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 意境江南

来源 :中华民居·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本文通过对苏博新馆中光影空间的细节分析,解读贝老是怎样让光线来营造一种“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美学意境、演绎温婉雅致的江南风韵、体现他“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的。
  关键词:诗情画意;清雅意境;光影流转;现代语汇;抽象几何;中国古典园林;江南文人山水画;中而新苏而新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南邻江南名园狮子林,北贴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东将“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一部分纳入新馆。在这样一个被经典古建筑所包围的地域建设一座现代化馆舍建筑,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可以说,新馆建筑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贝老以其“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和“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用现代建筑语汇中简练抽象的几何形,成功塑造了苏州博物馆这座既不仿古泥古又古韵具足的现代建筑。
  新馆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作为基本的设计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屋面使用颜色更为均匀柔和的深灰色,与白墙相配,给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全新的设计内涵。整个苏博几乎处处体现着中国风和江南韵致,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感受到设计师的用心,我把这种设计理解成是江南所特有的一种气质,诗情画意般的温婉淡雅之美。粉墙,黛瓦,水池,石头,假山,高树,尤其是各种光与影的结合。
  意境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美学特色和审美境界,是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韵味十足的空间气质,而光线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重要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老喜爱的“光线魔术”再一次得到体现。让我们走进它,细细品味一番。
  当我们走近建筑但还未正式进入之前,透过一个别致的月亮门,室内的光线就通过圆形玻璃投射出来,那框中景致如同一个古典精致的苏绣扇面呈现眼前,人们立刻可以感受到一股清丽淡雅的中国风扑面而来。设计师以借景的手法,将室内空间的灵性与活力提前展现给观众,像一个序曲般,慢慢引出远处那水墨山水画般的园林内庭院。
  如果说前庭是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在建筑入口的中央大堂,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正对入口的北面落地玻璃把主庭院的光影景致引进室内,让整个创意山水园像一幅随时间而变化的巨幅立体水墨画一样,作为第一个展品铺陈在观众眼前,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令人叹为观止驻足流连。两侧的墙面上各有一个六角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既点缀了素白的墙面,又陪衬了正中的主景。新馆大堂除了采用入口玻璃月洞门和北墙整片落地窗及两边六棱窗进行侧向采光外,还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老虎天窗”做法向顶部采光,即将天窗开在中央大堂屋顶的最中间部位,由玻璃材料加木纹格栅做成采光井,阳光让参差错落的墙面呈现出有趣丰富的视觉效果。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造型,形成一个由或虚或实的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面构成的魔方万花筒,当你被这种光怪陆离的造型吸引而循序抬头,你就能看到一个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光线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板条滤下,令人如同置身于一个变化无穷的巨大绣球中。
