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虚假诉讼的法律规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ding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虚假诉讼的概念界定
  随着虚假诉讼案件的逐年增多,我国越来越重视对虚假诉讼问题的研究。虚假诉讼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和郑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举办的“虚假(恶意)民事诉讼”研讨会。[1]该研讨会对虚假诉讼的表现形式、手段、目的等要素作出明确规定,是对司法实践中的虚假诉讼情况的高度总结,但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体现虚假诉讼的本质特征——恶意串通性,将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等同,有概念混淆之嫌。随着虚假诉讼案件类型的复杂化,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探讨虚假诉讼与相关类似概念的区别,并将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2]划清界限。[3]结合我国2012 年民事诉讼法第112条之规定,笔者认为,应当将虚假诉讼与恶意诉讼相区分,将其定义为当事人双方恶意串通,虚构民事法律关系和案件事实,提供虚假证据,通过符合程序的诉讼形式,骗取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以谋取非法利益为目的的非法行为。
  二、虚假诉讼的危害
  (一)严重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虚假诉讼是通过转移自有或共有财产,制造虚假的财产状况,从而侵害案外第三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其归根结底会引起一种错误的法院裁判,该错误裁判可能会导致受害人债务得不到偿还、财产损失或生产经营困难。如甲乙二人通过虚构债权债务关系的方式转移甲的个人财产,制造甲无力偿还欠款的假象,使真正的债权人丙的债权得不到清偿,从而损害丙的财产利益。
  (二)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
  民事诉讼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公力救济方式,通过法院裁判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权威性判定。虚假诉讼行为人通过伪造事实或证据、虚假抗辩的方式,阻碍法官查明案件真相,导致对权利义务关系作出错误认定。由于法院生效裁判具有拘束力和确定力,一经生效即视为真实,当事人必须履行,而错误的裁判会使真正的权利人怀疑司法公正性,严重挑战司法公信和司法权威。
  (三)助推社会失信和道德滑坡
  虚假诉讼不易被察觉,行为人可能因此获益而未受法律制裁,存有侥幸心理的行为人受利益驱使可能再次铤而走险,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损害社会诚信与道德根基,难以彰显诉讼的公平正义,最终导致社会整体失信,酿成混乱无序的社会状态。
  三、对虚假诉讼问题的法律规制
  虚假诉讼违背诉讼的原始功能,使訴讼不再成为人们赖以解决纠纷的有效手段,而成为一种当事人非法利用谋取利益的工具,出现违法者获益,守法者受损的病态现象。因此,防范虚假诉讼已成为大势所趋。笔者认为,对虚假诉讼的规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完善第三人撤销之诉
  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为规制虚假诉讼行为首次提出第三人撤销之诉,发展时间较短,且世界上只有我国和法国存在此项制度,并无成功的立法经验可以借鉴,导致第三人撤销之诉中存在漏洞。为遏制虚假诉讼行为,必须对此项制度进行完善。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第三人有证据证明判决、裁定、调解书确有错误,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但没有规定证据证明应当达到何种证明标准。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一般采取“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对欺诈、胁迫或恶意串通的事实采取“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笔者认为,这两种证明标准对证明程度的要求較高,囿于案外第三人发现权益受损时原虚假诉讼已经审结,证据可能灭失,取证困难,所以,第三人只需提供证据使法官对原诉讼的真实性产生合理怀疑即可,[4]即采取“疏明”的证明标准。此种证明标准可以减轻第三人的举证困难,有利于案外第三人通过撤销之诉救济受侵害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完备的调解制度
  随着调解制度在民事诉讼中的广泛适用,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调解的自由处分性和人民法院调解书的对世性”,[5]进行虚假诉讼谋取非法利益。为治理此种法律乱象,防止调解制度的原始功能被异化,必须对调解制度进行完善。
  1.调解中注重发挥法院审判权的作用
  应当正确认识到“调解制度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相结合的产物”。[6]在调解过程中,既要尊重当事人对实体权利和程序性权利的自由处分,又要注重法院审判权的必要运用。尤其是在民间借贷、涉及夫妻共同债务等案件中,若双方当事人有积极自愿达成调解协议的情况,法院应当提高警惕,切实保证在案件事实清楚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对当事人事先已经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严格审查,做到防患于未然。
  2.适当公开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
  我国实践中出于更快解决当事人争议,更便于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考虑,对法院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均不公开。正是由于这种调解过程和结果的不透明,使真正的权利人无法及时发现利益受损的情况,不能及时阻止虚假诉讼行为。笔者认为,为防止调解制度为虚假诉讼行为人利用,应当对不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个人隐私的法院调解予以公开,对法院制作的调解书在网上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完善证据规则
  1.扩大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加强法院对证据的审查力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依职权调查收集的证据限定为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笔者认为,首先,应当适当扩大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的范围,只要法院认为当事人具有隐瞒证据或伪造证据的情形,就可以依职权进行调查,主动发现案件真相,避免作出错误裁判。其次,法院认为存在虚假诉讼可能时,应当加强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的审查力度,详细询问案件当事人,不让虚假诉讼行为人的阴谋得逞。
  2.对自认规则进行适当限制
