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与教养方式关系探究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9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广州地区1000名初中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初中生及其家长网络使用情况,探讨家长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被诊断为具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初中生占调查总人数的11%,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表明网络成瘾并不存在性别差异;每天或几乎每天都上网的初中生家长占比为81.6%;温暖的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拒绝的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家长引导青少年在互联网技术普遍应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父母教养方式 网络成瘾 网络使用 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17-03
  1.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發展及普遍应用,青少年成长受到了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网民身心发展不成熟,自制力差,好奇心强,容易出现各种偏差行为,由此引起的与网络相关的危险行为时常发生,网络成瘾是其中的典型类型。
  网络成瘾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网络成瘾被证明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学业表现和社会适应性呈显著的负相关,这种危险行为是青少年中流行率较高且危害较严重的行为。青少年网络成瘾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引起广大家长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许多学者们从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指出,个体特征(包括人格、认知和情绪等)和环境因素均对网络成瘾有影响。也有学者从家庭教养方式的角度研究其网络成瘾的影响,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在改变着青少年行为和心理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和能力。而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影响,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普遍性和频繁性,要求家长的教养方式也需要延伸到网络领域,通过利用各种调节方式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干预。
  为进一步研究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广州地区一中学初中生及其家长为例,开展关于广州地区初中生具有网络成瘾倾向及其与教育方式关系的问卷调查研究,考察了初中生及其家长网络使用情况,探讨家长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以便为以家庭为干预中心的解决初中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调查方法与对象
  (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广州某初级中学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3份,有效回收率92.3%,其中男生394人,女生424人,缺失105名。初一年级265人,初二年级295人,初三年级363人,年龄分布为12-15岁(M=13.36,SD=0.89)。在调查中学生的同时,由班主任通知学生家长配合完成家长版问卷,共回收家长版问卷499份。另外将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进行匹配,共匹配305对。匹配和未匹配数据在人口学分布上没有差异。
  (2)调查工具与程序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该问卷由采蒋奖、鲁峥嵘等人(2009)在前人的基础上对s-EMBU的修订版,该量表共包含两个分量表: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21个项目,3个维度(母亲拒绝、母亲情感温暖和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拒绝、父亲情感温暖和父亲过度保护),其中第15题为反向计分项目。采用里克特4点计分,1代表从不,4代表总是。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该问卷由美国学者Young(2009)在DSM-IV中的病理学赌博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开发,为自评Young氏网络成瘾诊断问卷,问卷包含8个条目,采用“是”或“否”计分,5个或以上条目答案为“是”即诊断为具有网络成瘾倾向。
  通过被调查学校的学生处组织相应班级的班主任将问卷发放给学生作答,并邀请学生家长完成家长版问卷并回收。学生问卷采用纸质版,家长问卷采用在线电子版。学生版与家长版问卷的编号统一格式为:学生年级号+班级号+座位号。研究中通过问卷编号对学生及家长问卷进行一一匹配。
  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所测得数据,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经统计,《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各维度上是0.71-0.90。父母版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在各维度上是0.58到0.89。
  3.调查结果分析
  (1)青少年使用网络情况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923名初中生中,除去缺失值,首次使用网络的年龄在9岁以前的共623人,占总人数67.6%,9-12岁占比29.0%,而12岁以上才第一次上网的仅占3.4%,这说明大部分初中生在小学低年级或学龄前阶段已经开始接触和使用网络。
