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ee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源于兴趣,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教师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点燃智慧火花的导火索,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爱学、乐学的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中获得汲取知识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美术教育 兴趣 创新思维
  初中美术教育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与其它学科相比,美术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可以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养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然而在美术教学中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以下我将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做到转变教学理念,要转变教学理念就得做到以下“三变”。
  第一、变严为和。
  传统教学讲求“严师重教”,一味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这样就疏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要让学生喜欢一门学科,激发他们对此门学科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授教于这门学科的老师。那么该学科的任教者就得喜爱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觉得老师可亲、可信、可敬,这样在学习活动中就易于形成轻松愉快的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书育人最大的享受、最大的快乐在于自己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学生所需要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相互喜爱,相互欣赏。真正的教育是平等的教育,和谐的教育。要建立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到“变严为和”,进而培养与学生之间真挚坦诚的亲友感情,树立良好教师形象,这样学生定能“亲其身,爱其道”,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变主为次。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新课程要求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恰恰是一切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不要强求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作品是一项任务”这样的错觉,而要让学生觉得上美术课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坐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份子,并且参与到他们的绘画、制作、讨论中去,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第三、变满为半。
  传统课堂往往是“满堂灌”,结果是教师“出力不讨好”的抱怨。教师不妨“变满为半”,比如教师讲上一些绘画基础知识,留给学生一会儿绘画时间。这样教师自己讲得不累,学生也学得不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事实上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学方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的学习方法,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这也就是“授之以鱼”与“授之以渔”的本质区别吧。积极互动,教学相长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最终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内容是学生创造愿望的最基本源泉。在教材选择和安排上,我采取了一下三种做法。
  第一、变窄为宽
  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在传统美术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临摹,临摹是一种古老的学画方法,确实能帮助初学画者掌握最基本的绘画技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思维受束缚,画面千篇一律。我认为应拓宽传统临摹概念,使临摹教材内容由刻板机械模仿而转化为有变化、有生气的创作,“变窄为宽”,在形式、内容、构图、表现手法等基本概念里在一定程度上加入自己的某些想法,这样能给学生一个极大的创造空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情感有表现的可能,并且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二、变无趣为生动。
  单纯的教材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画面,增添教材内容,可以达到完善课本的目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绘画能力,如《过去的日子》《我的故事》《最后的晚餐》等,这些内容都有一定的情节,都可以变成一则有趣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讲述,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获得情绪的感染,并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再通过互相之间的讨论、交流,进一步激发兴趣,丰富想象,然后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启发学生力争做到:题材新,范围广,构图巧,构思妙。这样学生在绘画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学习的幸福感,那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了。
  第三、变平为奇。
  学生不爱学习,厌学,没有学习兴趣,很重要的原因是课堂氛围太沉闷,授课方式太呆板,所授内容局限于课本太乏味,学生活动时间不够或根本就没有活动时间听得太累,每堂课都太过于平淡无奇了。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变平为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设计生动有味的画题,以吸引学生注意。例如《有趣的“墙”》一课,教师要是仅仅围绕教科书上内容来讲授,学生不仅不易接受,更会觉得太过平淡,无趣。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加入一个小动漫,让学生思考墙是怎么砌起来的,再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各类型的墙来给学生形成直观感觉,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砌成的?所用材料是什么?那样的形状有什么规律?有什么寓意?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试着堆砌呢?由一面墙引出这么多有趣,奇特的问题,还允许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不同形状的墙,有趣的墙,这样的作品设计制作过程是一次多么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啊!学生会没兴趣吗!他们能没有创造的愿望吗!   三、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统一的活动,是二者互动的结果。多种教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改变教学方法,也要做到以下三变:
  第一、变抽象为直观。
  教材上的知识、画面往往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不能合理运用的。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性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领会教学内容。我经常收集一些新颖、独特的教具,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收集一些名家名作,民间工艺精品,包装盒之类的东西,这些教具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宣染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极大的帮助。或是自己动手制作一些个性独特的,生活化的教具,这些教具与学生生活较近,学生容易在心理上接受。如《立体制作——纸塑》中,我自制了一个回族少女,一拿上讲台,学生的眼球马上被吸引住,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并且产生了自己动手制作的强烈冲动。再如在《京剧脸谱》一课中,我先给学生放了一段京剧视频,给学生以直观感受。然后由剧中人物脸上的图案引向京剧脸谱,再展示各种脸谱,介绍脸谱是“心灵的画面”,它以大胆的想象,写意式地勾画出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红脸象征刚烈忠正,绿脸象征蛮横暴躁,白脸象征邪恶奸诈,黑脸象征爽快正直等,用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创造性思维也就被极大地激发了。
  第二、变静为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学生总是整整齐齐坐着,面对着教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很少有交流的机会,久而久之,兴趣在规矩中悄然消失,创造性不知如何体现。针对这一现状,我是这样做的:打破已有的固定座位,根据学习要求,结合学习内容,让学生自愿组成学习兴趣小组,自己分工,人人动手,集体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将作品拿到到讲台前面展示、讲解,再以比赛形式进行讲评。这样每节课都能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与竞争的乐趣。教师在这全过程中只是点拨、启发、引导,不给学生太多的限制,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分工合作的创作形式,变静为动的学习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更多收获,会给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
