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类型有性别之分吗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ai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30-80年代,主张男女气质不同的性角色理论一直占据着气质研究领域的霸主地位。男强女弱、男刚女柔、男粗女细、男人理性女人情感等被视为男女不同的、普遍且本质的性别特质。所谓“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特征就是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中建构的。1980年代以来,气质具有多样性与可塑性的理论及其实践,打破了这种二元分类体系。
  
  “男强女弱”结构的倾塌
  
  随着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女性主义的兴起。女性的自主意识日益增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不断遭到挑战。由于女性身兼二任(家庭与工作)甚至肩负工作重任,投身于工作和公共空间的时间与精力相对较多,花在私人领域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减少,昔日“贤妻良母”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使长期居于“主人集团”、习惯于说了算的许多男性不适应、不舒服。他们感到女人不如过去“听话”,说什么“现在的女人不像从前那样贤良淑德”,由衷希望女人能够回归儒家传统,以维护其“一家之主”的男子汉权威及说一不二的霸主地位。改革开放后,一些有权势的男性特别热衷于鼓吹“妇女回家”,就是男性这种“不舒服”与“焦虑感”的集中表现。为此。他们不时发出“阴盛阳衰”的呼声。
  其实,并非现在的女人太强,而是过去的女人太弱;亦非当今女性的社会地位真的超过了男性,而是女性长期被压抑了的潜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与释放,以致男性在历史中形成的优势逐渐丧失。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这是男女性别角色的“历史复位”,不能充分认识这一“历史复位”的伟大意义,不能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角色以适应时代变化。他们仍旧用过去的“女弱”定位作参照,以旧的性别角色为衡量标准,自然产生“阴盛阳衰”的感叹。
  近年来,社会上对所谓“女人味”和“阳刚男人”的呼唤,大多含有期待回归儒家传统性别规范的负面意义。它一方面劝导女性保留与发扬东方女性“贤妻良母”的传统美德,另方面鼓吹男性增强与张扬“阳刚之气”。其所提倡的“男子气”不是近代以前我国“孝、忠、悌”刚柔相济的“东方男性美”,而是近代西方推崇备至的竞争、攻击、支配的“男性气概”。这种竞争性、攻击性的“男性气概”,是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渗透着独占、扩张、侵略、霸权。推崇并渲染这种“男性气质”,显然与强调文明、民主、和平、共建、共享、互助、互惠、互利、互补的性别平等与和谐发展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
  在知识经济时代,男性与女性在生理上、尤其是体力上的差异已变得毫无意义。女性利用技术革命提供的物质条件与高智能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各种领域的活动中。这使男女双方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与作用变得愈来愈接近,既有的性别秩序(如男主女辅、男优女劣等)受到极大的冲击。面对这一变化,不少知识男性不但不能自觉反省既有性别秩序的不合理性及其对自身的束缚,反而一味抱怨如今女性太强给男人造成压力。这种思维定势不仅阻碍了男性精英改造自身、紧跟时代脉动的步伐,而且严重地阻碍了两性平等与和谐发展的进程。
  
  气质本无性别之分
  
  在性角色理论对“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划分中,与男性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是些精神的、理性的、勇猛的、富于攻击性与竞争力的、主动的、客观的等特质;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则几乎是些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具有亲和力且依赖性的、被动的、主观的等特性。如此将气质刻板定型定性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加以尊卑优劣的社会评价,进而形成一整套“性别阶层化”的意识形态。这种二元分割的气质分类,随着20世纪末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而不断遭到质疑。
  后现代女性主义批判将两性及其特征截然两分的作法,指出“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分类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每个男性个体和每个女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别且千姿百态的,男性亦可细腻温和而不减阳刚之气,女人也能刚烈豪放却不失温柔体贴。后现代女性主义反对西方哲学中将一切作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它要做的不是将男女对立的二元结构从“男尊女卑”颠倒成“女尊男卑”,而是要彻底打破这一结构,“建造一个两性特质的多元的、包含一系列间色的色谱体系。”(李银河《女性主义》2005)
