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业因素教育对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影响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成果之一
  摘要:針对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热点问题,立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一研究视角,以河北省高校为例,探讨非学业因素教育对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影响,为女大学生转变传统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相关建议。
  关键词:非学业因素;高等教育;女大学生;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原本打算通过知识来提升社会地位、进而改变命运的女大学生,反而成为弱势就业群体。究其原因,“好女不如男”的传统观念影响、女大学生的性别特征差异、高校男女无差别的普适性教育模式、父母意愿、企业性别歧视、媒体宣传误导等一些非学业因素,成为制约女大学生择业、就业的关键。
  一、 相关理论综述
  1、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人类学家格·如本(Gagle Rubin)在《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提出的。社会性别理论在反思“生物决定论”的基础上,与“生理性别(解剖学意义)”、“基因性别(DNA)”、“生物性别(激素)”、“心理性别(自我认同)”等概念逐步区分开。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发展出来的一个核心理论,认为社会性别是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 。可见,社会性别理论从产生就是为探究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发展女性学等研究而服务的。
  伴随着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性别角色”这一反应人格特质的心理性别区分理论研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对立的“男性化特征(M)”和“女性化特征(F)”两种区分,发展为康斯坦丁诺普尔(Constantinople)的“双性化”性别角色理论。在该理论基础上,贝姆(Bem)基于双性化假设编制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 BSRI),将人的性别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男女性正性特质都强)、男性化(男性正性特质强)、女性化(女性正性特质强)和未分化(男女性正性特质都弱)。双性化性别角色理论和量表的提出,为研究女性特质、男女性别差异、开展角色教育和女性特性化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外,美国心理学家吉赛利(E.Echiselli)的个体特征理论指出,男性与女性的区别与事业成功与否关系不大,说明性别差异并不是造成就业差距的根本原因。因此,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是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的基本出发点。
  2、非学业因素相关研究
  非学业因素作为一种新的提法,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概念。但是,关于非学业因素培养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各高校、乃至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邬红波等(2006)针对高校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指出非学业因素评价是指对没有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生思想、素质、特长、能力、经历等内容的记录与评价。 并立足宁波大学教育实践,提出非学业因素包括政治表现、文明守纪、学习态度、社会工作、实践公益、团队精神、科研创新、文体特长、技能素质、特殊经历,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宗文婷等(2012)提出非学业内容包括仪礼(日常礼貌、接听电话)、仪态(不良举止、形体训练、仪容仪表)两项内容,并从非学业教学内容出发,提出应培养兼备充沛的学识与高雅素质、充满知性美的优秀女性人才。何非(2013)指出影响女性职业发展的障碍有四方面,即社会传统观念缺憾、角色定位存在障碍和难点、性格特质存在局限、受个体形象影响。陈沙麦等(2014)基于耗散结构论,提出应对女大学生实施“非平衡机制”和“性别差异性理念” 的培养模式。
  高校应立足差异,实施特色化教育模式(葛继平,2010)。崔军(2006)在探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提出六种创新培养模式,即:优才优育培养模式、交叉复合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柔性化培养模式、敏感性培养模式。杨芳莉(2007)认为教育者要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内容的转变、教育手段、方法和途径的创新等方面对女大学生的成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成立平(2009)提出高职院校应发展精细化培养模式。柳圣爱(2010)在阐述韩国选择性教育时提出,为培养特定领域人才应实施特性化教育。
  我国很多学者还关注国外该领域的发展。黄颀等(2014)探讨了中美大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不同。周春燕(2006)、杜芳琴(2006)、金香花(2008)、董皓(2007)、李丹(2010)、索丰(2011)、汪健(2012)等学者对韩国女子高校教育理念、课程特色、能力培养、性别教育等特色培养模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为我国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研究提供了借鉴。
  二、 河北省女大学生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据统计,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38.72万(其中,女生为327.4万,占51.26%),在校生人数2468.1万(其中,女生为1277万,占51.74%)。河北省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33.4万(其中,女生为18.7万,占55.96%),在校生人数117.4万(其中,女生为65.4万,占55.65%) 。由此可见,全国范围内高校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但男女比例相差不大;而河北省高校女生人数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且高于男生人数比例近6个百分点。可见,河北省高校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男女比例失调现象,河北省女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河北省各大高校内部,存在男女比例失衡现象。例如:河北省某些文科类院校,女生比例高达60%-70%,而一些理工科类院校男生人数则远远超过女生人数。对于此类院校,男女无差异化的统一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刻变化的人才市场需求,也无益于女大学生提升职场竞争力。如何充分考虑非学业因素,实施教学方式、课程编排、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实践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培养模式的优化改革已成为提升女大学生职业技能、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以河北某文科类院校为例,该校女生人数占全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在专业设置方面,侧重人文社科类。开设专业多为语言、经济、管理、会计、旅游、人文、金融等人文类学科,而生物、工程、信息等理工类专业很少,且专业内容偏于理论方向。在课程编排方面,关注女生兴趣点。例如,体育课设置上,编排了健美操、初级剑、空竹等倾向于女生喜爱的课程等。在课程师资配备上,考虑到男女差异。由于该校没有专门针对女生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因此,未设立针对女大学生培养的师资队伍。但是,大量教师在课程教授时,根据男女性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社交礼仪课程教师会重点教授女生如何进行化妆、着装搭配等形象管理;金融类课程教师更多采取举办金融大赛的方式提升女生学习兴趣等。