  入口大堂给人的印象是新颖别致又不失古朴之风的,接下来就要从初印象过渡到正式的展厅了,这个过渡由大堂左右各一条通道完成,向两边延展到东西各功能展厅。在这两个主廊通道内,采光以屋顶采光为主、侧墙采光为辅——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新的屋顶已经被现代科技重新诠释,玻璃和开放式钢结构让室内借到大面积的天光,这是对传统建筑的一大突破,并将光影演绎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为了体现传统建筑的特色和质朴气息,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本色的木质贴面所包裹,光线透过这些条状格栅倾泻下来,被理成一丝丝撒在墙面和地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案,乍看之下,仿佛一道道竹帘,让人穿越历史的长廊,梦回隋唐。光影交织成帘幕低垂的篇篇诗意,同时,细密的光条随着太阳的移动而不断变幻方向,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有了生机,饶有趣味。光影静静地流转,渲染出一种清寂和雅,简单质朴的意境。当直射的阳光移出墙面,室内的散射光也因屋顶的木格栅而显得清淡迷离,自然布光下,有一种虚幻之美。主廊侧墙上,依然用借景手段开了不大不小三个六边形镂窗,将室外主庭院的美景化身三幅镜框画挂在墙上,是单调白墙上最生动的装饰。“枝头光影动,闲寂透窗来”,窗外翠竹成荫,老树虬枝,池魚游曳,片石苍远,可谓几步一窗,一窗一景,移步换景。
  穿过西侧主廊,即来到其南北两个同样处理成八角形几何结构的主展厅,展厅正中摆放着苏博珍藏的镇馆之宝,从展览角度来说,展厅内的光线不宜杂乱和明亮,因此这里的光影不再是空间的主角,仅以侧墙的采光满足室内的光照需求。然而此处却有光线设计的新亮点——设计依然借鉴江南园林的“立窗借景”,将窗外的景色引入室内,但这次并不是直接地“借”,而是委婉地克制地借。在正对主庭院的那扇方形落地窗上蒙一层网眼布料,窗外的美景立刻成为一幅朦胧淡雅的水墨写意画,疏朗淡泊,简素明净,在不动声色的刻意中展现,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境。同时光线也被过滤得不那么强烈刺眼,使整个窗不会因为过于明亮而喧宾夺主地成为主展厅的焦点。在其他非对主庭院的落地窗外侧,皆用密植的竹林来过滤光线,竹摇清影罩幽窗,巧借绿景做画屏。竹风禅韵,清静无尘,幽幽绿意,令人忘俗,或可静待“竹露滴清响”,悦见悠然禅境。
  西侧主廊的尽头,是一个豁然开朗的楼梯空间,这里贝老设计了一面三层楼高的大型水幕墙。从墙顶注入的水流沿着横向或斜向凸起的黑石暗槽,翻卷着白色水花,流入下面的荷花池,不禁让人联想到《流杯渠》中“激曲萦飞箭,浮沟泛满卮”的诗句。在寂静的博物馆里,跟苏州园林里的水声有着相近的作用。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水声却不知水在何处,直至走近,一池莲花方才映入眼帘。而与这抽象画般的室内落水相配的光影也是富有韵律的——贝老再次打破传统的人字形二坡屋面,将交于屋脊的两屋面上下移位相错,形成一个异性的多边形屋顶,并把屋顶的局部处理成条状玻璃天窗,让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形成多变的光影组合,给白色墙体带来了如音乐旋律般丰富的节奏。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这样的光影律动配上这样的水声潺潺,真乃行云流水,意境自高。   随着西侧主廊走到楼梯空间的尽头,参观就转到了向北延伸的普通展厅。串联普通展厅的长廊顶部依然是由精细的木贴面金属百叶和玻璃顶棚所构建,廊内斑驳的光影在钢结构和木条遮阳板中反复交错,令人印象深刻。而普通展厅的采光又因为观展需要,而变换了新的形式——由于展览文物不宜阳光直射,因此这里贝老运用了屋顶斜向采光,再一次解构了传统的二坡屋面,如楼梯空间的屋顶一样构成多边形屋面,只是这一次不是用天窗,而是在两屋面上下相错形成的垂直面上开立窗,这样进入展厅室内的光线,经过顶棚的折射,就柔和了很多。同样,立窗上也加设了木贴面金属百叶,自然光线透过细密遮光条交织成光影,同时,还可以根据天气的情况调节百叶,始终让展厅内部保持最好的光照条件。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传统屋面的造型形式,也解决了传统屋面在采光上的局限性。
