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无可争议的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在大学中占绝大比例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本文探讨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就化解这一难题作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 就业难 就业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越来越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大学生,受自身、家庭社会背景等条件的制约,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有政协委员建议不要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因为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一般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而生活在城市的农村大学生,由于买不起房,只能选择蜗居、蚁居,很难获得幸福。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
1.受教育的不平等,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强。
由于城市与农村划拨教育经费的不平等,农村学生无法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农村学生无法受到更好的教育,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明显不足。由于无法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农村学生中读重点名牌大学的少之又少,即使读了重点大学,学的也是非重点专业。与此同时,由于地域差异(户口的差异),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也有不同的录取标准。比如有北京户口的考生,他上北大、清华的分数,在其他省重点大学是读不了的,来自农村的高考生的情况可想而知。农村大学生在竞争激烈并且认同“名牌效应”的人才市场上无疑是处于劣势的。
2.社会资源少,社会关系薄弱。
在就业竞争中,城市学生的父母可以依靠自己背后的关系网为学生就业铺路,而农村大学生父母的关系简单,他们大多是靠种田、打工维持生机的本本分分的农民,根本不可能帮子女寻找“关系”和“人情”。调查显示:父母学历越高,职业越好,对子女的就业和教育越有利。虽然这些大学毕业的农村学生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关系薄弱,社会资源少,在寻求工作机遇时,跟城市学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3.农村大学就业期望值高,急功近利。
在农村,教育支出是农民沉重的负担。培养一个大学生几乎要花费一个农村家庭的所有积蓄,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在农村更是普遍。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在找工作时,农村大学生更利益化,收入高是他们特别看重的一个条件。因为毕业对他们意味着成长,从此以后他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生活,还要背起农村贫困父母的担子——偿还欠下的债务,孝敬父母,供弟弟妹妹读书。这些情况更促使他们在择业时定位不准,期望较高。然而对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所具有的资历和能力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和丰厚的工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使得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4.自身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有限,削弱了竞争力。
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只懂得读书,除了在学习上勤奋刻苦、成绩比较优异外,综合素质明显不好。例如,在组织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是非常欠缺的。虽然大学期间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团、社会实践弥补,但是由于家庭教育、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就业时所体现出的外在素质,远远不如城市学生优秀。
5.求职和创业的门槛较高,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
随着物价的上涨,求职成本逐年升高,通讯费、网络费、服装费、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的各项费用及异地求职门票费、食宿费等加起来往往数千元,农村大学生原本上大学就已经使家庭负债累累,陷入困境,这些就业费用远远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为此很多农村大学生只好选择就近的招聘会或参加校内的人才交流会,可选择的单位较少,失去的机会就较多。另外,出于家庭经济及其他能力方面的顾忌,农村大学生不愿意也不敢选择创业。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
高校专业设置要与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相适应。目前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严重与社会脱节、与时代脱节,很多老师用的教材多年如一日,知识陈旧,根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更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利条件。高校专业设置应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高校也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开辟新的教学领域,增设新的教学内容。例如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当“村官”,那么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乡村管理学、乡村经济学等课程,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
2.整心态,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就业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积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准确定位,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就业白热化的形势下,很多城市学生都到农村发展,比如当村官、下乡支教等,而农村学生就更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把自己所学运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农村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根据自己的不足,适度地设计自我,规划自我,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追求符合社会的发展。
3.社会会要通力合作,为农村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各种条件。
社会各界应通力合作,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引导大学生合理有序地就业。用人单位应降低门槛,对应届毕业生不要过于强调学历、经验、家庭背景、性别等,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高校应与企业保持高度的联系,沟通就业信息,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4.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帮助农村大学生就业。
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大改革力度,从政治、经济、教育、人事、户籍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打破就业的城乡待遇差别,鼓励农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同时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工作福利结合起来,从制度上确保农村大学生的收益。同时,建立农村大学生就业帮扶制度,帮助有困难的农村大学生就业,对于能够积极引进农村大学生、帮助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单位、组织进行奖励。同时,政府应尽快打破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加速城乡流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对农村大学生更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治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
[2]李金生.农村“怕子成龙”现象分析[J].青年研究,2003(6).
[3]许安平,朱琼英.论高校扩招政策对农村学生的影响.科教文汇,2006.7.