  截至目前,现有的教育改革,大多只是教学方式的简单转变,并没有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根本变革。由于高校未设置专门的女性学科专业和课程,传统社会性别观念偏见的影响深重,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的不足,对大学女生的教育存在就业指导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单一考虑学业因素等问题。形成了针对所有大学生的、无差异的单一培养模式,已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非学业因素教育在女大学生培养模式中的应用策略
  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发展趋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针对女大学生这一新型弱势群体如何提升个人整体素质的问题,立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从非学业因素教育这一研究视角切入,为女大学生转变传统观念、培养职业技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可行性建议。
  1、转变办学理念,培养女大学生“四自”精神
  许多女大学生只是具备了知识理论的武装,并没有转变“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加之家庭环境、父母以及“毕婚族”、“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社会观念的影响,阻碍了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针对女大学生实施特性化培养,包括理论知识、实战训练平台和女性专题等,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力量等多方面满足高校女大学生特性化培养的需求,使女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
  2、增设女性学相关专业,注重性别教育
  男女性别差异体现在智能、体力、心理等诸多方面。一般来讲,女性偏长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记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男性偏长于抽象思维能力、运动爆发力、综合能力。纵观古今中外,相关的女性学专业设置与发展,能为其他专业提供公共选修课程的机会,带动学校整体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发展,既引导学生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意识,又引导女大学生充分认知性别差异,从而进行自我认知、合理定位,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升。
  此外,根据女大学生的性别差异的特殊身心发展规律,优化专业设置,适当增加语言类、教育类、艺术类、财务类、管理服务类等专业比重。
  3、注重女大学生职业规划,增设婚姻课堂
  陈方(2004)提出了女性学课程壳层模型,认为女性课程应有三个层面:“内层的核心课程,中层的基础性或辅助性课程,外层的实用性较强的外围课程”。 从非学业因素考虑女性教育就是要基于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女大学生性格特质和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就女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就业、发展、情感、性骚扰、自身权利等问题,实施专业外的职业规划教育。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同济大学女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女子学院等高校纷纷开设女性特色课程,如“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完美女性高级研修班”、“白领女性塑形班”、“女性职业工作坊”、“淑女班”等,注重女大学生人际交往、形象礼仪、公关、艺术、心理、家政、营养保健、形体训练、沟通等一些专业技能外的能力培养。
  高校女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是以培养女大学生“四自”精神为出发点,以性别教育为根本,贯穿整个大学教育过程的始终。因此,做好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上,还应注重角色教育,尤其重视婚姻教育。
  此外,还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了女性特色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如秘书、保育员、育婴师、插花员、导游员、婚姻家庭咨询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鉴定项目,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增强其就业与创业能力、扩大其就业机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4、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师资配置
  首先,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女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人际沟通能力好这一特点,传统的单一讲授方法不能使女大学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因此,应充分考虑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质,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例如: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竞赛参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职业沙龙等教学方式,以更易理解和掌握的形象思维方式,为女大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职业、生活技能,以提升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配置一定比例的女性教师。配置具有性别意识教育理念的女性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是高校培养“四自”精神高素质女大学生的核心资源。例如:曲阜师大文学院2012年3月,成立女大学生生活导师志愿者团队,以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魅力,专门为女大学生打造女性学教育“明星课程”。
  此外,邀请一些成功女性进校园做事迹报告,为女大学生树立成功典范;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展现女大学生风采,为女大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自信提供路径。
  5、针对女生特性,优化校企合作
  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与企业的不对接,使得女大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差,形成好高骛远、不愿吃苦干基层的认识。因此,应结合女大学生自身特点,建立校企“双元化”网络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及时发布企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提供实习岗位等,使学生时刻掌握企业需求信息,熟悉企业基本情况,并且根据自己专业储备和兴趣爱好,调整就业计划。加深专业知识储备,易于快速投入工作实践中,进而获得实习机会、提升女大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 小结
  面对女大学生这一新型弱势就业群体,除专业知识储备以外,充分考虑非学业因素教育,转变女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处理好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差异矛盾、提升女大学生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女大学生“四自”精神,是现代高等教育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高校提升女性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參考文献:
  [1]崔 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6(11).