  参观完西部的展区,走廊终于将我们导向了一进门就看到但始终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中央主庭院,等待已久的高潮乐章终于缓缓奏响。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贝老先生一改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造园传统,大胆地利用直线与折线创造出简洁朴素的庭院。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不同于补园的郁郁葱葱,新庭院代之以大面积水面,潭影空人心,波影倒松楠,更突显朴素简洁宁静灵动的空灵意境。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像是古代山水画里连绵起伏的远山。在这里,光线不需要再被刻意塑造,只要无遮无拦的洒下,就能让这幅画卷更加的生动立体,层次丰富,旷远明瑟,色彩和谐——主庭院依然是灰白两色的主基调,唯有水面是清透的碧绿。在蓝天的衬托下,整个空间犹如一幅宋代文人画,清新淡雅,恬静唯美。踱步石桥之上,北部是贝老特别得意的园林造景。不远万里运来的巨石被一片片“种”入水中,米黄色与浅褐色互为衬托,在白色的背景中非常有精神,大气且不失精致。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找细微的色彩变化,营造出了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的水墨画“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独特美学意境;南面是围合的馆舍及点缀其间的植物,令人感动的是,园中的竹和树都是设计师亲自挑选,每一棵都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建筑形成刚柔相济的美。馆舍建筑白面灰线的勾勒方式,既有先秦的古朴,又有晋朝乌衣子弟的飘逸之风。其次,灰白两色的墙面作为环境色彩的高调部分,着重突出了空间中处于中间调的其他景物,包括绿色植物、蓝色水面、水中的鱼儿以及在建筑中活动的人们。就像贝先生所说,不要过分在意建筑,其中活动的人们和景色才是真正让空间呈现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主角。试想,在丹桂飘香的午后,秋日余光照在微波涟涟的水面,约三五好友品茶作对谈古论今,这正是古代文人雅士休闲惬意的生活场景,这个现代园林试图传达的也正是这样一种优雅闲适的意境。
  随着石桥在如诗的画中走到对岸,我们进入了东部展区,这里主要是辅助展厅和办公空间,基本采用与西部主展区像类似的光线设计手段,只是光影在墙面上的形态不经相同而已,就不再一一赘述。但与西部主廊尽头的落水楼梯空间相对应,东部主廊的尽头也有一个与自然互动的空间,那就是为观众提供休息的紫藤园。在紫藤园,可以说光线成为了空间气氛的魔术师,来过此地的人无不被这种戏剧性的光影所折服——这棵百年紫藤蜿蜒曲折的遒劲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钢质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激情。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在不同的时刻,光线会令物体产生不同的阴影,似乎时间也是空间设计的重要考量依据,空间的灵性就这样产生了。当黄昏的阳光再一次照射进庭院的时候,所有物体都被一层金黄色的光晕所笼罩,这正是自然赋予空间的生命力所在。这株紫藤是贝老亲自精心挑选的,嫁接子文徵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剪下的枝蔓,以延续苏州人文的气息和血脉。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循着东侧主廊走回中央大堂,我们完成了这一次看似简单朴素、轻描淡写,实则奥妙无穷、韵味十足的光影之旅,整個建筑内光线的层次变化,入诗入画,妙不可言。从中我们能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光影的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通过这次以苏博的光线设计为切入点的分析研究,更看到了贝老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诠释。如同创作一件绘画作品,设计师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空间心理的把握融会贯通,最终创造出最动人的空间和意境。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方式,它把握住了原始的韵味和精神内核。做建筑尤其是做新建筑,决不能仿古,而是应该将古典风格与现代特征结合起来!我们不可能永远停在历史的建筑上,当然城市需要历史建筑,因为它们不仅是城市精神,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的足迹与见证,而我们要做的在历史遗留的建筑基础上发展创新,使城市保持活力,让城市不断的前进!
  参考文献
  [1]作者:徐宁,倪晓英.主编: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古吴轩出版社ISBN:9787807331353.
  [2]杨颖.中而新苏而新——苏州博物馆现代版园林的诠释.
  [3]刘锐.苏州博物馆新馆园林意境的创造.
  [4]江燕玲.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因地制宜,景致多变.
  [5]杨思宇.苏州博物馆——论中国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当中的诠释.环境艺术.
