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源于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爱学、乐学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中获得汲取知识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兴趣 创新思维
初中美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与其它学科相比,美术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可以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美术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转变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理念就得做到以下“三变”。
第一、变严为和。
传统教学讲求“严师重教”,一味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这样就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喜欢一门学科,激发他们对此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授教于这门学科的老师。那么该学科的任教者就得喜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觉得老师可亲、可信、可敬,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易于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书育人最大的享受、最大的快乐在于自己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学生所需要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喜爱,相互欣赏。真正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和谐的教育。要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到“变严为和”,进而培养与学生之间真挚坦诚的亲友感情,树立良好教师形象,这样学生定能“亲其身,爱其道”,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变主为次。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恰恰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不要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而要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份子,并且参与到他们的绘画、制作、讨论中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第三、变满为半。
传统课堂往往是“满堂灌”,结果是教师“出力不讨好”的抱怨。教师不妨“变满为半”,比如教师讲上一些绘画基础知识,留给学生一会儿绘画时间。这样教师自己讲得不累,学生也学得不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事实上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本质区别吧。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在教材选择和安排上,我采取了一下三种做法。
第一、变窄为宽
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传统美术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临摹,临摹是一种古老的学画方法,确实能帮助初学画者掌握最基本的绘画技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思维受束缚,画面千篇一律。我认为应拓宽传统临摹概念,使临摹教材内容由刻板机械模仿而转化为有变化、有生气的创作,“变窄为宽”,在形式、内容、构图、表现手法等基本概念里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自己的某些想法,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极大的创造空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情感有表现的可能,并且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变无趣为生动。
单纯的教材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画面,增添教材内容,可以达到完善课本的目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绘画能力,如《过去的日子》《我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变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获得情绪的感染,并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再通过互相之间的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兴趣,丰富想象,然后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启发学生力争做到:题材新,范围广,构图巧,构思妙。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幸福感,那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了。
第三、变平为奇。
学生不爱学习,厌学,没有学习兴趣,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氛围太沉闷,授课方式太呆板,所授内容局限于课本太乏味,学生活动时间不够或根本就没有活动时间听得太累,每堂课都太过于平淡无奇了。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变平为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设计生动有味的画题,以吸引学生注意。例如《有趣的“墙”》一课,教师要是仅仅围绕教科书上内容来讲授,学生不仅不易接受,更会觉得太过平淡,无趣。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加入一个小动漫,让学生思考墙是怎么砌起来的,再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型的墙来给学生形成直观感觉,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砌成的?所用材料是什么?那样的形状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寓意?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试着堆砌呢?由一面墙引出这么多有趣,奇特的问题,还允许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不同形状的墙,有趣的墙,这样的作品设计制作过程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啊!学生会没兴趣吗!他们能没有创造的愿望吗! 三、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统一的活动,是二者互动的结果。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改变教学方法,也要做到以下三变:
第一、变抽象为直观。
教材上的知识、画面往往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不能合理运用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性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我经常收集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收集一些名家名作,民间工艺精品,包装盒之类的东西,这些教具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宣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帮助。或是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个性独特的,生活化的教具,这些教具与学生生活较近,学生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如《立体制作——纸塑》中,我自制了一个回族少女,一拿上讲台,学生的眼球马上被吸引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并且产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强烈冲动。再如在《京剧脸谱》一课中,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京剧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然后由剧中人物脸上的图案引向京剧脸谱,再展示各种脸谱,介绍脸谱是“心灵的画面”,它以大胆的想象,写意式地勾画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红脸象征刚烈忠正,绿脸象征蛮横暴躁,白脸象征邪恶奸诈,黑脸象征爽快正直等,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创造性思维也就被极大地激发了。
第二、变静为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学生总是整整齐齐坐着,面对着教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兴趣在规矩中悄然消失,创造性不知如何体现。针对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打破已有的固定座位,根据学习要求,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兴趣小组,自己分工,人人动手,集体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将作品拿到到讲台前面展示、讲解,再以比赛形式进行讲评。这样每节课都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与竞争的乐趣。教师在这全过程中只是点拨、启发、引导,不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分工合作的创作形式,变静为动的学习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第三、变感悟为体验。
美术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内容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有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有引发力。课堂上作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谐优美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进入创造佳境,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室里多张贴一些师生习作,让学生一进教室就知道这是美术课,产生一种强烈地学习、创造的欲望。再如在教学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轻松愉快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得以感染,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自由想象,于无形中受到某种启发,使作画过程中视觉、听觉能和谐一致,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技能的表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做到变,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以兴趣培养为手段,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快乐的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可创新之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苏州中学)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兴趣 创新思维