  [2]胡海燕.关于坚持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原则的思考--高师院校女性修养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4(7).
  [3]陈新叶、赵雪.女子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3(21).
  [4]孙桂园.高校毕婚族女性职业设计与发展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
  [5]李升学.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弱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7).
  [6]李鹏.女大学生成才教育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3(11).
  [7]侯秋霞.女大学生性别角色的发展趋势--基于跨十年的调査比较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11).
  [8]王蕾蕾.女性课程体系设置与女大学生培养目标关系探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6).
  [9]窦艳秋.浅析高校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培养[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4(2)
  [10]周天枢.性别意识教育与女大学生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0(7).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经济法课程是针对法学专业之外的多种专业学生开设的,该课程知识跨度大,内容繁多,包含了大量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致使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效果不佳。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对解决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很有益处。  关键词: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1导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新型网
该论文受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大学生无聊心理的产生机制及应对策略》及安顺学院2014年应用心理学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科研项目(ASXYXLX12014003)基金支持。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高校39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无聊倾向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无聊倾向与职业规划成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成熟的职业规划对降低大学生无聊倾向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摘要: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电气技术应用型一线人才大大急需,并要求操作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并熟练握新技术,本文针对高职电气实践教学要求,具体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分类和合理安排,并在实践过程中对效果因素分析和设计,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构思策略。  关键词:高职电气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F719-4  引言:电气自动化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电力系统发、供电企业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或生产制造企业
摘要:作为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在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的同时对于学生跨语境意识的形成也大有裨益。然而不少学生却对英语写作产生了畏惧心理,甚至教师面临学生写作的批改也极为头疼,如何让初中英语写作变得有趣且高效是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同伴修改的方法,通过这一全新的写作模式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改变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低效现状。  关键词:同
爱国名将冯玉祥将军的子女中有一位漂泊海外六十余载、成为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他就是冯玉祥的次子——美国著名核子物理专家、机械工业专家和材料力学专家冯洪志先生。    做有本事的中国人     冯洪志1917年出生于北京,他小时候,父亲虽在南京政府里做高官,但家里吃的几乎天天都是玉米面窝窝头。一次,父亲问小洪志:“窝窝头好不好吃?”小洪志当着严父的面不敢说不好吃,却又不愿说假话,便回答说:“你在就好吃
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实际经验,提出多媒体在大学数学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述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的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发挥多媒体的独特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大学数学课程;多媒体教学;实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  在网络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多媒体教学在大学数学课程中越来越被广泛的应用。因为大学数学教材内容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高等教育教学中教学公开课的作用,阐述了教学公开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根据不同公开课的性质不同,我们应采用的公开课教学形式不同。公开课所展示的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升、学生学习和大学的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教学提升;高等教育;教学公开课  【中图分类号】G712.4  公开课是指在公开场合授课,设开放课堂,让专家、同行教师、学生
摘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我们党强调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制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些成绩,但是从大学生实际行为表现上、
支撑课题: 【基金项目]  1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编号:GZYLX1213225.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立项课题项目:高职院校学生项目学习能力的调查研究 项目编号:GZYLX1213225.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所指的是,把学生的学习结合到具体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