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世纪最大的赢家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rge890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它成为亚洲第二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
   20世纪后半叶,在亚洲有两个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一个是日本,另外一个就是新加坡。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始于1868年的“明治维新”,大约是在一个世纪之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而新加坡这个在1965年才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没有任何天然资源、面积只有640平方公里的国家,却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成为亚洲地区第二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加坡是20世纪民族国家体系中最大的赢家。
  
  开明的“强人政治”
  
  谈到新加坡的成功,许多人都会想到新加坡廉洁的政府、严格的法律以及高效率的工作作风。然而,仔细研究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制度建设既非自然生成,也非一日之工。在其背后,既有公民持久的努力,更有政治决策者强烈的意志。有人将新加坡的成功归因于“强人统治”,问题是,“强人统治”在20世纪并非新加坡独有,为何独独新加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在新加坡独立之初,国家生存成为首要问题。用开国总理李光耀自己的话来说,“怎么盖房子、怎么写书,都有专著教导。但是从没见过有这样一本书,教人如何把一群来自中国、英属印度和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不同移民塑造成一个民族国家,或者如何在岛国转口贸易港这一传统角色已经过时的情况下,养活岛上的人民”。书本里找不到新加坡现代化的模式,带着构建新加坡新制度的使命,学医出身的李光耀在就任总理三个月后,于1968年10月前往哈佛大学政治研究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充电求知”。在哈佛期间,李光耀结识了学界各路精英,特别是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穴美国经济学家?雪、萨缪尔森(诺贝尔奖获得者)、佛农(跨国公司专家)和政治学家基辛格(后任美国国务卿)以及区域问题专家赖肖尔(日本问题专家、后任美驻日大使)和费正清(中国问题专家)等。
  在笔者看来,李光耀的哈佛之行,有两点对于新加坡后来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一是国际视野。李光耀虽然早年留学英国,但在20世纪后半叶,美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体系中最强盛的国家。在哈佛这所学界精英会聚且与政界和商界联系密切的学府里,李光耀知道了什么是国际视野,这对后来新加坡在国际体系以及地区中的战略定位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是制度选择。原本学医的李光耀来到美国,并不是要了解兴国、强国的具体科学技术,而是为了熟悉政府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的制定过程。
  当然,我们不能将新加坡后来的发展完全归功于李光耀短暂的哈佛之行,但在亚洲国家的领袖中,像李光耀这样放下繁重的政务到哈佛进行思想交流,与学界精英建立友谊,并通过他们与美国政府和商界的神经中枢密切往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新加坡的“强人政治”是“开明”的“强人政治”。
  
  “国家资本主义”和“儒家资本主义”
  
  新加坡成功的第二个秘诀得益于其奇特的资本主义模式,有学者称其为“国家资本主义”,也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儒家资本主义”。
  说新加坡的资本主义是“国家资本主义”,是强调新加坡资本主义的“计划性”和“有序性”。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霸权在世界经济中的确立,美国式的自由资本主义盛行一时。新加坡虽然选择了资本主义,但在自由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实行的却是“国家资本主义”。当时新加坡在制定其经济发展战略时面临着三个不利因素,一是资源贫乏,二是市场狭小,三是资金缺乏。尽管新加坡以转口贸易城市著称,但长期的殖民统治并没有使新加坡建立起工业基础设施,相反,大量贸易资金流入殖民者手中。新加坡惟一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即地处两大洋交通要冲,又是天然优良港口,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航运和贸易中心。针对这种状况,新加坡充分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在经过短暂的保护国内市场、征收保护关税、对部分商品实行进口配额的进口替代战略(1965~1967)之后,于1967年颁布“经济扩张刺激措施法案”,实行出口导向战略;1968年颁布“就业法案”和“工业关系法案”,鼓励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出口;进入80年代,实行“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实行自动化和电脑化,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正是在富有远见的政府的规划下,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以金融服务业、海运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国家。
  说新加坡是“儒家资本主义”,是强调新加坡资本主义的“包容性”。在后发展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强调“制度”的重要性。然而,在建立什么样的“制度”上,又往往过分强调效仿西方“制度”,而忽略制度建设所赖以生存的基础。新加坡在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却非常重视“制度”有效运转所依赖的社会。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的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多元社会,即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泰米尔人共处一国之中,其中,华人占70%。当时新加坡也面临着民族融合的问题,尤其表现在官方语言的选择上。但与其他国家保护或偏袒本土民族而采取强行同化政策不同的是,新加坡采取的是自然的文化同化政策。比如,新加坡采取多种语言教育制度,让公民自由选择,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同为官方语言,同时存在于学校的教育中。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商业贸易港口城市,贸易往来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为了能让自己的子女毕业后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或出国留学,各个民族在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同时,都鼓励自己的子女去使用英语的中学和大学接受教育。这与马来西亚强调初中入学必须使用马来语完全不同。新加坡重建社会的政策体现了新加坡资本主义的“包容性”。
  新加坡资本主义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和教育政策上,而且体现在新加坡的“人才政策”上。在今天新加坡的大学(诸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和公司里,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专业人才到处可见,他们来到这里通过贡献自己的专业技能换取数额可观的报酬。这些人才尽管以前所受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们为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认同,必须遵守同一个国际标准,这也促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标准的国际化大都市。
  