初中美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与其它学科相比,美术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可以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美术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转变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理念就得做到以下“三变”。
第一、变严为和。
传统教学讲求“严师重教”,一味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这样就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喜欢一门学科,激发他们对此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授教于这门学科的老师。那么该学科的任教者就得喜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觉得老师可亲、可信、可敬,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易于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书育人最大的享受、最大的快乐在于自己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学生所需要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喜爱,相互欣赏。真正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和谐的教育。要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到“变严为和”,进而培养与学生之间真挚坦诚的亲友感情,树立良好教师形象,这样学生定能“亲其身,爱其道”,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变主为次。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恰恰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不要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而要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份子,并且参与到他们的绘画、制作、讨论中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第三、变满为半。
传统课堂往往是“满堂灌”,结果是教师“出力不讨好”的抱怨。教师不妨“变满为半”,比如教师讲上一些绘画基础知识,留给学生一会儿绘画时间。这样教师自己讲得不累,学生也学得不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事实上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本质区别吧。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在教材选择和安排上,我采取了一下三种做法。
第一、变窄为宽
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传统美术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临摹,临摹是一种古老的学画方法,确实能帮助初学画者掌握最基本的绘画技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思维受束缚,画面千篇一律。我认为应拓宽传统临摹概念,使临摹教材内容由刻板机械模仿而转化为有变化、有生气的创作,“变窄为宽”,在形式、内容、构图、表现手法等基本概念里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自己的某些想法,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极大的创造空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情感有表现的可能,并且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变无趣为生动。
单纯的教材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画面,增添教材内容,可以达到完善课本的目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绘画能力,如《过去的日子》《我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变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获得情绪的感染,并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再通过互相之间的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兴趣,丰富想象,然后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启发学生力争做到:题材新,范围广,构图巧,构思妙。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幸福感,那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了。
第三、变平为奇。
学生不爱学习,厌学,没有学习兴趣,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氛围太沉闷,授课方式太呆板,所授内容局限于课本太乏味,学生活动时间不够或根本就没有活动时间听得太累,每堂课都太过于平淡无奇了。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变平为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设计生动有味的画题,以吸引学生注意。例如《有趣的“墙”》一课,教师要是仅仅围绕教科书上内容来讲授,学生不仅不易接受,更会觉得太过平淡,无趣。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加入一个小动漫,让学生思考墙是怎么砌起来的,再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型的墙来给学生形成直观感觉,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砌成的?所用材料是什么?那样的形状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寓意?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试着堆砌呢?由一面墙引出这么多有趣,奇特的问题,还允许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不同形状的墙,有趣的墙,这样的作品设计制作过程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啊!学生会没兴趣吗!他们能没有创造的愿望吗! 三、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统一的活动,是二者互动的结果。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改变教学方法,也要做到以下三变:
第一、变抽象为直观。
教材上的知识、画面往往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不能合理运用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性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我经常收集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收集一些名家名作,民间工艺精品,包装盒之类的东西,这些教具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宣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帮助。或是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个性独特的,生活化的教具,这些教具与学生生活较近,学生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如《立体制作——纸塑》中,我自制了一个回族少女,一拿上讲台,学生的眼球马上被吸引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并且产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强烈冲动。再如在《京剧脸谱》一课中,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京剧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然后由剧中人物脸上的图案引向京剧脸谱,再展示各种脸谱,介绍脸谱是“心灵的画面”,它以大胆的想象,写意式地勾画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红脸象征刚烈忠正,绿脸象征蛮横暴躁,白脸象征邪恶奸诈,黑脸象征爽快正直等,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创造性思维也就被极大地激发了。
第二、变静为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学生总是整整齐齐坐着,面对着教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兴趣在规矩中悄然消失,创造性不知如何体现。针对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打破已有的固定座位,根据学习要求,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兴趣小组,自己分工,人人动手,集体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将作品拿到到讲台前面展示、讲解,再以比赛形式进行讲评。这样每节课都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与竞争的乐趣。教师在这全过程中只是点拨、启发、引导,不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分工合作的创作形式,变静为动的学习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第三、变感悟为体验。
美术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内容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有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有引发力。课堂上作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谐优美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进入创造佳境,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室里多张贴一些师生习作,让学生一进教室就知道这是美术课,产生一种强烈地学习、创造的欲望。再如在教学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轻松愉快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得以感染,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自由想象,于无形中受到某种启发,使作画过程中视觉、听觉能和谐一致,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技能的表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做到变,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以兴趣培养为手段,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快乐的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可创新之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苏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