事、公共服务:一个核 两个高 三个一 四个难
实施网上办事及网上的公共服务,要以事项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其中以事项为核心,集聚了十大要素,即:在线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表格下载、办事指南、办理机构、相关法规、网上咨询、监督投诉、便民问答。
网上的办事和服务具备了高透明和高效率,即:阳光下不晒黑,亮家底不献丑;优化流程减环节,强化办理争时间。同时,必须贯彻一套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核心),搭建一个网上审批管理服务平台(载体),和建立一个网上政务大厅(窗口)。
当然,要提供理想的网上服务,就当前的现状难度重重:协同处理难;资源共享难;安全监管难;应用推广难。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模糊部门,清晰业务。
政民互动:多渠道 树品牌 抓反馈 重实效
政民互动的方式有很多,如在线访谈,领导信箱,公示,征集等等。现在最流行的是网络问政。上海有一个网上办公会,把所有的委办局领导召集起来,让网民提问题;选择20个网民到现场监督,区长、副区长、分管领导都在现场,能在一个小时内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在一周内解决。
网上的互动栏目也要有品牌意识。上海有个“马大嫂”(上海话)论坛,专门讨论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品牌。我们可以尝试由省、市或者是各部门树立“三公”(公益性强的、公众关注度高的、公权大的)品牌的互动活动,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和便捷。
有了互动,没有反馈,就形同虚设。这方面沈阳做的很好,上海也在做。百姓来了多少信,反映的事情属于哪个委办局,办理情况怎么样,群众满意度高不高,都在网上晒出来。只有把反馈工作抓好,才能让百姓看到实效。
而产生实效的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上海市的在线访谈,每年年初由各部门上报主题时,后面必附上“能解决哪几个问题”的说明。凡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上。因为,一年做多少期在线访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解决几个问题。
以“两手抓”突破“共享与协同”瓶颈
》无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管理处处长杨如年
人口信息数据库是城市的基础数据库之一,是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人口信息数据对于领导决策、发展规划、政策研究、项目论证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服务支撑作用,对于其他基础数据库和政务信息系统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长期以来,人口信息在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隔离,互不共享,更难业务协同,各自成为信息孤岛。一些部门业务系统虽然包含了大量的人口信息,但是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共享使用。
无锡市领导亲自组织协调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用“一手抓信息平台建设,一手抓工作体制建设”的工作方法,解决人口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考虑到无锡市已建成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纵横贯通的政务网,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连通的网络体系,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政务网建设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由市人口计生委具体实施,通过政府公开招标,实行服务外包,将项目委托电信公司开发建设。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经过近两年时间,无锡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全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库五平台”。“一库”即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全市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五平台”即部门信息交换平台、社区信息采集平台、在线决策分析平台、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监控管理平台。
信息是基础,制度是保障。有了人口信息管理的工具和载体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人口综合信息统一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以解决人扣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问题,切实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全面、及时、准确地获取人口信息。
为此,无锡市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确定全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部门,明确由无锡市人口计生委履行全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职能;二是明确相关部门提供人口信息职责,要求有关成员单位适时向市人口计生委提供本部门掌握的人口信息;三是建立社区人口信息动态采集管理机制,在社区设置专门的信息采集岗位,选配专业信息管理员,将采集的人口综合信息录入上传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各职能部门,做到一人一单,一日一清,及时传送。实现基层人口信息的动态采集和更新维护。
如今,这些人口信息同时在为人口统计、领导决策、发展规划、课题研究、重大项目,以及部门工作、社区平台、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和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服务。
为使各地各部门更好地认识“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实现路径和工作重点,10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在南京组织举办了全国地方电子政务干部培训班,就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电子政务应用的影响,以及各地各部门在电子政务应用中涌现的典型经验进行了授课指导和交流学习。来自全国10个副省级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信息化主管部门的117位学员参加了此次培训。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徐愈司长对参训学员提出了四个基本要求:一是要对电子政务发展状况作出基本判断;二是对国家十多年来电子政务发展过程形成的基本经验要有总体了解;三是对国际国内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发展方向、发展动力要有基本把握;四是对今后如何开展电子政务工作要有一个基本思考,形成新的思路。
应邀在此次培训班上授课的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高新民、王安耕、宁家骏等专家结合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电子政务发展总体趋势上要把握“融合、整合、渗透”六字要诀;以及“电子政务原则上的驱动力量是需求而非技术”的鲜明观点。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上海市经信委、无锡市人口计生委等单位分别就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估试点情况,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外包、政府网站发展、地方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人口信息共享和综合信息服务等电子政务的具体应用工作,与学员们交流探讨。此外,培训班还组织学员赴江苏省地税江宁数据中心、南京建邺区信息中心、南京市公安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政务处章晓杭处长在为期五天的培训结束时总结说:“十二五”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矛盾凸显期。如何破解矛盾,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探索。他希望大家通过培训,能够学以致用,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本单位、本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
