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化来说,禁忌语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在当今“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之下,探究中英语言文化的异同对于提高人们对语言差异的敏感度、消除交流障碍、实现和谐交际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本文从跨文化的视角,结合相关的语用学理论,从具体情境入手,分析中英禁忌语的异同,从而进一步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语言禁忌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禁忌语;跨文化交际;策略
【Abstract】Taboos exist in every singl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probing in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raising awareness of sensitivity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eliminating b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and making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al, by means of certain Pragmatic theori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aboo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real situations.
【Key words】taboo;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作者简介】贝玉,泰山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作者主持的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项目成果。
在我国,“禁忌”一词由来已久。早在汉朝,《后汉书·郎顗传》中云:“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许慎《说文解字》云:“禁,吉凶之忌也”。可见 “禁”和“忌”在意思上是相近的。不论是色气禁忌,婚嫁禁忌,还是动物禁忌,都是人们害怕给自己招来凶险而禁止接触某种事物或做出行为。英语 taboo 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Tongan),原意指“神圣超凡的”,后来逐渐发展为专有名词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广泛使用。古今中外,禁忌都是各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样反映着各种文化现象,禁忌语就是其中一种。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对禁忌语的研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丰富文化知识,开阔视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发生,做一位成功的交际者。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
虽然衍生于不同的背景,但中英两种文化是存在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同样也体现在禁忌语中。
1.词的体现。死亡一直是人们最恐惧、最不愿言说的事,因此跟死亡相关的字词带有很深的禁忌色彩,是不可随便提及的。比如“薨”,本意是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但在古代“薨”用来称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会用于 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平头百姓也有相应的委婉语,比如“卒”。在佛教中,和尚的死称为“坐化”,僧尼之死称为“圆寂”。英语中有关“die”(死)的委婉表达也有很多。“to return to dust /earth” ,尘归尘,土归土,源于上帝用泥土創造了人。go to heaven(去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都是跟宗教文化相关。再比如,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也体现在两种语言的禁忌中。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汉语中有关性别歧视方面的词汇也非常丰富。相当一部分带“女”字旁的字词都有歧视女性的意味,如嫉、媚、妒、婊、妄、奸、妖等。在英语中,带有“man”的单词,mankind(人类)、congressman(国会议员)、policeman(警察)、chairman(主持人)等,都表明男性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普遍高于女性。
2.音的体现。在生产力极低的时代,语言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中西方的人们把这些和灾难相关的发音相似或相同的词汇当作禁忌语,在交际过程中尽力回避发音相似或相同的禁忌语,以防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威胁和不幸。中文里,数字“4”的发音与“死”相近,人们在生活当中就会尽力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比如车牌号,房间号等。送朋友礼物的时候不能送钟表,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寓意不好。在英语中,人们在交际时会用“donkey”替代“ass(驴)”,源于英语中的“ass”和“arse(the bottom part of the body)”同音,可能会引发不适和尴尬。
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性
虽然上述探讨了英汉禁忌语的诸多相似性,但由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明显。
从社会上来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不涉及种族问题,但少数民族受排挤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新中国成立前,对于南方偏远地方的人有“南方蛮夷”之称,意为粗鲁未受教化;“高丽棒子”则是对朝鲜族的戏称;“回子”是对回族人民的称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今这类称呼已经很少听到了。美国种族问题由来已久,一些词显示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比如带有“black”的一些词在词义上带有贬义,“niggruh”也带有轻视的意味。美国总统林肯颁布得《解放黑奴的宣言》使黑人受剥削和歧视的时代成为过去,后来的一些反歧视运动也使得黑人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保障,所以这些词逐渐成了“taboo”,被一些新词所取代。 在生活中,由于人们对动物所持态度不同而对动物寄托不同的寓意。在英语中,若要祝福别人,避免使用带有“chicken”的词,因其带有“怯懦”“胆小”的含义,如Chicken out。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有用鸡来讨彩头的习俗,因为“鸡”“吉”谐音,有“大吉大利”之意。
除此之外,在人称称谓上,数字颜色上,中英禁忌语也是大相径庭。如果想知道如何规避这些禁忌语,首先要就产生这些差异性的原因进行探讨。
三、汉英禁忌语差异性产生原因
