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数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良好品质。在教学中突出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时我做了以下几点努力:
一、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能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知识的运用中,既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以生活素材为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捕捉一定的生活信息、素材,把它们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如:教学三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我呈现这样的例题:“星期天,小明的妈妈给他20元钱,让他去湖东公园玩。小明玩空中飞车花了6元,玩碰碰车花了8元,小明还剩多少钱?”同学们一听到熟悉的人和事,就非常感兴趣,这个说小明玩空中飞车后还有20-6=14(元),再玩碰碰车就只剩下14-8=6(元);那个说小明玩空中飞车和玩碰碰车共用6+8=14(元),那么应该还有20-14=6(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里给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是学生非常熟悉或曾经经历过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解决的正是与我们联系密切的生活问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教学也显得更为轻松愉快。
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我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在一起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加强操作,培养能力。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倒下来量,还有人提议量升旗的绳子,再除以2。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顶上有一部分,怎么办?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1米的米尺,笔直插在旗杆边。这时正阳光灿烂,在旗杆影子的边上马上出现了米尺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0.45米。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尺长与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米尺的长度与它影长的比。(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课余还继续测量了学校附近电视塔的高度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中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
加强知识的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理解一个新概念,往往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具体实践的过程。建立概念更要充分体现知识的实践性,为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保证。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培养、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尽可能为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又如在学生有一定百分数知识基础上引导探讨,在“六•一”期间,有两家商店开展了促销活动。甲商店采用打8折(按原价的80%出售)的方式,乙商店采用了“买三赠一”的方式。假如你要买6件同样的商品,每件商品的原价是2.50元,你将选择哪一家商店?为什么?请算出你花去的总钱数。
在教学时,数学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数学眼光、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应用意识。
一、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学生就能将已有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知识的运用中,既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以生活素材为背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捕捉一定的生活信息、素材,把它们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如:教学三年级“两步计算应用题”。我呈现这样的例题:“星期天,小明的妈妈给他20元钱,让他去湖东公园玩。小明玩空中飞车花了6元,玩碰碰车花了8元,小明还剩多少钱?”同学们一听到熟悉的人和事,就非常感兴趣,这个说小明玩空中飞车后还有20-6=14(元),再玩碰碰车就只剩下14-8=6(元);那个说小明玩空中飞车和玩碰碰车共用6+8=14(元),那么应该还有20-14=6(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里给学生提供的生活素材,是学生非常熟悉或曾经经历过的,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解决的正是与我们联系密切的生活问题,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教学也显得更为轻松愉快。
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教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他们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我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在一起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就叫做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我再让两个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是老师在领他们玩。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一玩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加强操作,培养能力。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有的提出爬上去量,有的提出倒下来量,还有人提议量升旗的绳子,再除以2。这可是个好办法,可顶上有一部分,怎么办?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1米的米尺,笔直插在旗杆边。这时正阳光灿烂,在旗杆影子的边上马上出现了米尺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0.45米。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尺长与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米尺的长度与它影长的比。(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于是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课余还继续测量了学校附近电视塔的高度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二、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中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宗旨。
加强知识的实践性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前提。学生掌握一个新知识、理解一个新概念,往往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具体实践的过程。建立概念更要充分体现知识的实践性,为学生创设动口、动手、动脑的条件和机会。这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保证。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学生的解题能力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培养、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尽可能为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又如在学生有一定百分数知识基础上引导探讨,在“六•一”期间,有两家商店开展了促销活动。甲商店采用打8折(按原价的80%出售)的方式,乙商店采用了“买三赠一”的方式。假如你要买6件同样的商品,每件商品的原价是2.50元,你将选择哪一家商店?为什么?请算出你花去的总钱数。
在教学时,数学教学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并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为解决数学问题积累经验,养成善于运用数学眼光、分析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