本刊根据培训班授课老师的讲课录音整理了部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信息化发展大趋势:融合、整合、渗透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高新民
面临新形势
今年是个规划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大家都在考虑、研究,并开始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当前,我们在制定电子政务规划时,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形势。
第一,要考虑我们国家在十二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把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和思路来要求,这一点已经明确。我们面临的任务是要把信息化和政务的结合,并以此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第二,要认清电子政务本身的形势。1993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到2001年,我们做了电子政务的一些示范工程和推动工程。200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推进电子政务的17号文件,该文件的建设框架一直延续至今。即:建设一个统一网络,内网和外网,内网到副省级城市,与互联网物理隔离;外网可以延伸到地方,与互联网逻辑隔离;建设四个基础数据库,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建设十二个重大的国家级信息化电子政务工程,重点是金税、金财、金审、金关、金卡、金桥等。
我们要认真总结最近十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分析它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应该把握的趋势。只有认清了当前电子政务的现状、问题和任务,才能形成今后发展的大思路。
第三,要关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在电子政务推进中,如何新的技术为我所用,尤其是怎么样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到我们新的电子政务规划当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尽管电子政务的推进要以业务为驱动而不是技术,但不等同于我们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就不要充分利用和研究新技术。相反,我们要思考在十二五发展规划过程中,有哪些新技术、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要思考怎样去利用它。
发展大趋势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可以归结为“三性”: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性,社会和谐发展必要性,环保资源矛盾尖锐性。这三个“性”引发国家发展模式转型呼声高涨,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更科学,即要发展知识型、高附加值的产业;更包容,即要达到区域、城乡、群体的均衡;更可持续,即资源利用的充分和环境保护的改善。因此,“十二五”期间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要围绕矛盾点和问题点的所在。这也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十年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展巨大、成效显著,有很多的案例和数据可以佐证。如, 18个国家级重大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共建设信息系统70多个,支撑的政府核心业务超过100项;2010年,工信部组织开展的部分省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调查数据显示,省市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信息水平都有较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较高,普遍在80%以上;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断扩大应用领域,特别是在综合治税、人口管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方面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中央部委政府网站的普及率已经达到100%,省市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99.1%。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服务框架已经形成;电子政务还延伸到社区和农村。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推进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也确确实实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正视。
一是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融合度不够,电子政务战略意义并未凸显。这是因为现在的电子政务只是在战术层上发挥出作用,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是在战略上与政府的职能转、管理推动、职能转变、模式创新等方面还不同步。
二是业务联动,资源整合难度大,影响效能发挥。这是因为以前的电子政务都是以一个部门为单位的推动模式,是以机构政务为取向;而不是以解决国家、政府的社会、经济和民生的矛盾和问题为指向。这也是资源整合和业务联动难度大的根本原因,从而导致电子政务在支撑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上的效能受到影响。
三是部门管理功能强化,公共服务功能相对薄弱。过去的这段时间,我们重视了部门管理的功能强化,但是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虽然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相对比较薄弱。
四是推进信息化主要靠的还是传统路子。比如,项目的建设基本上是由业务部门或者说是技术部门来发起,其他部门参与度不高,领导层日常的协调跟踪比较少,与电子政务本身需要“部门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融合起来一起推进”的要求不太相配。这种机制也是需要引起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电子政务下一步总体的发展趋势要抓住六个字:
融合——信息技术要与政务目标、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目标进一步融合。
整合——从网络层、资源层、应用层跨部门整合推进,解决宏观矛盾和问题。
渗透——电子政务的应用面要扩展,使所有的公务员、所有的老百姓都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中受益,进一步用好信息通信技术,建设效能型电子政务。
政府网站的四大核心任务:
政务、服务、公开、沟通
》上海市政府公众网管理中心主任 孙松涛
政府网站有四大核心任务:政务、服务、公开、沟通。政务要拓展网上办事;服务要提供便民服务;公开要发布权威信息;沟通要构建互动渠道。
信息公开:一个条例两个关系三个第一
一个条例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的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两个关系
此条例与各地方、各部门实施办法之间的不同在于:《条例》是纲领性文件,每个部门、每个地区依据此纲领性文件制定了地方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因此,《条例》是相对稳定的,而《办法》可能会随着工作的开展不断深化。
条例与《保密法》则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既制衡,又互补。关键在于要建立一套机制和体制。上海有一个由政府办公厅、保密局、经信委、市委办公厅等相关的七八个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凡是涉及到把握不定的信息,都递交到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这里有个原则:该“保”的要“密”;该“公”的一定要“开”。这里的“保”,不是指保密,而是指保护。因为有时候信息并不是一个秘密,但是公开之后可能会影响社会安定,危及政府形象,该保护的信息一定要保护。这里的“公”,也不是“公开”,而是指与公众相关的信息。