  私法自治的基本原理允许当事人对一方主张的案件主要事实进行自认,从而大大提高案件审判效率。但当虚假诉讼行为人不合理利用自认规则,影响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如果仍一味强调私法自治而放纵虚假自认,显然与自认规则的设立初衷相悖。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自认规则进行适当限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证明,而对方当事人却积极对该事实自认,或者对该事实形成拟制自认时,法院便可以对此进行限制自认,即当事人的自认视为自始无效。
其他文献
【摘要】: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给公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食品监管机关是否作为受到质疑。食品监管渎职罪施行后,司法机关查处食品监管渎职罪存在适用难的困局,在促进食品安全方面没有实现社会所期望的目的。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食品监管法律体系、设立食品监管渎职罪立案标准、适用间接因果关系,使食品监管渎职罪适用顺畅,推动食品安全监管。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渎职;因果关系;立案标准  2011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婚姻法》第 25 条就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赋予了与婚生子女平等的法律保护,但没有规定关于父母子女身份确认的原则和方法。直到 2011 年 8 月,随着《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实现了以亲子鉴定推定确认亲子关系的可能,但其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启动的难处,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将保护非婚生子女权益的规定都细化到条文,最终才能实现对其保护目的。  【关键词】:非
期刊
一、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发展背景及现状  1、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政策依据  依法治国作为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受到各界的关注,也成为我们未来构建法治体系的行动指南。会议明确“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体系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创举之一。会议强调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
期刊
【摘要】:论文通过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分析,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改进策略,力求为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状;策略;研究  一、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高速成长掩盖了管理上的缺陷,经济下行管理缺陷频出  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企业,三位数的成长速度几乎只能在中小企业里面听到,而且,在经营管理上,中小企业因为决策灵活机动,对
期刊
【摘要】: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及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课程,这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当前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对当前社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能够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  【关键词】:社会工作; 人才队伍; 问题及对策  一、
期刊
【摘要】:良好医药广告宣传能够传递给受众及消费者正确的医药产品信息,使受众和消费者达到对症下药治疗的效果,从而对于制药企业来说,起到了营销的目的。但是,非法制药商以及私人诊所、医院等为了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无视监管部门,无视广告法规管理的规定,肆意的进行广告违法宣传以及虚假信息的传播。医药广告活动主体的职业道德有待于提高,意识相对淡泊,怀有急功近利的心理,因此导致了钻法律空子的不法行为现象越来越多
期刊
【摘要】:法律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是要树立法律的权威。拉兹从实践理性的立场出发,对法律是一套权威性的行为规则体系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这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无借鉴。本文旨在以拉兹的法律权威思想为视角,探讨我国法治建设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拉兹;法律权威;法治  法律的权威最终来自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当
期刊
【摘要】:艺术设计看上去与大众消费没有直接的关系,普通百姓也很少购买艺术品,但是艺术设计在商品中的,附加值却不可小觑,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商品的造型,包装等。本文通过对大众消费心理和审美心理的研究,来阐述在消费过程中艺术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  【关键词】:商品;艺术附加值;消费行为  一、相关概念概述  (一)消费者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领域涉及很多方面:它研究個体
期刊
1993年6月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人权大会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妇女和女童的权利是普遍人权不可剥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一级、地区一级和国际一级上确保妇女平等、充分地全面参与政治、公民、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根除一切基于性别的歧视是国际社会的首要目标”。当今,妇女人权作为一项特殊的人权种类,在普遍人权中具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女性人权保护是人权保障的重要课题,是世
期刊
【摘要】:这些年我国环境群体事件不断增多,原因是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决定缺乏公开性,尤其是涉及重大环境项目或专项规划项目许可时,环境行政机关做出决定更是缺乏透明性。而听证制度早已成为世界很多国家行政程序中一项比较普遍适用的制度,是民族制度在行政中的体现,是公众参与的一种有效途径。针对我国频发的环境群体事件,在环境行政程序中引入听证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宪法;行政听证;环境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