  生存危机和文明危机
  
  尽管新加坡在20世纪不到3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亚洲的第二个发达国家,但新加坡却时常有一种生存危机。这与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不无关系。在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在国际舞台上有着许多令人惊奇的举动:在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同时,又单独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与邻国马来西亚为“水供”争论不休;在赞赏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时常担心这条龙的尾巴“太长”;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在SARS肆虐期间,希望国际投资的鸡蛋多几个装到新加坡的篮子里。对于这些,新加坡政治家的解释是:新加坡太小,不这样难以生存。
  新加坡社会也存在一种文明危机。在谈到新加坡时,许多人强调新加坡是一个华人社会,因为华人占这个社会的多数。而仔细研究新加坡这个华人社会后,我们会猛然意识到,新加坡的华人与中国大陆的华人虽同根同文,但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大陆华人注重“落叶归根”,而新加坡华人很少认为根在中国;为了在马来海洋中生存,新加坡通常强调自己不是华人社会;“新一代新加坡国民”政策塑造下的年轻一代华族更认同西方价值观念;新加坡的华人集中的社区不叫“唐人街”,而叫“牛车水”。新加坡也时常为这种“无根”而困惑:“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有延续了4000年不曾间断的悠久的历史。我们这些番客,斩断了自己的根,寻觅另一种气候另一片土壤重新扎根,缺乏的正是这种自信”。
  李光耀在1978年访问北京时曾自谦地对邓小平说:“我们新加坡的华人是中国广东和福建等地南方人的后裔,祖先都是目不识丁、没有土地的农民;达官显贵、文人学士,则全留守中原开支散叶。没有什么事情是新加坡做得到而中国做不到或没法子做得更好的”。但愿这种对中国的祝愿能够在21世纪的中国成为现实。
其他文献
这本书预测今后二三十年世界局势    董必武同志上个世纪50年代末访问东德时曾对笔者说过:读书要抓住重点。一本五六百页厚的大部头书,如果把它的中心思想压缩写出来,也不过是一页半纸的篇幅。读了施密特新著《未来列强》,颇感这是一部本可以写成厚五六百页大部头书的浓缩本。该书中文版只有十万字左右,但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涵盖了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大的战略问题。  年逾85岁高龄的施密特曾担任过八年德国联邦总理
期刊
美国关于安理会改革的基本立场    2004年12月,美国国会成立了一个由两党精英组成的“关于联合国改革问题的特别工作组”(金里奇—米切尔特别工作组),该小组于2005年6月15日出笼了一份名为《美国利益和联合国改革》的长篇报告,明确表示:安理会的扩大应提高安理会的效力,并且不得以任何方式把注意力从安理会的效率和依照《联合国宪章》采取行动的能力上转移走。该小组还特别提出,任何安理会改革都应“达及以
期刊
有迹象表明,美国又要从战略层面调整对华政策了。由于美国国内对此意见还不尽一致,同时从政府层面上看,美国并没有明确改变中美关系的战略定性,因此,中国国内对此的反应有些平淡。不过,三个方面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判断。    主观上:有强烈意向    近来,美国政界、学界和舆论界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话题非常流行。主流杂志《大西洋月刊》6月号发表知名政论家罗伯特.D.卡普兰题为《我们应如何与中国作战
期刊
