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母亲,我一直觉得,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很重要,孩子只有勤勉向上,才能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是,去年发生的这件事大大地改变了我的看法。
去年6月,儿子参加了小升初考试,他班里一位尖子生因为报考外国语学校(本地的重点初中)失败,居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差点从12层的高楼上跳下去,幸亏保安及时发现,一把将他拉回,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事后儿子居然这样评价:“要是我,我也不活了,你想呀,平时每次都拿第一名,这次却考得一塌糊涂,这也太没面子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儿子的话让我心头一惊:生死本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为什么到了孩子们这里却仿佛无足轻重?这让我想起柴静主持的一期节目: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整个班级的孩子居然相约自杀,将沉痛的局面留给了父母。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现代教育存在巨大的偏差,我们忙着让孩子学这学那,却未能让他意识到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才有资格谈论其他。
我想,是时候改变自己的教育方针了,也许我应该帮助儿子构建全新的价值观,让他学着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为了培养儿子对生命的敬意,我特意带他去一位残疾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在8年前的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臂,但她并未向生活妥协,而是学会了用脚来做事,甚至还用脚练习起了书法。儿子亲眼目睹她以脚代手笔走龙蛇后,表情变得十分敬畏。临走的时候,朋友还特地送了一幅字给儿子。
回家之后,儿子捧着那幅字看来看去,爱不释手。我乘机问他:“一个人失去了双手,是不是很痛苦,阿姨为什么还要坚持用脚来生活呢?”
儿子想了想,回答说:“阿姨说,她虽然失去了双手,但还拥有生命,生命是很珍贵的东西,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不该滥用生命,辜负光阴。”
“那么,你觉得阿姨说的对不对呢?”我又问道。
“嗯,说得对,生命和健康都是很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儿子重重地点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
当然,仅对生命存有敬意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要做到不把生命当儿戏,还得对家庭和亲人怀有责任感,所以我决定帮助儿子建立这种责任感。因此,我特意找了许多有关失独家庭的视频资料给儿子看,让他切身感受一下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的痛苦。另外,我还收集了一部分相关的文章给儿子阅读,其中有篇文章写的是诗人海子卧轨自杀之后,他的母亲哭瞎了眼睛。作者在文章里说:“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比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孩子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看完了那篇文章,儿子的眼眶湿润了,他沉默了很久,然后悄悄地扯了扯我的衣袖,轻轻说道:“妈,你放心吧,将来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不会自杀,因为我的命是你和老爸给的,我没有权利任性地处置它。我要好好活着,绝不犯法,将来给你和我爸养老。”
听了儿子的话,我欣慰极了,但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还是让人难以安心,所以我决定让儿子学习一些求生技能。于是,在儿子12岁生日那年,我送了他一份礼物,是郑渊洁的《皮皮鲁送你100条命》,里面收罗了100种防范危险的方法。我希望儿子能从中学到一些应急知识,来防范生命中不可预知的危险和灾难。
此外,对求生知识一窍不通的我还购买了许多介绍灾难求生知识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它们,并做了许多笔记。为了激发儿子的兴趣,我还从网上找了不少求生类的教学纪录片,以及《回来的路》《浩劫求生烈焰火场》等自救电影,在儿子放假之后一一播放给他看,并一起探讨不同的灾难爆发后的求生方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简明扼要地传授给他。儿子毕竟是个孩子,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学得兴致勃勃。
为了加深儿子的印象,我还特地设计了几张图文并茂的考卷,定期对儿子进行考核。儿子喜欢跳跳虎,所以我就将考卷设计成跳跳虎通关测试,里面的题目也都是关于跳跳虎如何应对危险的,如:校园里闯进持刀的陌生人时该怎么办;路上被狗猛追怎么办……儿子答得饶有兴味。如果他的正确率较高,还能获得我准备的跳跳虎玩偶作为奖励。这样儿子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许多求生技巧,还在学校举办的求生知识竞赛中获了奖。
周末的时候,我和儿子还会在家模拟各种场景,比如我们会假装地震了,此时儿子就会迅速找到安全的角落躲起来,并用双手保护头部;有时我们则会模拟火灾发生的场景,此时儿子便会拿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关好液化气,并拿固体物盖住油锅,然后有条不紊地假装打电话报火警;有一次,我还特意邀请朋友假扮坏人去测试在小区花园玩耍的儿子,没想到儿子不仅严词拒绝了“坏人”的各种诱惑,还顺利摆脱了对方,巧妙脱险。这些模拟游戏既提升了儿子的应变能力,又让他获得了游戏的乐趣,也充实了亲子时间,密切了亲子关系,可谓是一举多得。
母亲节,儿子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给我,他写道:“老妈,别的母亲给了孩子一条命,而你却给了我很多条命,是你让我知道了地震、飓风、海啸发生时应该做些什么,面对水灾、火灾时又应当如何处理,还有在迷路时、别人手持利器时、面对野兽攻击时、身陷雪地时应该怎样求生,老妈,你除了生下我,还额外送给我这么多条命,所以我要谢谢你……”
看了儿子的信,我的眼眶慢慢湿润了。我想,我已经把最重要的东西送给儿子了,这远比教会他怎样成功更有意义。
编辑 吴忞忞
去年6月,儿子参加了小升初考试,他班里一位尖子生因为报考外国语学校(本地的重点初中)失败,居然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差点从12层的高楼上跳下去,幸亏保安及时发现,一把将他拉回,才避免了惨剧的发生。事后儿子居然这样评价:“要是我,我也不活了,你想呀,平时每次都拿第一名,这次却考得一塌糊涂,这也太没面子了,还不如死了算了……”
儿子的话让我心头一惊:生死本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为什么到了孩子们这里却仿佛无足轻重?这让我想起柴静主持的一期节目: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整个班级的孩子居然相约自杀,将沉痛的局面留给了父母。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现代教育存在巨大的偏差,我们忙着让孩子学这学那,却未能让他意识到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才有资格谈论其他。
我想,是时候改变自己的教育方针了,也许我应该帮助儿子构建全新的价值观,让他学着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为了培养儿子对生命的敬意,我特意带他去一位残疾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在8年前的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臂,但她并未向生活妥协,而是学会了用脚来做事,甚至还用脚练习起了书法。儿子亲眼目睹她以脚代手笔走龙蛇后,表情变得十分敬畏。临走的时候,朋友还特地送了一幅字给儿子。
回家之后,儿子捧着那幅字看来看去,爱不释手。我乘机问他:“一个人失去了双手,是不是很痛苦,阿姨为什么还要坚持用脚来生活呢?”
