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小学数学教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我按照《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采用了多种方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营造课堂氛围,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一、 借助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情感
1.将游戏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教学的有效性。
游戏是学生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刚入学的小学生,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他们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从游戏中让学生知道了数的概念。又如,在给小动物造新房的游戏中学习“5”以内的相邻数。在游戏中,孩子们做小小工程师,帮助小动物造新房。孩子本来就喜欢小动物,对造房子也有兴趣,因此,游戏的过程中都非常愉快,非常投入。教学中,教师要为刚入学的学生学习数学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以伙伴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孩子产生愉悦的情感和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及兴趣。
2.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向逆向转化;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并可能向正向转化。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大厦铺垫的最初基石。我常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课堂上我们是师生,生活中我们是朋友”。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很自觉,高兴地做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最易接受的学习环境就是生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概念"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为考,教学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
例如:在教学“周长”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触摸各种物体的边线,量一量自己和小伙伴的腰围、颈围、手腕的一周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的周长,联系各种操作,学生很容易理解周长的含义。
2.熟悉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注意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要把握教材的内容,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实例,便于学生较为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了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三、合理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和性格特点,设置适当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提高学习自主性和探究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要求,并且要求在选材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境:“3个好朋友到我家里来玩,妈妈拿来6个鲜桃,要平均分给他们三人,每人得几个?有剩余的吗?妈妈接着再拿出7个香蕉,要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得几个?还有剩余的么?分分看,然后请代表说说。”这样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进而喜欢数学。
2.组织学生活动实践,设置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这样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神秘地打开了一个红折子,呈现剪好的对称图形,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愿望。然后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画一画、折一折,哪些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哪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边折边想,怎样能证明是对称图形?同桌可以商量。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操作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枯燥困难,这样就容易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抓住学习要点、降低学习难度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授新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新的知识概念或数学方法,多数学生停留在在“似懂非懂”的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讲完课后及时布置练习题。因为课本上习题不仅难度适中而且紧贴教学内容,所以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所学方法。这样即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又防止了枯燥单一,增加学生对习题的应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一、 借助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学生情感
1.将游戏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教学的有效性。
游戏是学生自愿性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它既能为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的条件,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如刚入学的小学生,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他们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一只猫妈妈,许多小猫,从游戏中让学生知道了数的概念。又如,在给小动物造新房的游戏中学习“5”以内的相邻数。在游戏中,孩子们做小小工程师,帮助小动物造新房。孩子本来就喜欢小动物,对造房子也有兴趣,因此,游戏的过程中都非常愉快,非常投入。教学中,教师要为刚入学的学生学习数学创设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以伙伴的身份出现,这样有利于孩子产生愉悦的情感和自豪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及兴趣。
2.构建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间情真意切才能使学生满腔热情的投入学习。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向逆向转化;反之,教师对学生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映,并可能向正向转化。大量的实例表明:无论怎样的学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而接受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大厦铺垫的最初基石。我常常和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课堂上我们是师生,生活中我们是朋友”。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很自觉,高兴地做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事,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教师便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到因人施教。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氛围
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强调小学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最易接受的学习环境就是生活,所以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概念"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为考,教学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
例如:在教学“周长”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触摸各种物体的边线,量一量自己和小伙伴的腰围、颈围、手腕的一周等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的周长,联系各种操作,学生很容易理解周长的含义。
2.熟悉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接受能力,要注意生动形象,要注意提问不能太难或太易;要把握教材的内容,举出学生较为熟悉的实例,便于学生较为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请代表说说看。”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了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三、合理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和性格特点,设置适当的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好奇、好动、好问,提高学习自主性和探究的能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教学要求,并且要求在选材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境:“3个好朋友到我家里来玩,妈妈拿来6个鲜桃,要平均分给他们三人,每人得几个?有剩余的吗?妈妈接着再拿出7个香蕉,要平均分给他们,每人得几个?还有剩余的么?分分看,然后请代表说说。”这样联系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进而喜欢数学。
2.组织学生活动实践,设置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为主的活动,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这样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神秘地打开了一个红折子,呈现剪好的对称图形,激起了学生创作的愿望。然后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画一画、折一折,哪些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哪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边折边想,怎样能证明是对称图形?同桌可以商量。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操作中体验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通常感到比较枯燥困难,这样就容易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抓住学习要点、降低学习难度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在授新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新的知识概念或数学方法,多数学生停留在在“似懂非懂”的层次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讲完课后及时布置练习题。因为课本上习题不仅难度适中而且紧贴教学内容,所以容易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所学方法。这样即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又防止了枯燥单一,增加学生对习题的应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