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一个个探究活动中不断发现、发展思维的过程。科学教师只有立足学生的发展、走进学生的思维历程、探寻学生的思维轨迹、读懂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准学生的思维之脉、全面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才能有效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究,有利于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和创造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亦贯穿始终。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论是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数据的测量、科学现象的观察、科学模型的抽象、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目标的归纳和科学理论的建立,还是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参与。如何让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思维更有效,更具有科学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课前做好探查,了解学生的思维原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因此,科学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思维原点,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原点,搭建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建立在学生思维原点上的探究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原点,教师就要做大量的探查工作。这些工作往往都需要在课前完成。访谈是探查的一个重要方法。访谈前,教师要在访谈领域、访谈目的、访谈步骤、访谈方法和访谈问题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精心策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访谈计划。访谈时,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的访谈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顾虑,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采用比较亲切的态度,必要时可以借助实物或器材。要挑选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作为访谈地点,有利于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如选用学生经常上课用的实验室,因为这个环境比较安静、学生熟悉、空间较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访谈尽量做到一对一,以免受其他学生思维的干扰,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拔高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认知的原始基础和初始想法对科学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基于学生思维原点基础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始终被教师尊重和关注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主动深入到更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利用图画展示,暴露学生的原有认识
学生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顺应活动,在此过程中对许多事物和现象建立了自己的认识体系,构成了学生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原有认识。学生的原有认识往往是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上形成的,往往与真实的事物和现象不一致,很难反映科学概念的本质。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的限制,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把学生隐性化的原有认识暴露出来,准确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找准科学教学的起点,优化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转化。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笔画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和电流的方向。整理后学生画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种:
通过画图,把学生隐性化的思维展示了出来,暴漏了学生的原有认识和初始想法。可见,小学生对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和电流流动的方向的认识是多样的,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并修正自己原有认识中的错误之处。
三、适时顺学而导,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
所谓“顺学而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科学学习的需求,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多变的、发散的,甚至会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学生那些灵动的思维,不断追寻思维的根源,顺学而导,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要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首先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即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外部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部思考。科学课上的学情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教师应关注这些生成的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剖析其背后隐含的学生的真实思维,通过追问、变通、扬弃、比较等策略适时顺应学生的思维,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恰当指导,使这些细节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研讨、思考的切人點,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四、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表达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大脑内部思想“图谱”的外在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内部思维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序、完整。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准确判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变化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的思维活动情况,把学生内隐的思维外显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条理化。在科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让学生把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信息绘成思维导图,能使每个小组成员专心地聚焦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学习方向,集思广益,把小组成员的思维充分暴漏出来,使科学探究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和创造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动亦贯穿始终。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不论是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数据的测量、科学现象的观察、科学模型的抽象、科学概念的形成、科学目标的归纳和科学理论的建立,还是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学生思维的参与。如何让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思维更有效,更具有科学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课前做好探查,了解学生的思维原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因此,科学教师应重视小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了解他们的思维原点,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具有针对性。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原点,搭建此岸通向彼岸的桥梁,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建立在学生思维原点上的探究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原点,教师就要做大量的探查工作。这些工作往往都需要在课前完成。访谈是探查的一个重要方法。访谈前,教师要在访谈领域、访谈目的、访谈步骤、访谈方法和访谈问题等方面进行细致分析、精心策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访谈计划。访谈时,教师要创设宽松平等的访谈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顾虑,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采用比较亲切的态度,必要时可以借助实物或器材。要挑选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作为访谈地点,有利于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如选用学生经常上课用的实验室,因为这个环境比较安静、学生熟悉、空间较大,有利于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访谈尽量做到一对一,以免受其他学生思维的干扰,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拔高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认知的原始基础和初始想法对科学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基于学生思维原点基础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一种始终被教师尊重和关注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会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教师的引导主动深入到更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中,进而得到真正的发展。
二、利用图画展示,暴露学生的原有认识
学生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顺应活动,在此过程中对许多事物和现象建立了自己的认识体系,构成了学生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原有认识。学生的原有认识往往是站在自己理解的角度上形成的,往往与真实的事物和现象不一致,很难反映科学概念的本质。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的限制,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把学生隐性化的原有认识暴露出来,准确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找准科学教学的起点,优化学生探究活动的设计,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正确方向转化。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笔画出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和电流的方向。整理后学生画出的结果有以下几种:
通过画图,把学生隐性化的思维展示了出来,暴漏了学生的原有认识和初始想法。可见,小学生对点亮小灯泡的方法和电流流动的方向的认识是多样的,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发现并修正自己原有认识中的错误之处。
三、适时顺学而导,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
所谓“顺学而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顺应学生科学学习的需求,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在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里,学生不仅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是多变的、发散的,甚至会偏离主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学生那些灵动的思维,不断追寻思维的根源,顺学而导,引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要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首先要组织学生有效思考,即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外部指导来促进学生的内部思考。科学课上的学情是动态的,也是生成的。教师应关注这些生成的细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剖析其背后隐含的学生的真实思维,通过追问、变通、扬弃、比较等策略适时顺应学生的思维,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恰当指导,使这些细节成为引领学生探究、研讨、思考的切人點,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四、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表达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大脑内部思想“图谱”的外在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画出知识问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内部思维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序、完整。教师结合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准确判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的变化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的思维活动情况,把学生内隐的思维外显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序化、条理化。在科学课上,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让学生把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信息绘成思维导图,能使每个小组成员专心地聚焦所研究的问题,明确学习方向,集思广益,把小组成员的思维充分暴漏出来,使科学探究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