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差,特别是在学习数学方面表现得尤为困难,对于此中的原因本文作者做了调查研究,并提出了转化学困生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校出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学生数量骤增。但是目前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而中职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其中有一部分是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笔者对960名职高一年级学生抽样后,设计了学情调查、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摸底测试、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问题和不足、对学生作业及练习情况跟踪检查、家庭情况等多个项目,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座谈、数据分析,发现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笔者在此主要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阐述。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有的学困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学习,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学数学无用;有的学困生视学习为负担,读书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和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作业抄袭,应付教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意志不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差,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太多的失败使他们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导致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数学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结构不完整,仅有一点数学知识也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题目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被动。他们只重视知识结论,生搬硬套,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学困生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对实际问题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
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7.依赖心理强。学困生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教师和同学的讲解上,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数学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
二、外部原因
1.小學阶段的基础差。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不能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数学学习困难,长期积累,导致恶性循环。
2.教材的原因。初中小学相比,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作业量大,学生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了数学课的学习,导致到职校学习更加困难。
3.应试教育的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在初中,部分教师初一重视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4.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
戏厅的吸引,再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社会功利化思想对教师的冲击,致使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产生心理偏差,体罚、讽刺、挖苦学生,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家庭的原因。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一些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溺爱子女,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了自私、蛮横的不良性格,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善意的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教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留守学生身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造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脱节。另外,突发事件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自然灾害等,致使一些学生学习中断,心灵遭受重创,从而出现心理偏差,又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鉴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化学困生是不现实的,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们。具体的转化策略如下:
1.消除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利息问题、收益大小问题、利润大小问题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本领”才会大,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2.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普遍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他人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3.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
4.根据学生和专业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目前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内容庞杂,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在知识点的设置上从易到难,降低坡度,低起点,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在教法上采取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对于学困生,不求全会,但求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质的飞跃。
5.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给予学困生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这将会内化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7.加强教学研究,注重数学实践活动。教师应对学情进行流动分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征集数学小论文;数学竞赛;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等等。
实践表明,数学教师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丘维声.数学[基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 中职学校数学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中职学校出现了跨越式大发展的良好局面,学生数量骤增。但是目前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而中职学校所招收的学生中有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其中有一部分是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
笔者对960名职高一年级学生抽样后,设计了学情调查、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摸底测试、数学课堂教学反馈的问题和不足、对学生作业及练习情况跟踪检查、家庭情况等多个项目,通过观察、询问、调查、座谈、数据分析,发现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其成因是极其复杂和多方面的。笔者在此主要从教育教学角度将其阐述。
一、内部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有的学困生认为到职业学校学习,学好专业课就行了,学数学无用;有的学困生视学习为负担,读书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和要求。因此,他们缺乏上进心,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做其它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作业抄袭,应付教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
2.意志不强。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毅力和耐力差,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心。学困生由于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太多的失败使他们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情绪非常低落、沉闷,心理上敏感、脆弱,导致对自己学好数学缺乏自信心。
4.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数学基础差,知识脱节多,结构不完整,仅有一点数学知识也只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深入到实质,题目稍有变化就无从下手。
5.学习方法差,学习效率低。学困生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学习被动。他们只重视知识结论,生搬硬套,有疑问也不及时弄清楚,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
6.认识水平低,思维不力。学困生思考问题表面化,反应慢,表达力差。对实际问题分析综合能力差,概括力和想
象力不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7.依赖心理强。学困生把数学学习的希望寄托在教师和同学的讲解上,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数学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
二、外部原因
1.小學阶段的基础差。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中包含一定数量的成绩不合格者,无法适应初中学习,不能处理好小学与初中的知识衔接,造成数学学习困难,长期积累,导致恶性循环。
2.教材的原因。初中小学相比,教材内容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再加上学科增多,作业量大,学生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了数学课的学习,导致到职校学习更加困难。
3.应试教育的原因。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脱离学生实际,赶进度,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轻”知识的发生过程,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在初中,部分教师初一重视全体,初二重视中等生,到初三。以中上水平的学生为授课对象,这样无疑抛弃了部分学生,严重挫伤了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4.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读大学学费高、不包分配,就业难,以及网吧、游
戏厅的吸引,再加上学校、家长未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读书无用”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教师的原因。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导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社会功利化思想对教师的冲击,致使一些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不进行必要的政治业务学习;讲课敷衍了事,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些教师甚至产生心理偏差,体罚、讽刺、挖苦学生,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家庭的原因。目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一些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溺爱子女,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了自私、蛮横的不良性格,没有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帮助别人的意识,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善意的批评教育记恨在心。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教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这种现象突出表现在留守学生身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外出,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造成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脱节。另外,突发事件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自然灾害等,致使一些学生学习中断,心灵遭受重创,从而出现心理偏差,又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积累,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鉴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想在短时间内转化学困生是不现实的,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他们。具体的转化策略如下:
1.消除思想障碍,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自觉性。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利息问题、收益大小问题、利润大小问题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懂得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在于升学,而是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本领”才会大,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自觉性。
2.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学困普遍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他人的冷落和刺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3.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
4.根据学生和专业实际,制定教学计划。目前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内容庞杂,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精简教学内容,在知识点的设置上从易到难,降低坡度,低起点,重点处放慢速度,及时释疑;在教法上采取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对数学的厌学态度,快速提高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教师对于学困生,不求全会,但求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够达到质的飞跃。
5.加强学法指导,构建数学模型,形成数学能力。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学会”,而且“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6.端正学生人才观、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形成合力。数学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其教学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力强、和谐发展的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家长必须把握好对学困生的期望值,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学困生学习信心不足或不稳定。教师和家长应有意识地给予学困生主动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和信任,这将会内化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成功或进步,学生会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就会更加自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7.加强教学研究,注重数学实践活动。教师应对学情进行流动分析,随时掌握学生的动态,以便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征集数学小论文;数学竞赛;实地考察,收集数据,构建数学模型,等等。
实践表明,数学教师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育真正体现为品格意志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从而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丘维声.数学[基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