  气质本无性别之分,只有品位之别。当代人格发展的实践表明,男人也会温柔体贴,女人也能自强果敢。所谓“男性气质”并非男人才能拥有,女人同样可以兼备。没有证据显示某种生理性别只会导致某种社会行为,某一气质特征只能属于某一性别。优秀的主体性气质(如热情活泼、独立自主、坚忍不拔、富有责任·0、善解人意、无私善良等性格特质),是男女两性都可具备而非某一性别的专属。所谓“男性气质”特征有优有劣,其中那些独立、竞争、冒险、自主的精神,男女都该努力具备与发扬,而那些“男子汉说了算”的刚愎自用、盛气凌人等不良品性则应尽力摒弃。同样,所谓“女性气质”的特性亦非全劣,如细腻、温柔、体贴、关心人等性格,男女都可具备与发扬。
  性格气质的形成与生理性别无关,而与个体处于主位(主体主导的地位)或客位(客体依附的地位)直接相关。李小江指出:“积极、主动、自信、刚毅并不特属于男性,它是一种主体气质象征;屈从、被动、轻信、懦弱也不特属于女性,它是一种依附性象征。”(《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凡自尊自重、对自己负责、不依赖别人的人,不论是男是女,都会具有“积极、主动、自信、刚毅”的人格特征。反之,处在依附地位的男人或女人则会表现出“屈从、被动、轻信、懦弱”的性格。长期以来,相关的研究忽略了气质形成中这种权力关系的影响因素。
  其实,消极被动、畏缩依赖、无竞争性、多愁善感、爱哭、情绪化等所谓“女性气质”是女性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所致,与女性生理因素无关;而积极主动、冒险独立、大胆果断、有竞争性、有泪不轻弹、理性化等所谓“男性气质”是男性在父权统治的历史过程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背景下而形成的,并非男性生理因素使然。如此构建而成的“男优女劣”结构,与历史上男人的主导、优越地位及女人的依附、卑微的地位直接相关并互相呼应,是“男尊女卑”的性别制度与性别文化的产物。
  
  气质的多样性与可塑性
  
  19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对两千余名儿童所作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与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全面,文理科成绩均不错,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相反,过于男性化的男孩与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具体表现为:综合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偏科现象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遇到问题时要么缺少主见,要么固执己见,难以灵活自如地应付环境。为此,心理学专家贝姆提 出,双性气质的人智力及社会适应力高,完整得体,深具魅力,在今后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更能发挥优势。应该努力培养双性气质,既具有传统男性的自信、大度、刚毅等,又兼备传统女性的温柔、随和、细腻。双性气质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类的要求,是21世纪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人格发展的趋势。
  2008年7月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上海女性论坛的报告中说:80后女大学生的气质中增加了不少“男性气质”,如:独立、有理想、果断、有领导能力、爱冒险等。同年对上海12所高校、800名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亦显示,80后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认同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双性化”倾向的占31.5%,比1998年对70后女大生的类似调查高出16个百分点。“一个性别气质上的多元时代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李银河语)。
  但是,有些人不适应时代的这种变化。在气质定型定性的男女二分思维惯性下,他们继续用预设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标准来衡量并要求80-90后。往往将一些不符合男性“标准”而带有所谓“女性特征”的男生视为“女性化”,说他们缺乏“阳刚之气”;把一些带有所谓“男性特征”的女生视为“男性化”,说什么缺乏“女人味”。2008年春,郑州26中评选“阳刚男孩”与“慧美女孩”的活动就是气质二元分割的典型一例。2010年新年前后,有人提出要“因‘性’施教”,主张“要旗帜鲜明地告诉孩子,作为男孩或者女孩,就应当具有谦谦君子或大家闺秀的性别特征——男孩阳刚、责任,女孩韧性、宽容”(有关“因‘性’施教”的最早一则网络记载见于2007年12月16日“www.fenjiao.com”中题为“男女有别因‘性’施教”之文。2009-2010年新年之交,“因‘性’施教”之议在网上频频出现)。
  无视气质多样性的时代趋势而把气质性别化。其所提倡的“性别教育”有悖于国际社会倡导的性别平等原则及我国政府正在努力推进的男女平等国策。难道男孩不需韧性、宽容?女孩不必阳光、坚强、有责任感?