1.文化原因。语言的产生可以从社会,文化,认知等方面去分析,而其中,文化对其影响可谓巨大。人类的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习俗等都促进了语言禁忌的形成。英语当中,“Oh, Jesus!”, “Oh, my God!”都是口语当中的常用表达。但对相当虔诚的基督徒来说,直呼神的名字是大不敬的。与此有渊源的数字“13”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禁忌。从价值观上讲,两种文化对于隐私的界定是不一样的,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某些话题的提及会让彼此产生误解。隐私在西方文化中是人权的一部分,大到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小到出去干嘛,晚上吃啥,对他们来讲都是“自己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为贵”,大家互惠互利,亲如一家,所以“吃了吗”类似的表达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历史原因。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之所以持续了那么久,跟严格的。等级制度是有关系的。孔子的礼中,境地、尊卑、长幼、亲疏共为礼,要求人的行为符合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这才谓之有礼。而礼则体现出鲜明的差别性和等级性。所以汉语中有部分禁忌语就是用来区分尊卑贵贱的。从17世纪《人权宣言》发布开始,西方推崇的就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强调平等,独立。所以这点也体现在对人的称谓上,直呼其名并非无礼,相反则是一种示好方式。
四、语言禁忌的应对
“入国问禁,入境问讳,入乡问俗”,了解中英禁忌语的现象,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在交际中采用何种有效策略达到和谐交际的目的是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
1.历时地看待禁忌语的发展。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兼收并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坐井观天,而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对禁忌语进行动态的分析。英语中“woman”一词在过去的英国有情妇之意,不可随意使用;而今,它已失去的禁忌的意思,变为了一个普通词汇。汉语中类似的词有“小姐”,古代用来称呼官僚豪门的富家未嫁少女,而今成了娱乐场所从业女性的代名词。若用来称呼女性,有不尊重之嫌。
2.多积累委婉语。生活中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若无禁忌语,委婉语也会唇亡齿寒,失去存在的意义。李军华先生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委婉语是由于禁忌、出于避免刺激、表示尊重或保护自我而采用不直接表白且能使人感到动听愉悦的说法。”上厕所,中文的委婉语有“去补个妆”“去洗手间”“方便方便”“去一号”等,而英语中会用“wash one’s hand”,“have a rest”,“go to the bathroom”等代替。汉语中说某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会用“他不太正常”“他精神不大好”来代替,而英语中用“ He’s a little confused。”等来替代
3.中性词语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诸如政治问题等敏感问题,为了避免由说话者考虑不周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用中性词语来代替具有禁忌意味的词语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些词语指代准确又不会引起“被轻视”的不满。如过去所说的backward/undeveloped country,现在则用developing /less developed country代替,这样既符合现实情况又容易让人接受。中性词的运用,为跨文化交际雙方平等交流顺利沟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禁忌语是由心理、社会文化、礼貌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文化背景的差异引发了汉英禁忌语的不同。虽然有些禁忌语产生于愚昧和落后,但却蕴含着人们对客观世界不断的探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珍视。在今天,禁忌语的不断发展也给我们的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掌握言语禁忌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搭建传统文化输出的平台,让我们的文化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Borden, G. A. Cultural Orientation: 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关键词】禁忌语;跨文化交际;策略
【Abstract】Taboos exist in every singl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Overseas Promo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probing in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raising awareness of sensitivity to cultural differences, eliminating barriers of communication and making harmoniou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 cultural, by means of certain Pragmatic theories, the thesis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aboo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real situations.
【Key words】taboo;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作者简介】贝玉,泰山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作者主持的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禁忌语对比研究及语言禁忌的应对”项目成果。
在我国,“禁忌”一词由来已久。早在汉朝,《后汉书·郎顗传》中云:“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许慎《说文解字》云:“禁,吉凶之忌也”。可见 “禁”和“忌”在意思上是相近的。不论是色气禁忌,婚嫁禁忌,还是动物禁忌,都是人们害怕给自己招来凶险而禁止接触某种事物或做出行为。英语 taboo 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Tongan),原意指“神圣超凡的”,后来逐渐发展为专有名词在人类学和社会学中广泛使用。古今中外,禁忌都是各个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样反映着各种文化现象,禁忌语就是其中一种。在跨文化交际中,禁忌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有效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对禁忌语的研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丰富文化知识,开阔视野,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发生,做一位成功的交际者。
一、英汉禁忌语的相似性
虽然衍生于不同的背景,但中英两种文化是存在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同样也体现在禁忌语中。
