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以来,门头沟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区域功能定位要求,紧紧围绕建设“三个北京”战略部署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团结带领全区人民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为推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高端、特色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大力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和西部综合服务中心两大功能,全面提高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生态服务能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发展格局。根据新城区、浅山区、深山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构建特点突出、互为支撑、高端发展的规划格局,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新城区建设重点发挥联接首都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山区的作用,以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山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服务区。潭柘寺、王平、妙峰山、军庄及大台、北岭等浅山区域,着力强化承接新城区域功能拓展能力,继续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推进废弃矿山腾退土地综合利用,盘活村镇建设用地,全方位挖掘区域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雁翅、斋堂、清水等深山区域,着力提升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功能,不断扩大林木绿化面积,加强永定河山峡段的环境保护和整治,适度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为全区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支撑,建设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全力构建“一带两线三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带”即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重点打造永定滨水商务区、门城生态商务区、龙泉休闲商务区和三家店旅游文化休闲区等四个高端产业集聚区。“两线”即108国道和109国道发展轴线,重点是以沟域经济为载体,培育和提升旅游休闲、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建立“走廊带沟域、沟沟有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内容多样、特色突出、产业融合的国际、国家级品牌沟域,打造集生态涵养、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带。“三点”即潭柘寺、斋堂、军庄三个重点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政策集成、资金聚焦,发挥“一企一镇”结对合作新机制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产业高端的国际化、现代化旅游度假特色镇。
三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按照依托首都、面向世界、服务市民的要求,构建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充实和完善旅游管理机构,整合区内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扶持民俗旅游发展,培育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系列旅游产品,努力创建国家旅游文化生态示范区和北京市旅游重点发展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产业内涵,重点打造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影视基地、文艺演出、休闲体验等多种产业业态,形成具有门头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石龙经济开发区产业孵化中心和电子商务应用试点示范园;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石龙经济开发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合作,加强门头沟区—西城区产业共建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与后端的市场营销延伸。提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重点,丰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四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大创建国家生态区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按照“山区森林化、城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要求,保持生态建设、修复、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官厅山峡生态治理、山区清洁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推进生态林建设,提高林木绿化率。深化生态修复内涵,建设国家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加大对重点大街、重点地区、老旧小区的整治,进一步加强“一湖十园、五水联动”城市景观体系建设。
五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民生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建设完成采空棚户区定向安置房200万平方米,推进大台、王平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两限”房、廉租房建设,探索推进公租房建设,解决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安置房建设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地区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制度、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体系,建立用人单位、劳动力、服务机构三方合作机制和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保证城乡居民的就业需求。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衔接,推动社会救助标准、养老制度城乡并轨,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加强以公立医院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充和调整医疗资源,启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
“十二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高端、特色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大力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和西部综合服务中心两大功能,全面提高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生态服务能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发展格局。根据新城区、浅山区、深山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构建特点突出、互为支撑、高端发展的规划格局,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新城区建设重点发挥联接首都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山区的作用,以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山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服务区。潭柘寺、王平、妙峰山、军庄及大台、北岭等浅山区域,着力强化承接新城区域功能拓展能力,继续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推进废弃矿山腾退土地综合利用,盘活村镇建设用地,全方位挖掘区域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雁翅、斋堂、清水等深山区域,着力提升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功能,不断扩大林木绿化面积,加强永定河山峡段的环境保护和整治,适度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为全区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支撑,建设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全力构建“一带两线三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带”即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重点打造永定滨水商务区、门城生态商务区、龙泉休闲商务区和三家店旅游文化休闲区等四个高端产业集聚区。“两线”即108国道和109国道发展轴线,重点是以沟域经济为载体,培育和提升旅游休闲、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建立“走廊带沟域、沟沟有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内容多样、特色突出、产业融合的国际、国家级品牌沟域,打造集生态涵养、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带。“三点”即潭柘寺、斋堂、军庄三个重点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政策集成、资金聚焦,发挥“一企一镇”结对合作新机制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产业高端的国际化、现代化旅游度假特色镇。
三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按照依托首都、面向世界、服务市民的要求,构建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充实和完善旅游管理机构,整合区内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扶持民俗旅游发展,培育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系列旅游产品,努力创建国家旅游文化生态示范区和北京市旅游重点发展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产业内涵,重点打造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影视基地、文艺演出、休闲体验等多种产业业态,形成具有门头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石龙经济开发区产业孵化中心和电子商务应用试点示范园;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石龙经济开发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合作,加强门头沟区—西城区产业共建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与后端的市场营销延伸。提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重点,丰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四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大创建国家生态区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按照“山区森林化、城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要求,保持生态建设、修复、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官厅山峡生态治理、山区清洁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推进生态林建设,提高林木绿化率。深化生态修复内涵,建设国家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加大对重点大街、重点地区、老旧小区的整治,进一步加强“一湖十园、五水联动”城市景观体系建设。
五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民生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建设完成采空棚户区定向安置房200万平方米,推进大台、王平等工矿棚户区改造,加快“两限”房、廉租房建设,探索推进公租房建设,解决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安置房建设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发展。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地区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制度、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援助体系,建立用人单位、劳动力、服务机构三方合作机制和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保证城乡居民的就业需求。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衔接,推动社会救助标准、养老制度城乡并轨,建立城乡统一的医疗保障制度,实现社会保障人群全覆盖。加强以公立医院为重点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充和调整医疗资源,启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改革,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