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综合经济实力是地区发展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建设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分析评估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更能寻找到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通过对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对比分析,进而找出经济发展的优势、差距和不足,可以为全面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等重大战略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经济;实力;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245-01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静态、动态比较和建立评价模型,找出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目前国内学者在评价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模型、聚类分析方法、综合指数方法等。本文主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就是一种通过降维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在指标权重选择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客观的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通常情况下,要求主成分分析后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85%的信息,这些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主成分分析法在减少指标相关性、避免信息重叠和克服确定权中的主观片面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城市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的理想工具(模型构建见附件)。
二、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需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可取得性原则,结合徐州及周边城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能全面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组成:分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5大要素,由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29个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三、发展现状分析
1、从经济规模看
徐州在30个城市中位居中游,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位置,在长三角、周边省会和节点城市中位居中下游位次。2013年徐州市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12、9、13、11位,位次相对靠前;存贷款余额和人均GDP分别位居第17、19和22位,位次相对靠后;在淮海经济区核心8个城市中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均位居首位;在长三角17个城市大部分指标均处于中间位置,但人均GDP位居末位,差距较为明显,存贷款余额分别位居第12、13位,位次相对靠后;在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7个重要节点城市除规模以上工业总產值位居第2为较为突出外,其他均位居第4-6位。
2、从经济结构看
徐州经济发展层次在参与对比城市中位居中后游,产业结构尚需优化调整,人口继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第二、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等4项指标中,仅第三产业占比和城镇化率位次在淮海经济区具有领先位置。2013年徐州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在30个城市中位居第19、15、20和26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分别位居第5、1、2和4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13、11、13和末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分别位居第3、5、7和7位。
3、从发展质量看
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相对突出,优势较为明显,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位居中游,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靠后;各项指标在淮海经济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全部对比城市中位居第6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5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2位。
4、从发展基础看
徐州在交通、医疗、绿化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他指标均位居中游层次,其中教育设施和污染物处理上相对靠后。在30个城市中公里里程和货运总量均位居第5位,医院、卫生院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位居第8、13位,高等教育学校数位居第13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货运总量和高等教育学校位居首位,公路里程、医院卫生院和建成区绿化面积均位居第2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公里里程和货运总量均位居第3位,医院卫生院位居第4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公里里程位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居位居第2位,货运总量和医院卫生院分别位居第3、4位。
四、评价结果分析
1.整体评价
徐州市(-0.105)在30个周边城市得分总排名中三经普位居第14位,比二经普提高1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由第11位提升至第10位,位居中游位次,省内城市中超过了扬州(-0.201)、镇江(-0.190)和泰州(-0.222),低于苏州(0.774)、南京(0.484)、南通(0.053)和常州(0.014);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5位,仅高于乌鲁木齐(-0.201)和兰州(-0.377)。
2.因子分析
进行主成份因子分析得到5个综合指标(因子),因子K1以经济规模为主,方差贡献率达41.628%,主要关联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有GDP、存贷款余额、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从业人员,因子K2方差贡献率达15.879%,主要关联人均产出、居民收入和专利情况,指标有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专利授权数,因子K3方差贡献率达14.099%,主要關联教育情况,指标有高等教育学校数、高校学生数,K4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269,主要关联产业结构情况,指标有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K5方差贡献率为6.791%,主要关联经济发展潜力,指标有绿化覆盖率等。
五、提升经济实力的对策和建议
1、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结合徐州实际,紧扣问题导向,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大力推进方向明确、立即可行的改革,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建设,以点带面牵引和推动整体改革。
2、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功能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准确定位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扩大产业聚集优势和规模效益,努力培育适合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的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使其成为适合当地实际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轻优强调整取向,大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促进产业拉长做粗链条、加快向高端攀升。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9大新兴产业,力争尽早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创建名牌产品。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徐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编.徐州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关键词]综合经济;实力;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5-0245-01