  如果说现今的孩子不够阳光和阳刚(失去应有的天真活泼与勃勃生机),那也是我国应试教育及独生子女教育中的弊端所致,而不是所谓“性别教育缺失”。一味地强调分数而忽略学生在人格及体魄上的健全发展,使中小学生因负担和压力过重、课外活动与运动过少而体能、技能严重下降;独生子女教育中过多地溺爱更是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竞争、冒险、自主的精神及责任感。尤其在重男轻女观念作怪下,男孩倍受呵护因此受害更深——变得弱不禁风、娇娇滴滴、扭扭捏捏。所谓“比女孩还要胆小怕事”的“男孩女性化”现象,其根源有目共睹。
  与男孩深受其害普遍变弱的同时,女孩却沾独生子女政策之光而日显强盛。独生子女政策、尤其是近年采“关爱女孩行动”的展开,使许多女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资源与发展空间。她们能够与男孩并驾齐驱。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具有综合素质专门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教育投资上的优势,让独生女与独生子一样能够得到良好的栽培,其潜能因此得到充分的开发;社会上对女孩的性别偏见,促使女孩比男孩更加发奋、自强;而望“女”成龙的家长将女孩当男儿养,令她们坚强、自立、不输男孩、不被欺负。如此培养出许多比男孩更有竞争意识、更争强好胜且坚忍不拔的女孩。
  男女生气质形成中出现的上述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时常遭非议、被曲解。常听到一些教师“男不男、女不女”之类性别偏见的训斥,甚至“娘娘腔”、“男人婆”之类歧视性语言的嘲弄。它表明教育工作者缺乏性别平等理念,而不是学生“性别教育缺失”!呼吁“因‘性’施教”是转移视线以混淆视听。很显然,要从根本上克服男孩弱不禁风、娇娇滴滴的“女性化”倾向,关键在于改革应试教育的评估体系,增加学生户外活动或运动的时间与机会。此外,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性别平等意识,切实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个性特征施教,而不是分性别施教)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举措。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展双性气质,以实现气质多元的互动发展!气质的多元化发展符合性别平等原则。
  性别平等主张破除两性二元对立之刻板印象,扶持与性别的自然属性相吻合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平等对待不同环境下生长的个体(不论男女)所形成的不同气质。它尊重生理性别的差异,但反对因性别而制造差别对待。在气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中,很难说在人的生活实践和性格形成中,是女性气质多于男性气质、还是男性气质多于女性气质。因此,必须尊重个体的价值,努力营造注重个人而非注重性别的社会与教育环境,创造个体心理与社会文化和谐共生的自由空间,让每个人(不论男女)的天性与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
其他文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及与企业相关的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有着深深的纠缠。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全局中绕不开的话题。围绕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方面,包括社会各阶层,对这项改革的关注度和争论程度都超过任何一项改革。正因为如此,由贵州大学副校长章迪诚教授编撰、中国工人出版社新近出
这期《咔嚓》比上一期的质量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内容的选择和排版。强调内容和排版,因为封面实在是煞风景。封面上的女士怎么看都感觉不太像受过正规教育的良家妇女。人的位置也安得不是地方,我正在考虑给书包张书皮,实在找不到地方下手拿书。  用镜头表现一个主题,不同作者会有不同的创意。比如“性”,差的直接图解拍裸体,中等水平像王小慧《花之惑》想把“性”表现得空灵,却很朴实地硬生生用性把好好的花给糟蹋了。水平高