  关于学生多久上网一次,几乎每天都上网的青少年共390人,占总人数的约42.4%,近一半初中生每天都会接触网络;一周上网一到两次的占比为43.9%,与每天上网的人数基本持平;一个月上网一到两次和少于一个月一次的,分别占比9.5%和4.2%。就每天上网时间看,时长在1-2.5小时的初中生共280人,占总人数的31.1%。从上网设备调查结果看,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达到72.3%,人数远高于使用其他设备的人数,这说明智能手机是初中生上网的重要渠道。从近3个月最经常上网地点调查情况,家中上网比例达到97.3%,这表明家庭开展网络教育至关重要。同时,被调查的初中生,48.3%认为父母对自己上网体验有帮助,36.2%认为帮助比较小,而15.5%认为没有帮助。
  青少年在网络上参与的活动主要涉及学习类、娱乐类和社交类活动。在学习类活动方面,青少年每天都参与学习类活动的人数要少于每周或偶尔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但每天使用网络完成作业的人数仍占总人数的12%左右,说明使用网络确实有助于初中生学习。
  从青少年参与娱乐类活动的频率上看(图1),每天上网打游戏的人数最少,偶尔参与娱乐活动的人数最多。同时,分别有66.5%和49.4%从来不玩网络虚拟游戏或在线联机游戏。在网上下载音乐和电影,以及在网络上看视频的比例最高,分布有81.7%和83.5%。   从青少年参与社交活动频率分布上看(图2),几乎每天都参与的社交活动中,占比最高的主要包括:通过网络发送消息(例如:QQ、微信等)占比36.9%,以及浏览自己或他人的社交账号(例如:QQ空间、微博)占比21.6%。网络社交类活动中,从不参与的比例最高的包括:建立网络虚拟身份或角色占比61.3%,浏览网络聊天室占比54.8%,通过网络共享文件占比54.2%。
  (2)青少年家长使用网络情况分析
  每天或几乎每天都上网的青少年家长占比81.6%,而少于或等于一个月上网一到两次的家长只占5.6%,这说明大部分家长使用网络频率较高。认为自己和伴侣的网络指导对孩子的帮助很大的占比26.9%,有点帮助的占59.7%,说明超过80%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网络指导具有不同程度的帮助。
  (3)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关系分析
  由图3可知,所调查的青少年中只有38%的学生完全没有符合网络成瘾倾向描述的症状。总得分为5分及以上者,即可诊断为网络成瘾倾向,共占调查总人数的11%,这一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通过对青少年组数据的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个体在是否网络成瘾的比例上无显著差异(Pearson Chi-Square=0.09,p=0.76),使用Kolmogorov-Smornov Z检验不同性别学生在网络成瘾程度上的差异,发现性别差异不显著(p=1.0)。进一步分组分析发现,初一学生网络成瘾比例高于初二学生(Pearson Chi-Square=7.83,p=0.01),与初三学生无差异(Pearson Chi-Square=2.41,p=0.12)。
  从相关分析表1中可以看出,温暖的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而拒绝的教养方式则呈显著正相关,过度保护与网络成瘾相关系数不显著,表明父采用不同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的网络成瘾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
  4.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表明被诊断为网络成瘾倾向的青少年占调查总人数的11%,人口学上的差异检验表明网络成瘾并不存在性别差异。本研究中之所以没有发现性别之间的差异,可能与男女学生对网络的可得性有关,随着各种智能设备的普及,男女学生对各种网络设备可得性都大大提高。同时,发现不同年级間的差异显著,其中初一要高于初二,但与初三无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刚升入初一的学生由于转换到了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方式和学习要求有所变化,在其心理发展上也更加追求独立和私人空间,因此对网络这种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为减轻现实中不适应的程度而寻求网络安全感的心理需求增加,从而更容易形成网络成瘾。而初三学生则由于学习压力大,更容易通过网络排解压力,寻求慰藉。
  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与网络成瘾倾向成显著正相关,提示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子女的否认、拒绝可能会加重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父母对子女的拒绝是一种负性的教养方式。青少年在父母否认与忽视的教养方式下可能会选择过度使用网络、沉迷网络虚拟世界来逃避现实,麻痹自己。鉴于此结果父母在青少年教育中应该积极寻找青少年的优点和价值,多鼓励和肯定青少年积极的行为表现。建议家长要重视青少年家庭教育,积极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提供给孩子使用的手机功能越简单越好,陪伴孩子一起运用互联网,指导孩子根据实际需要理智地使用网络,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对孩子遇到问题时适时给与积极的反馈。同时,注重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引导孩子与朋友友善相处,及时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通过父母对孩子的温暖回应,促使孩子体会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减少网络成瘾行为的发生。
  本研究只对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做了初步探索,对于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过程路径机制研究存在不足,后续将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发展轨迹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红艳,高欢.成乡结合部初中生网路成瘾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8):1240-1243.
  [2]Lam,L. T. Internet Gaming Addiction,Problematic Use of the Internet,and Sleep Problems:A Systematic Review.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2014,16(4):1-9.