儿子想了想,回答说:“阿姨说,她虽然失去了双手,但还拥有生命,生命是很珍贵的东西,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不该滥用生命,辜负光阴。”
“那么,你觉得阿姨说的对不对呢?”我又问道。
“嗯,说得对,生命和健康都是很珍贵的东西,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儿子重重地点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
当然,仅对生命存有敬意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要做到不把生命当儿戏,还得对家庭和亲人怀有责任感,所以我决定帮助儿子建立这种责任感。因此,我特意找了许多有关失独家庭的视频资料给儿子看,让他切身感受一下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的痛苦。另外,我还收集了一部分相关的文章给儿子阅读,其中有篇文章写的是诗人海子卧轨自杀之后,他的母亲哭瞎了眼睛。作者在文章里说:“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比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孩子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看完了那篇文章,儿子的眼眶湿润了,他沉默了很久,然后悄悄地扯了扯我的衣袖,轻轻说道:“妈,你放心吧,将来无论遇到什么事,我都不会自杀,因为我的命是你和老爸给的,我没有权利任性地处置它。我要好好活着,绝不犯法,将来给你和我爸养老。”
听了儿子的话,我欣慰极了,但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还是让人难以安心,所以我决定让儿子学习一些求生技能。于是,在儿子12岁生日那年,我送了他一份礼物,是郑渊洁的《皮皮鲁送你100条命》,里面收罗了100种防范危险的方法。我希望儿子能从中学到一些应急知识,来防范生命中不可预知的危险和灾难。
此外,对求生知识一窍不通的我还购买了许多介绍灾难求生知识的书籍,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它们,并做了许多笔记。为了激发儿子的兴趣,我还从网上找了不少求生类的教学纪录片,以及《回来的路》《浩劫求生烈焰火场》等自救电影,在儿子放假之后一一播放给他看,并一起探讨不同的灾难爆发后的求生方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简明扼要地传授给他。儿子毕竟是个孩子,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学得兴致勃勃。
为了加深儿子的印象,我还特地设计了几张图文并茂的考卷,定期对儿子进行考核。儿子喜欢跳跳虎,所以我就将考卷设计成跳跳虎通关测试,里面的题目也都是关于跳跳虎如何应对危险的,如:校园里闯进持刀的陌生人时该怎么办;路上被狗猛追怎么办……儿子答得饶有兴味。如果他的正确率较高,还能获得我准备的跳跳虎玩偶作为奖励。这样儿子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许多求生技巧,还在学校举办的求生知识竞赛中获了奖。
周末的时候,我和儿子还会在家模拟各种场景,比如我们会假装地震了,此时儿子就会迅速找到安全的角落躲起来,并用双手保护头部;有时我们则会模拟火灾发生的场景,此时儿子便会拿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关好液化气,并拿固体物盖住油锅,然后有条不紊地假装打电话报火警;有一次,我还特意邀请朋友假扮坏人去测试在小区花园玩耍的儿子,没想到儿子不仅严词拒绝了“坏人”的各种诱惑,还顺利摆脱了对方,巧妙脱险。这些模拟游戏既提升了儿子的应变能力,又让他获得了游戏的乐趣,也充实了亲子时间,密切了亲子关系,可谓是一举多得。
母亲节,儿子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给我,他写道:“老妈,别的母亲给了孩子一条命,而你却给了我很多条命,是你让我知道了地震、飓风、海啸发生时应该做些什么,面对水灾、火灾时又应当如何处理,还有在迷路时、别人手持利器时、面对野兽攻击时、身陷雪地时应该怎样求生,老妈,你除了生下我,还额外送给我这么多条命,所以我要谢谢你……”
看了儿子的信,我的眼眶慢慢湿润了。我想,我已经把最重要的东西送给儿子了,这远比教会他怎样成功更有意义。
编辑 吴忞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