  [6]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位于枣庄南部的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为山东南大门,徐州之门户,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境,北连津浦路,南接陇海线,西面毗邻南四湖,是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屏障,自古是南北漕运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为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就发生于此。台儿庄大战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继平型关大捷后的又一重大胜利,也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光辉结晶。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
期刊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开始腾飞,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本文通过对居住区景观改造理论体系的阐述;分析了乌鲁木齐“核心润园小区”、“七星阁小区”、“和枫雅居小区”的现状和不足;对居住区道路、绿化、活动广场、停车场四方面提出了改造的对策及建议,引出了新时代新居住的理念。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景观改造;对策建议  居
期刊
摘 要:铜仁市第一中学新校区校园规划,由于是选址新建的校区,规划高度重视与历史底蕴深厚的老校区产生联系,即所谓的历史文化脉络的传承。以“立足、传承、完整、流通”为规划理念构架,着重从空间组织和场所设计方面探讨人文精神的体现。  关键词:铜仁市第一中学;文化传承;空间;场所  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把教育改革发展的重
期刊
摘 要:城市景观风貌规划作为一个全新的规划类型,还处在一个探索和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施秉县景观风貌规划编制的解析和总结,初步探讨了该类型规划的编制体系和方法。  关键词: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编制  1 前 言  “千城一面”,一个频繁出现在城市和城市规划领域的词汇。城市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迫切面对的现实。源于城镇化快速推动,物质建设的突飞猛进下,城市特质和精神的缺失。因此全国各地城市将塑造自
期刊
摘 要:徽派建筑与徽州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繁盛时期所遗存的珍贵本土设计源泉。随着设计活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语汇在建筑行业涌现,新中式主义不仅包含在建筑中,还常见于规划、景观、室内设计等的方方面面,笔者从文化根源上对徽州文脉进行阐述,从而引出对传统徽派建筑语汇的思索,从而对今后新中式主义发展与传承民居基因,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徽州文化;人地关系;新中式主义  1 徽派民居植根的文化背景及
期刊
摘 要:南宁市西乡塘区路西村老直坡建设规划通过对美丽乡村的概念解读,确立了“生态文明、美丽乡村”的规划主题,抓住特色要素,以产业经济为核心,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明确制定项目建设内容、项目空间的布局和项目实施的步骤计划。同时,优先生态环境的改造升级,完善村庄生态设施建设和生态空间景观建设,引导乡村经济、社会、环境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老直坡  1 引 言  党的十八
期刊
摘 要:安徽省桐城市属于皖中地区,其民居形式有别于同省的皖南、皖北地区,具有典型的皖中地域风格,但因皖中民居大多散落分布,不成明显体系,故桐城民居特点长期未进行归纳,本文以桐城核心历史街区“三街一巷”为研究基础,试图对桐城明清传统民居特点进行初步的总结。  关键词:桐城;民居;形制;三街一巷  引 言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滨长江。作为安徽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历史悠久,文风
期刊
摘 要:日前我国城市用地日趋紧张,涌现了大量的高层住宅小区。在高层住区规划布局中,满足日照要求是最重要的一点。由于高层住宅日照计算是判断在有效日照时间内的累计日照时间是否满足要求,难以像多层住宅一样通过日照间距法估算准确的日照间距。因此寻求主动的生成方法成为发展趋势,同时可以考虑到住区内部每栋住宅的日照均好性,提高住区日照水平。  关键词:Geco;Grasshopper;Ecotect;Gala
期刊
摘 要:当今,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席卷全球,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的前途充满未知,“该走向何方”成为了新一代设计人的重要课题。北欧风格——这个发展了一百多年的设计体系——则是当代艺术设计最好的榜样,同时北欧设计也在以其深入的设计理念影响着人们对未来的态度。  关键词:北欧风格;艺术设计;人本主义;生活  引 言  “艺术源
期刊
摘 要:“煙寺晚钟”是古代“潇湘八景”之一,也是“潇湘八景”遗产廊道构建的重要节点,是中南大学副教授钟虹滨主持的中央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前沿研究重点课题《“潇湘八景”山水文化景观发掘与开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本和现场调研得知“烟寺晚钟”中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文峰宝塔和文峰书院,自然景观主要以古代“潇湘八景”图所描绘的平远山水为主。首先,对文峰宝塔、文峰书院相应时期的形式进行了合理推理与探索;其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