三个第一
第一平台。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是政府网站。尽管我国已初步形成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政府公报、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点、社区信息苑和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等覆盖城乡、多层次的公开渠道,但政府网站是政府公开信息的第一平台。因为政府网站公开信息的优势是其他形式不能相比的:一是公开的及时性。可以走在传统媒体的前面。二是辐射的广泛性。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在瞬间辐射全球。三是获取的便捷性。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只要能上网,就能查询并获取信息。四是利用的灵巧性。可以轻松下载,电子方式携带,非常灵巧。五是信息的完整性。政府网站具有强大的信息沉淀和积累功能,而且不受篇幅限制,完整地记录或表述。六是汇聚的裂变性。可以将相关信息集聚,形成各种专题,以最快和最简洁的方式汇聚信息,起到裂变的作用。七是减少物质、沟通、精神和时间成本。网站信息的获得可以极大地减少民众的信息申请,或相互打听而带来的物质及精神的成本负担,使全体民众可以平等地行使其知情权,并得到权威准确的信息,节省了大量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一时间。一个文件产生之后,必须在第一时间上网。上海的第一时间概念是指在一个小时之内。领导批了,部门确认后付印。当红头文件的纸质出来,准备往下发之时便上网公开,这就是第一时间。
第一源头。政府网站,可以说是公开信息的第一个源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好两个“关”。第一,严格区分公开与不公开内容,把好信息来源关。信息的公开,可以采取谁提供,谁把关的原则,由信息提供部门对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核。同时要注意信息的连续性,比如对规范性文件连续编号,将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归类,而将免予公开的信息以另外的文号方式发放。第二,制定严格的信息公开程序,把好信息出口关。根据不同性质的信息,比如有静态信息、动态信息、过程信息和互动信息,制定严格的信息公开和反馈程序。要有专人负责程序执行,有较高层次的领导进行公开前的最终程序审定。
网上办事、公共服务:一个核 两个高 三个一 四个难
实施网上办事及网上的公共服务,要以事项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其中以事项为核心,集聚了十大要素,即:在线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表格下载、办事指南、办理机构、相关法规、网上咨询、监督投诉、便民问答。
网上的办事和服务具备了高透明和高效率,即:阳光下不晒黑,亮家底不献丑;优化流程减环节,强化办理争时间。同时,必须贯彻一套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核心),搭建一个网上审批管理服务平台(载体),和建立一个网上政务大厅(窗口)。
当然,要提供理想的网上服务,就当前的现状难度重重:协同处理难;资源共享难;安全监管难;应用推广难。要解决这些难题,唯有模糊部门,清晰业务。
政民互动:多渠道 树品牌 抓反馈 重实效
政民互动的方式有很多,如在线访谈,领导信箱,公示,征集等等。现在最流行的是网络问政。上海有一个网上办公会,把所有的委办局领导召集起来,让网民提问题;选择20个网民到现场监督,区长、副区长、分管领导都在现场,能在一个小时内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在一周内解决。
网上的互动栏目也要有品牌意识。上海有个“马大嫂”(上海话)论坛,专门讨论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是一个品牌。我们可以尝试由省、市或者是各部门树立“三公”(公益性强的、公众关注度高的、公权大的)品牌的互动活动,给百姓真正的实惠和便捷。
有了互动,没有反馈,就形同虚设。这方面沈阳做的很好,上海也在做。百姓来了多少信,反映的事情属于哪个委办局,办理情况怎么样,群众满意度高不高,都在网上晒出来。只有把反馈工作抓好,才能让百姓看到实效。
而产生实效的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上海市的在线访谈,每年年初由各部门上报主题时,后面必附上“能解决哪几个问题”的说明。凡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上。因为,一年做多少期在线访谈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解决几个问题。
以“两手抓”突破“共享与协同”瓶颈
》无锡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信息管理处处长杨如年
人口信息数据库是城市的基础数据库之一,是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人口信息数据对于领导决策、发展规划、政策研究、项目论证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服务支撑作用,对于其他基础数据库和政务信息系统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长期以来,人口信息在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相互隔离,互不共享,更难业务协同,各自成为信息孤岛。一些部门业务系统虽然包含了大量的人口信息,但是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共享使用。
无锡市领导亲自组织协调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用“一手抓信息平台建设,一手抓工作体制建设”的工作方法,解决人口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考虑到无锡市已建成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四级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纵横贯通的政务网,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连通的网络体系,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托政务网建设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建设由市人口计生委具体实施,通过政府公开招标,实行服务外包,将项目委托电信公司开发建设。从2008年上半年开始,经过近两年时间,无锡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全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库五平台”。“一库”即包括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在内的全市全员人口信息数据库;“五平台”即部门信息交换平台、社区信息采集平台、在线决策分析平台、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和监控管理平台。
信息是基础,制度是保障。有了人口信息管理的工具和载体之后,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人口综合信息统一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以解决人扣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问题,切实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全面、及时、准确地获取人口信息。
为此,无锡市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确定全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部门,明确由无锡市人口计生委履行全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职能;二是明确相关部门提供人口信息职责,要求有关成员单位适时向市人口计生委提供本部门掌握的人口信息;三是建立社区人口信息动态采集管理机制,在社区设置专门的信息采集岗位,选配专业信息管理员,将采集的人口综合信息录入上传市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各职能部门,做到一人一单,一日一清,及时传送。实现基层人口信息的动态采集和更新维护。
如今,这些人口信息同时在为人口统计、领导决策、发展规划、课题研究、重大项目,以及部门工作、社区平台、计划生育,区域协作和其他信息系统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