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因特网的诞生,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开始了。教育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功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教学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学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中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下决心努力钻研,以期能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
  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目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是人文范畴中的一门学科,教材中有文质兼美,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散文。那朦胧幽静的月下荷塘,高大巍峨的雨中泰山,都令人无限神往。但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常常是表层化、抽象化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种情况就可能人为改观。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语言为形象的图像,创设出最佳的情境,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对作品深层的理解与感悟。例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先以一组秋天的图片导入,再配上优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老师范读。又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设计了以“领袖风采”导入新课,以《东方红》为背景,展示了毛泽东不同时期的照片,让学生充分领略一代伟人的气度。由此猜想伟人笔下的文章应该是什么样子?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统的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难以理解和接受,成为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感官获得多重刺激,使教学中的重难点直观化、具体化。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黄河,母亲河》时,学生们大部分都没有见过黄河,所以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黄河的视频。然后根据学生课余收集的资料分别设计了“黄河溯源、走近黄河、关注黄河”三个环节,运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角度黄河的图片和有关资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又激起了学生探索黄河,保卫黄河的热情。我想,此时学生面对作文本肯定有话可写,有情可抒了。再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说明文时,如果仅仅把它当成一篇说明文讲,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也很难体会其意境、结构之美。所以我在备课的时候,先查找到有关苏州园林的影像资料,在上课前引导学生跟着解说游览一番苏州园林,然后按课文的内容精选了能够展现苏州园林特色的图片制成课件,再理解课文的内容,顺着作者的思路把它和北京的皇家园林进行对比,这样一节课学生既学到了说明文知识,又游览了苏州园林。再如:在教学文言文《木兰诗》时,我大胆的运用多媒体,将跨越千年的古人墨迹再现于学生面前,如:花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奔赴前线途,十年征战等等。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学习空间,拓宽教学广度。
  
  语文教学如果仅仅依靠教科书、参考资料的信息,那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此时,网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网络包括了丰富的资源,利用搜索引擎可以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还可以从网上下载素材,整合成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课件。我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使用到的课件,大部分都是这样做成的。同时,利用QQ,电子邮件还可以和同行、专家联络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三年来,我还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网址:http://jsdyh.pkm.cn),收集了很多美文,课件,教案,同时还设立了作文专栏,帮学生在网站上发表白己的作品,比如:陈立波的《惭愧》、《风雨交加的夜晚》,刘明月的《校园为谱荣填曲》等。可以说网络是我们教学时的“一桶水”,它让我们的备课得心应手,上课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
  当然,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虽然给语文教学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千万不要追求形式赶时髦。我们必须明白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忽略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听、说、读、写”还是根本,多媒体教学不可能取代学生的文本阅读。
  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更不是一种高科技手段的炫耀,而是一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简便快捷的工具,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未来社会对教育的呼唤。为此,我们必须会用它,用好它,让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段杨慧,教师,现居山西稷山。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位,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么进行语文教学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教学的自由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中指出:“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注重跨学科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树立大语文
高中作文教学中,修改是一个经常被忽略但又非常重要的环节。笔者结合十几年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经验,从作文评改环节分析其可行性与重要性,以期与各位行家探讨。    一、学生自改自评,培养自己作文后认真反思的习惯。    现实根据:据调查,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没有安排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这个环节。常规的做法是,学生一写好作文,马上上交,然后老师全批全改,然后再发给学生。这时,很多学生会关注老师给自己的评
情境教学通过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它注重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其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以下是本人就语文教学中碰到的案例,谈三点体会。     一、让音乐在课堂流淌。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发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它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据记载孔夫子闻《韶》,沉浸其中,“竟三月不知肉味”,击节赞曰:“《韶》尽善矣,又尽美矣
再鲜再美的鱼肉,如果只用油,而不用盐等其它佐料,也会让人没有食欲。相反,厨师在烹调时加一点葱、蒜、花椒、盐等作料,菜肴就会有滋有味,客人就会食欲大增。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作文满卷,你会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点:写文章时,给语言加点趣味“佐料”,文章就会趣味横生。因此,同学们要想在考场上写出一篇篇高分作文,首先就必须给你的作文语言加“佐料"。    “佐料”一:善用修辞  一篇文章如果修辞用得好,就好比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就告诫同行“一定要把语文教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撰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活”堪称语文教学法之精髓。  至今有的教师仍信奉“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换分数”,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有的教师为了大显身手,讲风过浓,越俎代庖;有的教师死
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语文教改正在悄悄地进行,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其中主要有: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课堂结构上,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力求灵活多变,符合认知规律;教学组织形式上,强调自主合作,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评价上,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这当中,还有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学习时数减少,而学习内容增多,不仅要学完全部必修课,还要学完好几部分选修内容,学习过程中,还要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部分“阶段目标”“第四学段”中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它既没有讲如何从语文角度学习科技作品,对科技作品和说明文有什么区别也语焉不详,因为在之前的“第三学段”中是说“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那些所谓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文结构”等语文知识是无效知识,因为科技作品的常态阅读方法不
张爱玲,一个20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女性作家,她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于沦陷区的“孤岛”上海。张爱玲以小说登上中国现代文坛,在日寇入侵、国土沦丧之际,编织沪港百余年来男男女女悲欢离合的密密情网,展现给世人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奇世界;而在散文中,张爱玲以她女性特有的柔性眼光,平铺的笔调构勒真实而鲜活的生活层次,在战火腾飞,血与泪的抗日救国时代背景下却谈吃穿、谈女人,谈哲学、谈艺术、谈理想,构成了一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将试卷发给学生后评讲,讲完试卷后我布置任务——写试卷分析。很快,试卷分析全部交上来了,我坐在办公室逐份审阅。当读到一个成绩差的学生的试卷分析时,她写道:“我的试卷分析”可能不符合老师的要求,但是我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老师,我的成绩很差,你恨铁不成钢吧,不然你怎会“逼”我退学,经常骂我一人呢?独独对我有意见?……看罢她的“试卷分析”,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我究竟在什么地方
有一株梅花静静开在山谷  铮铮铁骨,沁人心脾的清香  诉说着生命的梦想  有一朵莲花静静开在水中  亭亭玉立,圣洁高雅的容颜  散发着内心的光芒  有一片竹林静静立在山岗  气节挺拔,凌空的翠绿  展示着正直,虚心向上  有一行松树静静长在山崖  郁郁葱葱,坚韧刚强的枝干  风雨中,传递着执着和顽强  有一群人静静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他们目光坚定,满怀理想,默默奉獻  内心充满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