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爱乐不如众爱乐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ys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响乐在西方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传统,兼具历史的厚度与传统的丰盈。孙国忠先生《向交响乐传统致敬》一书的出版,表达了个人直面交响乐传统最真挚的敬意。“自己学术性写作之外的论说音乐的文字”,简单而精炼的自我定位,使笔者对该书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孙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音乐史、音乐学理论、音乐批评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等领域。书中的大部分文章写于近五年,内容有点“杂”,除了乐评之外,还收纳了包括音乐导赏、演讲录、书评、剧评和纪念性文章,被称为音乐评论与随笔集。笔者从阅读中感悟到了“独爱乐不如众爱乐”的精神并有如下一些思考。
  【关键词】交响乐;西方;孙国忠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音乐评论:有“批”才有“评”
  谁来评?孙先生在书中写到“在目前上海乃至全国的主流报刊尚未形成专职的音乐评论家(即报纸或杂志专门聘用的音乐评论家)机制的时候,‘学院派’的音乐学家兼音乐评论家应该当仁不让地介入社会音乐生活,用自己的爱乐热情和音乐学识写出有深度、有见地、有品位的乐评。”犹记得,明言先生曾说“‘音乐批评学’是一门亟待设立的学科。”整个20世纪,中国专业的音乐评论家数量少且尚未形成专职,许多有关音乐评论的写作便由音乐学家担任,形成了特有的音乐学家兼音乐评论家。但随着大众音乐文化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音乐发烧友”开始加入音乐评论的队伍,成为“非学院派”乐评人。乐评主体由于身份、背景、环境的不同,形成乐评角度、观点、文字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人人开始参与音乐评论。
  怎样评?“尽管乐评不是音乐学论文,但我认为这类文章依然应该具有学术底蕴。”这是孙先生在书中提及的乐评写作理念。“学院派”的“非学术性”乐评,虽文字表述浅显,但仍具有一定的学术底蕴,能站在一定的专业高度,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以独立的看法对音乐生活作出个人客观评述。杨燕迪先生的《何谓懂音乐》与梁茂春先生的《梁茂春音乐评论选》就是这样的“学院派”,他们既从事着“学术性”的音乐研究与教学,又写一些“非学术性”的论说音乐的文字。居其宏先生曾提到“音乐批评就是以普遍的人文知识、审美经验为内在尺度,对当代的一切音乐现象进行鉴赏、研究分析并做出及时性的审美评价或历史评价。”笔者认为,除了一定的“学术底蕴”和“人文内涵”,目前国内还太缺乏“具有批判意识”的乐评。没有“批”哪里来的“评”?讲真话太难,说真话的人又太少,“中庸之道”的影响根深蒂固,音乐评论不痛不痒。所以,学界还需“新乐评”的出现,突破政治功利、褪去“一味吹捧”、不受金钱左右,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在哪评?孙先生书中收录的文章主要被发表在《音乐爱好者》《人民音乐》《文汇报》等报刊上。目前国内发表音乐评论类文章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音乐评论类文章的发表只能通过报纸、报刊或出版社。音乐评论载体的单一性,不仅使音乐评论发文难、发文周期长、发文少,还一度让“学生党”根本无处可参与音乐评论。庆幸的是,随着现代网络科技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生活,还推动了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听歌软件、微信、微博的广泛使用,给广大网友们创造了便利的音乐评论平台。既可以随时随地在听歌软件上留言自己的听歌感受,也能够在微信公众号或微博上发表音乐评论文字且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音乐评论的载体开始不再单一,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网易云音乐公司与人民日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乐评笔记书《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既是乐评“新载体”的直接产物,也是乐评“新载体”被逐步承认的标志。
  二、关于音乐欣赏:有“鉴”才有“赏”
  谁来导赏音乐?优秀的音乐评论离不开有品位的音乐欣赏,音乐欣赏需要有见解的音乐评论引导,二者相辅相成。孙先生除了在此书中提到了音乐导赏,他还曾出版过《交响音乐鉴赏》一书。除去“音乐学家”和“教授”的称谓,孙先生至今仍保持高涨的热情去到现场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并写下数篇十分精彩的乐评,体现了他真挚的“爱乐”之情。孙先生的老师,谭冰若先生曾开过上千场的音乐欣赏讲座,以十分的热情投入到社会音乐活动中去。音乐学界的先贤钱仁康先生,曾寫了大量的音乐赏析类文章,激发了无数人对古典音乐的想象。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学院派”音乐工作者把自己的爱乐热情放到分享和推广音乐中,引导了更多的人以科学的方式进行音乐欣赏,才使得更多有深度、有见地、有品位的乐评,以普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献出来。
  为何欣赏音乐?独爱乐不如众爱乐,孙先生鼓励“‘学院派’的音乐学家在搞好自己的‘主业’(持续进行音乐艺术的深入研究并不断提升研究的学术层次)的同时,还应关注并重视院墙外的社会‘音乐脉动’,为音乐的普及工作做出贡献。”孙先生十分热爱分享和推广音乐(尤其是交响乐),“学院派”的音乐学家用自己的方式,吸引了更多的人开始欣赏音乐。杨民望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编著的《世界名曲欣赏》,艾伦·科普兰(Aaron Copland)先生的《怎样欣赏音乐》,现在已然成为了交响音乐赏析的必读书目。他们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大众去欣赏音乐,并为音乐的推广与普及工作做出贡献。笔者认为,科学的欣赏音乐,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对提升整个国民素养也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怎样欣赏音乐欣赏?音乐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听”音乐,不论听音频、听现场。那么是否欣赏音乐单用耳朵听就足够呢?答案是否定的。音乐可以通过耳朵以听觉的方式被欣赏、被记住,但绝不是唯一的方式。笔者比较赞同孙先生在书中提到的“读乐”(即读乐谱、读文献)观点。有意思的是杨燕迪先生在《听乐与读乐》中同样也提到过这一点。关于“读乐”,“读”是为“听”服务,给音乐欣赏“加料”,科学的音乐欣赏不仅要听音乐还应关注音乐的人文内涵。“从‘科学’精神的实证主义传统到强调人文关怀和意义思索的当代学术走向,西方的音乐学正在不断的开阔它的视野,探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音乐的意涵。”孙先生倡导将西方音乐史的研究置于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这使欣赏音乐并关注音乐的人文内涵变得尤为重要。广大音乐爱好者可以通过“读乐”来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进而提升自己的音乐品位。孙先生在书中推介了许多西方经典交响音乐作品,并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了个人阐释。很多时候,读者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易受到“文章中作者表述”的影响,就会导致“音乐欣赏模式化”。笔者以为,音乐欣赏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个人主观感受,有“鉴”才有“赏”,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忌“人云亦云”。
  最后,希望自己若干年后也能如孙先生这样,拥有且保持一颗最真诚的“爱乐”之心,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参考文献