关键词: 农村大学生 就业难 就业对策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越来越庞大的就业大军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大学生,受自身、家庭社会背景等条件的制约,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有政协委员建议不要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因为农村大学生毕业后,一般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而生活在城市的农村大学生,由于买不起房,只能选择蜗居、蚁居,很难获得幸福。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
1.受教育的不平等,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强。
由于城市与农村划拨教育经费的不平等,农村学生无法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农村学生无法受到更好的教育,与城里的学生相比,农村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明显不足。由于无法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农村学生中读重点名牌大学的少之又少,即使读了重点大学,学的也是非重点专业。与此同时,由于地域差异(户口的差异),高校在录取学生时,也有不同的录取标准。比如有北京户口的考生,他上北大、清华的分数,在其他省重点大学是读不了的,来自农村的高考生的情况可想而知。农村大学生在竞争激烈并且认同“名牌效应”的人才市场上无疑是处于劣势的。
2.社会资源少,社会关系薄弱。
在就业竞争中,城市学生的父母可以依靠自己背后的关系网为学生就业铺路,而农村大学生父母的关系简单,他们大多是靠种田、打工维持生机的本本分分的农民,根本不可能帮子女寻找“关系”和“人情”。调查显示:父母学历越高,职业越好,对子女的就业和教育越有利。虽然这些大学毕业的农村学生希望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关系薄弱,社会资源少,在寻求工作机遇时,跟城市学生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3.农村大学就业期望值高,急功近利。
在农村,教育支出是农民沉重的负担。培养一个大学生几乎要花费一个农村家庭的所有积蓄,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在农村更是普遍。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在找工作时,农村大学生更利益化,收入高是他们特别看重的一个条件。因为毕业对他们意味着成长,从此以后他们不仅要承担自己的生活,还要背起农村贫困父母的担子——偿还欠下的债务,孝敬父母,供弟弟妹妹读书。这些情况更促使他们在择业时定位不准,期望较高。然而对于一个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他们所具有的资历和能力决定了他们根本不可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和丰厚的工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使得农村大学生在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
4.自身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有限,削弱了竞争力。
农村教育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大部分农村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只懂得读书,除了在学习上勤奋刻苦、成绩比较优异外,综合素质明显不好。例如,在组织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是非常欠缺的。虽然大学期间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团、社会实践弥补,但是由于家庭教育、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在就业时所体现出的外在素质,远远不如城市学生优秀。
5.求职和创业的门槛较高,影响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
随着物价的上涨,求职成本逐年升高,通讯费、网络费、服装费、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的各项费用及异地求职门票费、食宿费等加起来往往数千元,农村大学生原本上大学就已经使家庭负债累累,陷入困境,这些就业费用远远超出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为此很多农村大学生只好选择就近的招聘会或参加校内的人才交流会,可选择的单位较少,失去的机会就较多。另外,出于家庭经济及其他能力方面的顾忌,农村大学生不愿意也不敢选择创业。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1.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
高校专业设置要与社会发展、企业需要相适应。目前很多高校专业设置严重与社会脱节、与时代脱节,很多老师用的教材多年如一日,知识陈旧,根本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求,更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利条件。高校专业设置应适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高校也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开辟新的教学领域,增设新的教学内容。例如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当“村官”,那么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乡村管理学、乡村经济学等课程,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
2.整心态,转变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就业严峻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积极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准确定位,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就业白热化的形势下,很多城市学生都到农村发展,比如当村官、下乡支教等,而农村学生就更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把自己所学运用于新农村建设。同时,农村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要积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根据自己的不足,适度地设计自我,规划自我,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追求符合社会的发展。
3.社会会要通力合作,为农村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各种条件。
社会各界应通力合作,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引导大学生合理有序地就业。用人单位应降低门槛,对应届毕业生不要过于强调学历、经验、家庭背景、性别等,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高校应与企业保持高度的联系,沟通就业信息,根据企业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4.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帮助农村大学生就业。
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大改革力度,从政治、经济、教育、人事、户籍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打破就业的城乡待遇差别,鼓励农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同时为他们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大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工作福利结合起来,从制度上确保农村大学生的收益。同时,建立农村大学生就业帮扶制度,帮助有困难的农村大学生就业,对于能够积极引进农村大学生、帮助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单位、组织进行奖励。同时,政府应尽快打破城乡二元化的格局,加速城乡流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对农村大学生更有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治军.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8.
[2]李金生.农村“怕子成龙”现象分析[J].青年研究,2003(6).
[3]许安平,朱琼英.论高校扩招政策对农村学生的影响.科教文汇,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