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堂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如何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活力,将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新课改目标的实现。
一、创设合理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学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被作为一种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被广泛地使用着。但在推进情景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情境创设的异化,使得情境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数学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情景。合理的情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明确目标。每节课均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创设的情景应当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认知、思考等方面的发展。
(2)情景应具有时代性。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升起的朝阳,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作为人民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及外部世界,因此在创设情景时也应考虑时代性,尽量保证情景的新鲜性,以促进学生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应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状况。教学情境有很多形式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直观形式创设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认真研读教材,打好教学基础
教师通过讲授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新的教材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均不同于以往,在实施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每节课的信息量,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才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关键,而在次要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通过对学习、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课前引导,明确目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开始前就可以让学生听听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适时点拨,加强方法指导。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同时,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给予空间,发挥学生主体思考力。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们,保证学生能够有自我参与的机会。
四、注重差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认真了解学生。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诚的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比如:可以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和学生进行聊天,此时学生的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够更顺利地了解到学生。另外,家访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信任关系。
(2)和谐教学评价。和谐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更容易有成就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教师的笑容也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得学生感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的情绪将有效的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效率。教师应当通过向学生传达关爱之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学习的力量。并且,这种关爱不应分彼此,不应当以学习成绩好坏而论,而应当一视同仁。甚至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但是,给予学生的赞扬、鼓励不应当一概而论的笼统表扬,而应当用心去发现,客观地去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这种温情的赞扬,有助于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个性的良好发展,但“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当以真诚、关爱精神切实的去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文中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
(4)蔣建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载于《教学天地》,2008年8月。
一、创设合理情境,调动学生兴趣
面对枯燥无味的数学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被作为一种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被广泛地使用着。但在推进情景教学中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即情境创设的异化,使得情境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数学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情景。合理的情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明确目标。每节课均有相应的教学任务,创设的情景应当服务于教学任务,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认知、思考等方面的发展。
(2)情景应具有时代性。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升起的朝阳,学校是他们成长的乐园,作为人民教师,有义务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及外部世界,因此在创设情景时也应考虑时代性,尽量保证情景的新鲜性,以促进学生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情境应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状况。教学情境有很多形式有: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等直观形式创设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认真研读教材,打好教学基础
教师通过讲授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新的教材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均不同于以往,在实施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并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每节课的信息量,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也要有所区分,这样才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关键,而在次要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通过对学习、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进行优化,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课前引导,明确目标。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明确学习的目标,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课堂教学开始前就可以让学生听听小故事,或展开一段与课文有关的精彩对话,或利用视频短片导入,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适时点拨,加强方法指导。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同时,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给予空间,发挥学生主体思考力。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们,保证学生能够有自我参与的机会。
四、注重差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能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认真了解学生。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诚的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比如:可以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和学生进行聊天,此时学生的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够更顺利地了解到学生。另外,家访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信任关系。
(2)和谐教学评价。和谐的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更容易有成就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教师的笑容也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得学生感到一种快乐,这种快乐的情绪将有效的提高学习的动力和效率。教师应当通过向学生传达关爱之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学习的力量。并且,这种关爱不应分彼此,不应当以学习成绩好坏而论,而应当一视同仁。甚至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信心。但是,给予学生的赞扬、鼓励不应当一概而论的笼统表扬,而应当用心去发现,客观地去对学生的优点进行表扬,这种温情的赞扬,有助于学生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能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那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更侧重于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个性的良好发展,但“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应当以真诚、关爱精神切实的去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本文中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去总结、完善。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张奠宙:《数学教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孔企平:《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2。
(4)蔣建成:《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初探[J]》,载于《教学天地》,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