  [3]Spada,M. M. An overview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Addictive Behaviors,2014,39(1):3-6.
  [4]方晓义,刘璐,邓林园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1):100-107.
  [5]丁倩,魏华,张永欣等.自我隐瞒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293-297.
  [6]Li,H.,Wang,S. The role of cognitive distortion in online game addict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J]. Children&Youth Services Review,2013,35(9):1468-1475.
  [7]陈钢.父母在儿童网络素养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青少年学刊,2013,3(3):16-19.
  [8]宋欣欣,张永东,赖小林.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父母教养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26-129.
  [9]李董平,周月月,赵力燕等.累积生态风险与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需要满足和积极结果预期的中介作用[J].心理学报,2016,48(12):1519-1537.
  [10]蒋奖,许燕,蒋苾菁等.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的信效度研究.心理科学,2009,3(1):193-196.
  [11]Young,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2009,1(3):237-244.
  [12]Wu,X. S.,Zhang,Z. H.,Zhao,F.,et al.. Prevalenc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social support and other related factors among adolescents in China[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6(52):103-111.
  [13]魏华.压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作为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从成长环境,还是性格等方面均有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除学生的心里困惑,这就需要以心理层面为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一步的理解,使得每位学生都可以明显的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怀。笔者此次将从学生心理为研究对象,对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中所涉及的诸多情况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探寻,旨在对各学校的教师们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价值。  班级管理 心
期刊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快速获取,数据的极速处理,全覆盖的信息化网络正悄无声息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样,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也普遍运用于幼儿园中,幼儿教育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在为幼儿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互联网+”的背景下研究幼儿教育中的家园共育活动,通过问题的发现与探讨,希望能够为幼儿家园共育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互联网+ 幼儿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
期刊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的教育理念备受重视。那么,如何更好的在高中阶段实行德育教育?如何让德育教育更加生活化呢?本文从高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意义出发,对如何进行生活化高中德育教育展开了一定的论述。  生活化 高中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05-01  1.高中德育教育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
期刊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这时期的儿童的心理不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根据这些原因进行预防和辅导。  青春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20-01  1.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特点和表现  青春期学生心理不健康特点: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從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和其他事物等方面思维狭窄,大部分表现为
期刊
幼儿园家园共育建立在一定的和谐人际关系基础之上,能够将幼儿园教育同家庭教育相结合,按照统一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为幼儿们提供更好的成长氛围,幼儿园要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将幼儿们的成长情况与家长进行对接,让家长们按照科学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能够得到教师在育儿方面的指导,对幼儿教育的方法上更加重视,幼师能够得到家长们的工作支持,教师与家长形成合力,让幼儿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幼
期刊
体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课程的教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与此同时还兼顾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完全采取传统的教学策略,而是呼唤家庭和学校的活动,开展家校合作模式的体育教学。本文旨在围绕初中生体育教育家校互动,以集美区杏南中学为例,探讨如何在初中生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家校共育的优势,促进初中生
期刊
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长远影响,专制型、冷漠型与溺爱型家庭教育对孩子要么过度压抑,要么过度忽视,要么过度关注,这些均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民主型家庭教育是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但与此同时,家长也更需要提升自身文化水平,跟随时代发展潮流,给孩子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 幼儿行为 影响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2
期刊
家庭体育在学生校外体育活动中占据置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学学校体育工作会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庭体育开展的质量。这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之间同样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改善学生校外体育活动时,可从客观分析家庭体育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然后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家庭体育活动的不断深化与改革,利用家庭体育活动的作用,推动校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家庭体育 校外体育 面临问题 实施策略  【中
期刊
幼儿在启蒙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为了减少教育的单一性还需要运用家园合作的方法,促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开发更多额幼儿教育资源也可以促进幼儿教育的多向性发展,因此本文对家园合作教育,促进幼儿的多向性发展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更好的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改变以往的教育情况,  家园共育 幼儿园 合作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期刊
班本化课程是基于本班幼儿、教师、家长等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幼儿发展需要为宗旨,由教师、幼儿和家长共同开发的课程。那么,如何基于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实施班本化课程呢?本文以大班“麦子的秘密”主题活动为例,阐述班本化课程内容来源、目标确定、实施路径的探索。  课程 班本化 生活 经验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8)35-0033-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