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

来源 :参花·青春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ru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像一颗颗铁钉
  刚劲钻破坚木
  如一棵棵大树
  根扎祖国沃土
  是一声声号角
  激扬奋进脚步
  似一道道闪电
  锻造非凡气度
  朝气蓬勃青春
  最美脸上汗珠
  世界顶级奖台
  展示中国高度
  铁的榔头笑了
  隊友海啸山呼
  仰望五星红旗
  泪花晶莹如注
  喜讯像雨像风
  掠过高山大路
  业绩惊天动地
  掀起巨浪无数
  今天又是起点
  继续新的征途
  更好更美更强
  伟大精神永驻
  作者简介:狄北平,男,汉族,1954年出生,河南省永城市人。曾发表诗文书法作品百余篇,散见于中石油河南公司内网、人民日报客户端及各级纸媒。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一  按揭贷款这个词,萧文是从汪公嘴里听说的,那是2004年的秋季,孩子到皋城一中报到。萧文不知道啥意思,汪公就耐心解释,萧文听懂后笑着说,买新房居然带赊账的,新鲜!  汪公看见表姐夫两眼放光,就说,你也可以买呀,孩子在这读三年高中,租房子也挺不划算的。  萧文点点头,说,买!  妻子戴青踢了踢萧文,萧文看了戴青一眼,眼睛中流露出一丝坚定的神情,意思是你别拦我,房子我是买定了。这眼神戴青看得懂,无
期刊
作者简介:刘家朋,男,1953年7月12日出生于山东招远,农民作家。1987年至1989年参加“人民文学函授中心”的函授学习;1999年至2003年参加鲁迅文学院普及部的函授学习。2003年开始在《参花》等杂志发表小说五十余篇,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莲花出水向阳开》《杨立生的爱情事》《哦,鲜花献给育花人》《半夜,何二川家的灯光》《走出迷茫》《拖拉机厂来了个王医生》等。  一  宋春阳越来越着急早早
期刊
风声,铃声,脚步声,声声入耳。  ——题记  当风铃的模样在我的记忆中慢慢消去,当温馨的伦常亲情在心中慢慢累积,我终于明白,那吹过的微风,那飘动的红绳,那翻过的旧书,都已深藏箱底,而此时那风铃的清响却在脑中回荡,萦绕耳畔,久久不散,原来,这声音一直在我心田。  六年前,我家从狭窄的机关宿舍搬到了宽大的房子,采购装修材料时,妈妈多买了几串风铃,并随手把它挂到了进门的门框上。  风铃上面是一个蓝色的木
期刊
雁鸣长天声空透,碧水依滩奈何瘦。  近看方知又此季,芦花数枝摇秋旧。  候鳥  山绵水遥不问路,觅罢四季有或无。  总爱逢春洗双羽,引吭趁风有归处。  旅顺口  铁血腥风百年潮,睡虎有梦天未老。  邓公铁骑依旧在,凭问怒海敢犁涛。  野渔夜宿  风掩柴扉旧,雨绵烛火瘦。  江鲜酒半碗,邀饮三更后。  中秋寻月不见  草庐村酒盏渐温,遥听广寒起弦音。  寻月秋夜终不见,太白邀去花间饮。  (作者单位
期刊
近日看到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二○一四届北京大学毕业典礼上,《人民日报》副总编卢新宁有这样一段发言:“我唯一害怕的东西,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请看护好曾经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个怀疑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信仰。”  以上提到的种种“不相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常常有人感慨世态炎凉,有人叹谓物欲横流,更有
期刊
我们常说借光,就是自己方便了,借了别人的光,沾了他人的光;有的光是自己刻意争取的,也有的光是无意中得到的;但是无论有意无意,借光都是为了方便自己,或者觉得自己占了什么便宜。不过,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借的光很温暖,有时也很阴冷。  借路光  在我居住的小区大门口,画了很多禁止停车的网格状黄线,但这并不起什么作用。大家为了方便自己,都争抢着把车停在离小区大门最近的地方。有一天下午,我路过小区门口的时候,
期刊
作者简介:刘成盼,男,1989年8月出生,祖籍山东省菏泽市,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文学学士、南开大学英语系研究生,目前在大学任教。本人热爱文学,发表过文学故事《班里的新同学》《共享单车》等,亦潜心于学术研究,所著论文散见于《法治与社会》《海外英语》《求知导刊》等。  萧亮不发朋友圈,也不喜欢看朋友圈。在他眼里,小小一个圈,全是自作多情的自拍、幼稚不堪的鸡汤、气势汹汹的求助投票、哗众取宠的节日祝福、故弄玄
期刊
日本似乎是一个对于美有着独特感悟的国家,有的艺术家认为美的事物往往是有消亡伴随左右的,就像樱花,最美的时刻也是快要凋零的时刻。这正是日本艺术之美的根基——物哀。荒木经惟凭借着自己对物哀之美更精妙的感受,从亚洲摄影界脱颖而出。简单地说,“物哀”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因
期刊
我看到胡须生长  在风中,微微凌乱  那是十六岁的少年。青涩的目光  用手指扶住的眼镜,涂卡笔,半张未做  完的试卷  走起路来带着一阵愉快的风  他的心里有无数个幻影  没有一个是清晰的  但是,那些人,还是在一起谈天  能够通过耳膜的震动  得到一些新的讯息  脚步一下下连续踩住泥土  留下一串串能辨识的痕迹  在阳光的照射下  渐渐发出沉重的光泽  你的眼睛  那是最黑最黑的眼睛,  穿过黑
期刊
公元418年,重阳节这天,五十四岁的陶渊明午睡起床后,摇摇头、拍拍肩、踢踢腿,几乎去掉了上午田间劳作的疲乏,不自觉吟诵起自己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很满意父母给了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虽然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但身体还是很硬朗的。当然,这跟辞官归隐十三年来一直从事农耕也有一定关系。比他大五岁的邻居陶耿明身体也很棒,可陶耿明却认定,他身体好不是因为劳动,而是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