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的推进不仅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更需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以灵活的课堂导入,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构建生动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新课导入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而鲜活的整体。课堂的起承转合需要紧密衔接,课堂导入作为良好课堂氛围营造的基础一环,对整节课程的推进具有基础性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有效设计。以课堂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以课堂导入推进学生互动参与,以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联想探究,为课程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新旧衔接,助力学生对课堂知识灵活把握
数学知识具有紧密的连贯性,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前后知识的有效衔接,引领学生温故而知新。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贴近学生的认知需求,搭建有效的学习台阶,让学生积极学习,有效思考。在数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性,为学生铺路搭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先引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在有效回顾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出一个梯形,让学生尝试进行积极的猜想和推断,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因为已经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想到连接对角线,将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面积。问题解决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学生对梯形的性质也可以产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推导,共同寻找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就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兴趣心理,让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摆脱枯燥的记忆,实现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灵活理解。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直观认知
数学语言带有显著的严谨性特点。同时,数学的很多语言相对比较抽象,如果课堂伊始,教师就抛出一个新概念,学生比较难以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适宜学生学习掌握的直观情境,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鲜活认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概念会觉得非常陌生,对究竟该如何分配也不容易掌握。所以在这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着急抛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而是可以从生活化情境入手,让学生思索生活中有哪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所简化。例如教师可以举出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在超市要买两瓶牛奶和两包盐,已知一瓶牛奶的价格是4元,一袋盐的价格是3元。请算出需要支付的金额。结合学生的一些个性发言,教师可以把算式直观呈现出来,并提问:(3 4)×2与2×4 2×3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尝试计算:买15件上衣,每件上衣78元,买15条裤子,每条裤子22元,看看哪个同学可以发现更加简便的方法。很快学生会发现上衣和裤子配套后,计算更简单。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对乘法分配率产生了更加鲜活的认知。
三、以学生学习体验为基础完成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的过程中,除了由教师筹谋规划完成课程导入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并尝试将实践的过程制作成照片,拍摄成视频,或者制作成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展示和讲解。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可以突破课本教材的扁平化认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真正立足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长度单位的认知”这部分的教学为例,就需要在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对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来完成课堂导入。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拿着尺子量一量生活中纸张的厚度、桌子的高度、一块地板的宽度,或者用脚去丈量一下操场的周长、学校到家的距离等,学生对长度能生成鲜活认知,同时以精彩的方式来记录和展示,在数学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发散思维,灵活变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接受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理解数学语言的特点,并用智慧的手段引導他们逐步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包爱萍.浅谈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法[J].新一代(理论版),2019(2):129.
[2]王茂贤.小学数学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之我见[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515(10):73-74.
[3]史生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J].考试周刊,2020(60):71-72.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新课导入
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而鲜活的整体。课堂的起承转合需要紧密衔接,课堂导入作为良好课堂氛围营造的基础一环,对整节课程的推进具有基础性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导入的有效设计。以课堂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以课堂导入推进学生互动参与,以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联想探究,为课程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新旧衔接,助力学生对课堂知识灵活把握
数学知识具有紧密的连贯性,在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前后知识的有效衔接,引领学生温故而知新。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而且可以贴近学生的认知需求,搭建有效的学习台阶,让学生积极学习,有效思考。在数学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衔接性,为学生铺路搭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掌握。
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先引领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几种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等。在有效回顾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出一个梯形,让学生尝试进行积极的猜想和推断,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因为已经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想到连接对角线,将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计算面积。问题解决的难度大大降低,而且学生对梯形的性质也可以产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推导,共同寻找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就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兴趣心理,让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新旧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摆脱枯燥的记忆,实现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灵活理解。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直观认知
数学语言带有显著的严谨性特点。同时,数学的很多语言相对比较抽象,如果课堂伊始,教师就抛出一个新概念,学生比较难以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适宜学生学习掌握的直观情境,启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鲜活认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这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个概念会觉得非常陌生,对究竟该如何分配也不容易掌握。所以在这节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着急抛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而是可以从生活化情境入手,让学生思索生活中有哪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有所简化。例如教师可以举出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在超市要买两瓶牛奶和两包盐,已知一瓶牛奶的价格是4元,一袋盐的价格是3元。请算出需要支付的金额。结合学生的一些个性发言,教师可以把算式直观呈现出来,并提问:(3 4)×2与2×4 2×3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尝试计算:买15件上衣,每件上衣78元,买15条裤子,每条裤子22元,看看哪个同学可以发现更加简便的方法。很快学生会发现上衣和裤子配套后,计算更简单。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对乘法分配率产生了更加鲜活的认知。
三、以学生学习体验为基础完成课堂导入
小学数学教学落实的过程中,除了由教师筹谋规划完成课程导入之外,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并尝试将实践的过程制作成照片,拍摄成视频,或者制作成简单的课件,在课堂上为其他同学展示和讲解。这样不仅能更好地发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可以突破课本教材的扁平化认知,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真正立足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长度单位的认知”这部分的教学为例,就需要在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对这一部分知识,教师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来完成课堂导入。教师要让学生亲自拿着尺子量一量生活中纸张的厚度、桌子的高度、一块地板的宽度,或者用脚去丈量一下操场的周长、学校到家的距离等,学生对长度能生成鲜活认知,同时以精彩的方式来记录和展示,在数学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引领学生发散思维,灵活变通。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接受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理解数学语言的特点,并用智慧的手段引導他们逐步融入课堂学习氛围之中。
参考文献:
[1]包爱萍.浅谈小学数学的新课导入法[J].新一代(理论版),2019(2):129.
[2]王茂贤.小学数学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之我见[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0,515(10):73-74.
[3]史生红.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J].考试周刊,2020(60):71-72.