一、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静态、动态比较和建立评价模型,找出城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目前国内学者在评价区域综合经济实力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德尔菲法、因子分析模型、聚类分析方法、综合指数方法等。本文主要应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就是一种通过降维把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在指标权重选择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有助于客观的反映样本间的现实关系。通常情况下,要求主成分分析后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85%的信息,这些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主成分分析法在减少指标相关性、避免信息重叠和克服确定权中的主观片面性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能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解决城市发展差异综合评价的理想工具(模型构建见附件)。
二、评价指标体系
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需按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区域性、可取得性原则,结合徐州及周边城市的实际情况,构建一套能全面评价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指标体系,利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综合经济实力进行评价,综合经济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两级指标组成:分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发展质量、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5大要素,由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29个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三、发展现状分析
1、从经济规模看
徐州在30个城市中位居中游,在淮海经济区处于领先位置,在长三角、周边省会和节点城市中位居中下游位次。2013年徐州市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30个周边城市中位居第12、9、13、11位,位次相对靠前;存贷款余额和人均GDP分别位居第17、19和22位,位次相对靠后;在淮海经济区核心8个城市中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均位居首位;在长三角17个城市大部分指标均处于中间位置,但人均GDP位居末位,差距较为明显,存贷款余额分别位居第12、13位,位次相对靠后;在周边省会和欧亚大陆桥7个重要节点城市除规模以上工业总產值位居第2为较为突出外,其他均位居第4-6位。
2、从经济结构看
徐州经济发展层次在参与对比城市中位居中后游,产业结构尚需优化调整,人口继续呈现净流出状态。第二、三产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等4项指标中,仅第三产业占比和城镇化率位次在淮海经济区具有领先位置。2013年徐州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在30个城市中位居第19、15、20和26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分别位居第5、1、2和4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13、11、13和末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分别位居第3、5、7和7位。
3、从发展质量看
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相对突出,优势较为明显,财政收入和财政集中度位居中游,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相对靠后;各项指标在淮海经济区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在全部对比城市中位居第6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居第5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2位。
4、从发展基础看
徐州在交通、医疗、绿化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他指标均位居中游层次,其中教育设施和污染物处理上相对靠后。在30个城市中公里里程和货运总量均位居第5位,医院、卫生院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位居第8、13位,高等教育学校数位居第13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货运总量和高等教育学校位居首位,公路里程、医院卫生院和建成区绿化面积均位居第2位;在长三角城市中公里里程和货运总量均位居第3位,医院卫生院位居第4位;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公里里程位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居位居第2位,货运总量和医院卫生院分别位居第3、4位。
四、评价结果分析
1.整体评价
徐州市(-0.105)在30个周边城市得分总排名中三经普位居第14位,比二经普提高1位;在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中位居首位;在长三角城市中由第11位提升至第10位,位居中游位次,省内城市中超过了扬州(-0.201)、镇江(-0.190)和泰州(-0.222),低于苏州(0.774)、南京(0.484)、南通(0.053)和常州(0.014);在周边省会和陆桥节点城市中位居第5位,仅高于乌鲁木齐(-0.201)和兰州(-0.377)。
2.因子分析
进行主成份因子分析得到5个综合指标(因子),因子K1以经济规模为主,方差贡献率达41.628%,主要关联经济发展水平,指标有GDP、存贷款余额、财政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从业人员,因子K2方差贡献率达15.879%,主要关联人均产出、居民收入和专利情况,指标有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专利授权数,因子K3方差贡献率达14.099%,主要關联教育情况,指标有高等教育学校数、高校学生数,K4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269,主要关联产业结构情况,指标有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K5方差贡献率为6.791%,主要关联经济发展潜力,指标有绿化覆盖率等。
五、提升经济实力的对策和建议
1、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结合徐州实际,紧扣问题导向,以简政放权为核心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以深化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大力推进方向明确、立即可行的改革,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建设,以点带面牵引和推动整体改革。
2、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功能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准确定位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地区经济整体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扩大产业聚集优势和规模效益,努力培育适合自身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的重点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使其成为适合当地实际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此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高轻优强调整取向,大力优化增量、调整存量,促进产业拉长做粗链条、加快向高端攀升。加快壮大新兴产业,实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9大新兴产业,力争尽早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创建名牌产品。
参考文献
[1] 倪鹏飞主编.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徐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徐州调查队编.徐州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