2004年8月15日,有一个人的命运走到了至关紧要的十字路口。这一天委内瑞拉举行了一场全民公决,时代“独行者”,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获胜,连任总统。  刚过完50岁生日的查韦斯雷厉风行、个性鲜明,深受委内瑞拉下层老百姓爱戴。由于敢对西方国家说“不”而被誉为卡斯特罗的接班人。6月3日,委内瑞拉全国选举委员会宣布,反对派征集的签名已超过了宪法规定的最低门槛,可以申请进行关于罢免总统的全民公投。这一
期刊
最近令欧洲国家头疼的事接二连三,搅得欧洲人真有些招架不住了。第一件是《欧盟宪法条约》批准进程陷入危机。最近,卢森堡的公决结果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线希望。卢森堡成为第13个批准宪法的国家,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欧盟国家愿意接受该条约。德国(欧盟宪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西班牙等国因而加大了挽救宪法的力度。然而不幸的是,欧盟宪法的命运靠卢森堡这样的小国是改变不了的。已宣布推迟公决的英国、捷克、丹麦、爱尔兰、葡
期刊
利德尔·哈特是英国的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和记者。他在《战略论》一书中,通过对西方2500多年来大量战争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路线”理论。他指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历史反复证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该书初版于1929年,当时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了增订本,改称为《间接路线战略》,到1954年再次修订,书名最后定为《战略论》。此后,该
期刊
案例一  “空巢老人”:但愿悲剧不重演     据悉,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又据报道,日前,在上海某居民小区又发生一桩令人感慨之事:一位老太太在家中突然去世,数日后才被人发现。据邻居介绍,老人的老伴两年前去世,子女平时也很少来。  这些悲剧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空巢老人”(身边无子女,又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忧
期刊
“在‘铁腕统治’传统悠久的拉美,如果民众对民主丧失了信心,或者认为民主会破坏稳定,许多人将更怀念独裁统治时期的安全”。   委内瑞拉的这种民主怪圈值得拉美国家深思。  8月15日,委内瑞拉就现任总统查韦斯是否应“下台”举行全民公决。结果,查韦斯获得了绝对多数胜利,他将一直执掌总统大权至2007年1月任期结束。    何以被迫公决?    查韦斯,这个前陆军中校自1992年发动未遂军事政变以来,就
期刊
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与俄罗斯北奥塞梯接壤。20世纪90年代初南奥塞梯曾要求独立,并与格中央政府发生武装冲突。自1992年开始,俄罗斯、格鲁吉亚、北奥塞梯和南奥塞梯组成了解决格奥冲突的四方混合监督委员会,之后俄罗斯、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三方组成的混合维和部队开始在冲突地区执行维和任务。   今年5月以来,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地区再次出现动荡。进入8月,局势更加令人担忧。先是格鲁吉亚总统萨卡
期刊
几百年来伊拉克什叶派一直受到压制;  少数统治多数——过去80多年的政治逻辑。  8月5日,2000多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和1800多名伊拉克军警在战机、武装直升机和重型坦克的配合下,对驻守在圣城纳杰夫的萨德尔及其武装马赫迪军发动进攻,纳杰夫之战打响。美军指挥官称,美军此役的目标是占领纳杰夫,将萨德尔及其武装“彻底消灭”!  面对美军的猛攻,萨德尔的马赫迪军退缩到了纳杰夫阿里清真寺这一敏感地点,这令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