马凯同志的《心声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这本诗集是在前一本《马凯诗词存稿》的基础上又增补了39首诗汇编而成。这39首诗基本上是近年新作,《心声集》因增补了39首诗,其时代感更强,内容更有分量和价值。  这39首新增补的诗,记述了这个时代的人与事,记述了马凯同志的所思所想,其内容有: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而作,为2008年抗震、抗雪而作,为国际上的风云变化而作,为人生感悟而作。
《金瓶梅》评点家张竹坡的生命历程。    每一个朝代的更迭都会有一批奇人异士走上历史的前台,明末清初也不例外。不过,对张竹坡而言,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已渐行渐远,因朝代鼎革而带来的风云激荡也早已尘埃落定。康熙皇帝的个人统治虽然刚步入轨道,但清朝廷对于思想文化的整肃已初露端倪。晚明士人的自由放任与行为狷介也显然不再适合这个“大一统”的帝国时代——张竹坡正是在这个不合时宜的年代开始了自己不合时宜的人生旅途
当下的儿童文学出版无法回避市场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儿童文学与市场还是呈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的话,那么进入21世纪后,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完全不能超然于市场之外了。  以往,作家们在创作时是不太顾及或很少顾及市场反馈的。我写我的,市场是否接受与我何干?如今,恐怕很少有作家创作时会全然不介意市场的存在了。从一吐为快到尊重读者,从无视市场到在意读者,这是市场化进程中文学发展的必然。中国的儿
经过高一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结合疫情前期上海各区县针对统编本高一语文教材的教研活动;同时,借鉴疫情期间上海空中课堂各校名师的示范课程,针对统编本新教材的单元设计,笔者进行了相关方法与经验的归纳,并且在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加以实践。本文以此为例,将相关实践与反思进行交流。   一、更新教学设计理念,立足单元整体   统编本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共包括6篇经典文本,具体为《〈论语〉
《百合花》是一篇集女性作家细腻柔美的情感风格和革命作家深沉真挚的情感特点于一体的优秀小说。探究这篇小说的情感内蕴,人们习惯从意象,如百合花、野菊花等入手,逐渐深入展开。但文中的另一重要意象——毛竹却常常被忽视。   文中虽只有三处提及毛竹,但它草蛇灰线,贯通全文。特別是小说收笔在“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可见作者对毛竹意象的重视。笔者认为,毛竹是作者精心设计,用以引导读者接近小说主
一本书引起的争论  中国人一百年来为何跪在西方人面前?“唯西方马首是瞻”的西化时代何时终结?中国人怎样在精神上站起来,平视西方,将中国崛起的大趋势变成现实?2010年伊始,沉寂12年的著名学者摩罗推出新书《中国站起来》,反思中国百年西化史,发出新时代振聋发聩的呐喊“中国要么崛起为世界的榜样,要么沦落为公共食堂”,呼吁中国人从西方崇拜的迷信中醒来,对中国洋奴精英进行一次新的思想启蒙,挺起脊梁做“崛起
上世纪80年代初,母亲接到一个电话之后告诉我们,有远道客人拜访。那天母亲慎重其事,准备了一桌子的菜,又几次跑到门口恭候。  我们都在心中诧异,平日冷静而不太会激动的母亲,是什么客人令她如此张罗。远道的客人终于来了,她个子不高,脸色非常白皙。她仪表端庄,说话声音轻轻细细。她比母亲年长得多,身体也似乎有点虚弱。  母亲向我们介绍,让我们称她“沉樱阿姨”。原来她1948年去了台湾,后来又移居美国。母亲与
这些年来,人们喜欢将近代以来才有的不同于传统“读书人”、“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分代,遂有近代以来多少代、1949年以来又有多少代之分。其实,“分代”并不始于今日,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就将“天翻天覆”的1949年以前的“新式知识分子”定义为“旧知识分子”,而将其后的定义为“我们自己培养的”“新知识分子”。如依此划分,1948年高中毕业、1953年大学毕业的陈乐民先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