  [1]孙国忠.向交响乐传统致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明言.音乐批评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3]孙国忠.交响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4]杨燕迪.何谓懂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5]梁茂春.梁茂春音乐评论选[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
  [6]杨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7]网易云音乐.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8]Aaron Copland,丁少良.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9]居其宏.论音乐批评的自觉意识[J].北京:音乐研究, 1986.
  [10]孙国忠.当代西方音乐学的学术走向[J].北京:音乐艺术,2003(3).
  作者简介:曾林艳(1995—),女,苗族,湖南怀化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学,2017级硕士,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其他文献
【摘要】歌剧《洪湖赤卫队》自1958年首创以来,获得极大成功,无论从戏剧剧情还是音乐创作上都取得进阶性的成果。作为中国民族歌剧的瑰宝,也作为民族歌剧作品的扛鼎之作,在传承的过程中也经历了再度创作。国家大剧院版在尊重原版的情况下再次进行创作,力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让经典作品再次焕发魅力,继续成为新时代的民族文化瑰宝。本文旨在阐述国家大剧院版《洪湖赤卫队》的创作经历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洪湖赤卫队
期刊
【摘要】歌剧咏叹调的教学与演唱在我国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学中占有较大的地位。而咏叹调又正是声乐演唱过程中较难理解和演唱的部分。因此,本文分析本科阶段女高音较多演唱的咏叹调作品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普契尼;《漫步街上》;《主人,您听我说》;创作特点;演唱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本文采用比较、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依據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内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本文以《和声学》课程为例,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针对和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新兴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为载体,充分发挥其优势,对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索应用,力求解决和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构建高校大班授课制下的高效课堂模式。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和声学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音乐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小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质,从而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音乐欣赏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音乐欣
期刊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本文重点通过《草原牧歌》单元教学的案例实践,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区分长短,文化熏陶、学唱歌曲,延伸兴趣、评价反馈,收集探究、小结提升等多角度,分析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關键词】审美情趣;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期刊
【摘要】在现今的社会中,不少青少年沉迷网游不能自拔,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更是荒废学业、影响前途。本研究选取我校2014级汽修专业一名典型后进生为例,他的问题行为表现为脾气暴躁、沉迷网游、对学习过度焦虑不安。通过本问题提出的研究,老师以管乐教育作为切入口,运用音乐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思想动态、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干预,使其学习能力和其他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本研究也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期刊
【摘要】联觉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它是指各种感觉间的相互作用,音乐联觉则是通过音乐旋律使人产生联觉。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中常常会寻找创作灵感,其舞蹈创作灵感可能源于一滴水、一棵树、一件事、一种味道、一句话或一个音符。音乐联觉对舞蹈创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歌曲《我爱你中国》为例,主要从音乐联觉中的视听联觉、情感联觉和意象联觉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于舞蹈创作的作用及影响,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西方的情感论音乐美学思想历经了漫长且曲折的历史道路, 每走过一个历史阶段都与当下的意识形态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反哺于人类的音乐生活, 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的佐证。纵观人类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人性解放的文明发展史,自18世纪“启蒙的时代”起,西方情感论音乐美学经过了启蒙思想的强化、19世纪理性王国破灭后的再生、20世纪先锋乐派的冲击,在形式、内容、风格上不断变革和创新,在西方文明中起着记录西
期刊
【摘要】河北籍作曲家本着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始终坚持着创作的民族性,使之成为在音乐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内核。本文以河北地区为田野,选取四位“河北籍”作曲家,探析区域音乐文化对作曲家的影响。  【关键词】河北籍作曲家;燕赵音乐元素;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国家,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天人合一的和谐主
期刊
【摘要】在调性和声理论中,和弦分析与标记的方法一般采用级数标记与功能标记,笔者认为两种符号体系的使用,凸显出两种不同看待音乐的思维模式。简要讨论两种标记体系的前提条件、符号逻辑原则,试图厘清两种不同标记体系的不同理论意涵,从而为正确使用两种标记符号体系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思考。  【关键词】调性和声;和声标记法;阶级理论;功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和声标记符号有不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