1.词的体现。死亡一直是人们最恐惧、最不愿言说的事,因此跟死亡相关的字词带有很深的禁忌色彩,是不可随便提及的。比如“薨”,本意是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但在古代“薨”用来称诸侯或者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会用于 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平头百姓也有相应的委婉语,比如“卒”。在佛教中,和尚的死称为“坐化”,僧尼之死称为“圆寂”。英语中有关“die”(死)的委婉表达也有很多。“to return to dust /earth” ,尘归尘,土归土,源于上帝用泥土創造了人。go to heaven(去天堂)、with God(和上帝在一起)等都是跟宗教文化相关。再比如,对于女性的性别歧视也体现在两种语言的禁忌中。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汉语中有关性别歧视方面的词汇也非常丰富。相当一部分带“女”字旁的字词都有歧视女性的意味,如嫉、媚、妒、婊、妄、奸、妖等。在英语中,带有“man”的单词,mankind(人类)、congressman(国会议员)、policeman(警察)、chairman(主持人)等,都表明男性在社会当中的地位普遍高于女性。
2.音的体现。在生产力极低的时代,语言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具有神秘的力量。因此中西方的人们把这些和灾难相关的发音相似或相同的词汇当作禁忌语,在交际过程中尽力回避发音相似或相同的禁忌语,以防给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威胁和不幸。中文里,数字“4”的发音与“死”相近,人们在生活当中就会尽力避免使用这个数字,比如车牌号,房间号等。送朋友礼物的时候不能送钟表,因为送钟与“送终”谐音,寓意不好。在英语中,人们在交际时会用“donkey”替代“ass(驴)”,源于英语中的“ass”和“arse(the bottom part of the body)”同音,可能会引发不适和尴尬。
二、英汉禁忌语的差异性
虽然上述探讨了英汉禁忌语的诸多相似性,但由于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更为明显。
从社会上来看,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不涉及种族问题,但少数民族受排挤的现象也是存在的。新中国成立前,对于南方偏远地方的人有“南方蛮夷”之称,意为粗鲁未受教化;“高丽棒子”则是对朝鲜族的戏称;“回子”是对回族人民的称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今这类称呼已经很少听到了。美国种族问题由来已久,一些词显示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比如带有“black”的一些词在词义上带有贬义,“niggruh”也带有轻视的意味。美国总统林肯颁布得《解放黑奴的宣言》使黑人受剥削和歧视的时代成为过去,后来的一些反歧视运动也使得黑人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保障,所以这些词逐渐成了“taboo”,被一些新词所取代。 在生活中,由于人们对动物所持态度不同而对动物寄托不同的寓意。在英语中,若要祝福别人,避免使用带有“chicken”的词,因其带有“怯懦”“胆小”的含义,如Chicken out。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却有用鸡来讨彩头的习俗,因为“鸡”“吉”谐音,有“大吉大利”之意。
除此之外,在人称称谓上,数字颜色上,中英禁忌语也是大相径庭。如果想知道如何规避这些禁忌语,首先要就产生这些差异性的原因进行探讨。
三、汉英禁忌语差异性产生原因
1.文化原因。语言的产生可以从社会,文化,认知等方面去分析,而其中,文化对其影响可谓巨大。人类的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习俗等都促进了语言禁忌的形成。英语当中,“Oh, Jesus!”, “Oh, my God!”都是口语当中的常用表达。但对相当虔诚的基督徒来说,直呼神的名字是大不敬的。与此有渊源的数字“13”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禁忌。从价值观上讲,两种文化对于隐私的界定是不一样的,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某些话题的提及会让彼此产生误解。隐私在西方文化中是人权的一部分,大到政治倾向,宗教信仰,小到出去干嘛,晚上吃啥,对他们来讲都是“自己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为贵”,大家互惠互利,亲如一家,所以“吃了吗”类似的表达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历史原因。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之所以持续了那么久,跟严格的。等级制度是有关系的。孔子的礼中,境地、尊卑、长幼、亲疏共为礼,要求人的行为符合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这才谓之有礼。而礼则体现出鲜明的差别性和等级性。所以汉语中有部分禁忌语就是用来区分尊卑贵贱的。从17世纪《人权宣言》发布开始,西方推崇的就是“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强调平等,独立。所以这点也体现在对人的称谓上,直呼其名并非无礼,相反则是一种示好方式。
四、语言禁忌的应对
“入国问禁,入境问讳,入乡问俗”,了解中英禁忌语的现象,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在交际中采用何种有效策略达到和谐交际的目的是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
1.历时地看待禁忌语的发展。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兼收并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作为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我们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认知领域坐井观天,而应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对禁忌语进行动态的分析。英语中“woman”一词在过去的英国有情妇之意,不可随意使用;而今,它已失去的禁忌的意思,变为了一个普通词汇。汉语中类似的词有“小姐”,古代用来称呼官僚豪门的富家未嫁少女,而今成了娱乐场所从业女性的代名词。若用来称呼女性,有不尊重之嫌。
2.多积累委婉语。生活中委婉语与禁忌语的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若无禁忌语,委婉语也会唇亡齿寒,失去存在的意义。李军华先生给委婉语下的定义是:“委婉语是由于禁忌、出于避免刺激、表示尊重或保护自我而采用不直接表白且能使人感到动听愉悦的说法。”上厕所,中文的委婉语有“去补个妆”“去洗手间”“方便方便”“去一号”等,而英语中会用“wash one’s hand”,“have a rest”,“go to the bathroom”等代替。汉语中说某人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会用“他不太正常”“他精神不大好”来代替,而英语中用“ He’s a little confused。”等来替代
3.中性词语的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涉及诸如政治问题等敏感问题,为了避免由说话者考虑不周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麻烦,用中性词语来代替具有禁忌意味的词语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些词语指代准确又不会引起“被轻视”的不满。如过去所说的backward/undeveloped country,现在则用developing /less developed country代替,这样既符合现实情况又容易让人接受。中性词的运用,为跨文化交际雙方平等交流顺利沟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禁忌语是由心理、社会文化、礼貌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文化背景的差异引发了汉英禁忌语的不同。虽然有些禁忌语产生于愚昧和落后,但却蕴含着人们对客观世界不断的探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珍视。在今天,禁忌语的不断发展也给我们的语言注入了新的活力,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掌握言语禁忌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搭建传统文化输出的平台,让我们的文化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Borden, G. A. Cultural Orientation: An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