  第三、变感悟为体验。
  美术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内容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感染学生,让学生有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有引发力。课堂上作画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和谐优美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进入创造佳境,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教室里多张贴一些师生习作,让学生一进教室就知道这是美术课,产生一种强烈地学习、创造的欲望。再如在教学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的、轻松愉快的音乐,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得以感染,使学生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自由想象,于无形中受到某种启发,使作画过程中视觉、听觉能和谐一致,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技能的表现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要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做到变,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变,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要以兴趣培养为手段,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快乐的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展现。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兴趣,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可创新之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苏州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提高阅读速度为基本方法,探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英语 阅读能力 提升 途径  一、简介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材料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掌握了阅读技能,才有可能熟悉新文章,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最终提高各项技能。  二、阅读研究的概要  随着对外合作的加强,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来使用英语。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在英语的运用中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我
期刊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展开,许多教师都深有同感:新教材、新课程呼唤新的课堂教学。而今天的课程改革为师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更关注学生所需,更愿意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疑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冲击。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和智能的活动,也是情感的抒发和交流。它不是平板单调的,而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于高潮阶段,教育教学的领域都全面强调课程教学中的科学研究。在实践中,教师所使用的不再是那种建立在传统已有经验基础上的教学模式,而往往是以创新去开拓出新的实践领域,新的实践方式。在这样的实践格局中,探究已成为一切实践发展的先导,也是检验实践成功的根本指标。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物理教学开展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认识展开讨论。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探究 科
期刊
[摘要]单元测验或考试是老师摸清学生底子,知道他们究竟哪些内容掌握了,哪些内容还未掌握,需要老师再来一次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的良机。测试后进行试卷讲评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是体现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教师在评讲试卷时却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不留心听讲,评讲试卷时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任课老师一定要运用各种方法来增强课堂评卷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 兴趣 求知欲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中职教师培训主要依靠国家、省、市级的培训,远远满足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跟不上企业生产技术快速更新要求。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水平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其中,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以长沙市高新技术工程学校为例,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此促
期刊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使得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许多一线语文教师在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呈现了诸多问题需要加以认识和即时修正。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呈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能对初中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 问题 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
期刊
课堂是学校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渠道,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要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的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角色,改革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师生关系,真正让学生爱学与乐学。如何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下面,结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实践及了解到的一些情况,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看法。  一、解放思想,实现由主体到客体的转变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合作学习应有它独特的色彩和学科魅力。语文课应把预习环节放在课堂上,科学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方法,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头戏。在设置课堂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给予必要的探索实践,并配有恰当的点拨。以学案中的“合作探讨”“小组展示”为纽带,把语文课堂教学中交往活动的主体定位为学习小组。要想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就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提供快乐合作的环境。每一课时结束都要注重
期刊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体现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为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能健康成长,关键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的教育引导。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指导中等
期刊
[摘要]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协调一致,利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启迪思维,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分析判断,体现过程综合创新培养能力,达到教学目的要求。  导读: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进而全面掌握,教师引导启发给学生学习思路。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例,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讨论,分析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技能和观察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